贾倩玉;张英霞
目的:探索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致病作用,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胆囊标本50例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及32例非胆系尸检胆囊标本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胆囊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疼痛分级对表达量与分级标准进行关系分析.结果:对照组胆囊液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疼痛分级的上升,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发病可能有关,并有望成为反应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疼痛严重性的一个生化指标.
作者:吴宙光;王斌;陈子民;冯奇;叶晓烁;王建尧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舌癌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舌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实验组给予均衡型全营养素进行鼻饲或口服,对照组自备流质饮食.比较患者在入组及2周后的体成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变化,腹胀、腹泻、恶心及呕吐等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伤口感染及口咽颈瘘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实验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肌肉量、去脂体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感染、口咽颈瘘发生,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均衡型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舌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张春谊;刘蕊;赵凡;廖习坪;刘巧瑜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以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为载体,探讨胶质瘤获得性SLC22A18基因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SLC22A18基因(Ad/SLC22A18)反复处理人胶质瘤U251细胞,得到人胶质瘤耐药细胞株U251-SLC22A18/R.通过MT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细胞U251-SLC22A18/R对Ad/SLC22A18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及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DR4、DR5、Bax、Bcl-XL和caspase-8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机制.结果:耐药细胞U251-SLC22A18/R对Ad/SLC22A18和SLC22A18蛋白处理耐药,但对Bax基因处理仍然敏感.U251-SLC22A18/R细胞内Bcl-XL的表达显著升高,caspase-8的表达明显下降,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的裂解.结论: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经Ad/SLC22A18反复处理后产生针对SLC22A18基因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Bcl-XL表达升高和caspase-8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杨标;楚胜华;马延斌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BillrothⅠ式和改良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5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吻合方式分为B-Ⅰ组(99例行B-Ⅰ式吻合)和B-Ⅱ组(352例行改良B-Ⅱ式吻合),比较患者的围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症状(1年以上)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围术期:B-Ⅰ组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早于B-Ⅱ组(Ⅰ期胃癌,56.6%>35.2%),肿瘤直径小于B-Ⅱ组(3.58±1.54<4.88±2.37)cm,手术时间短于B-Ⅱ组(154.68±41.86<171.48±32.69)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于B-Ⅱ组(116.14±17.70>110.38±18.98)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正常进半流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胃无力、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两组患者间分别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症状:B-Ⅱ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等表现的发生率高于B-Ⅰ组(9.4%>3.0%),消化道反流症状发生率低于B-Ⅰ组(6.8%<17.2%),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如消瘦、腹胀等症状及残胃吻合口病变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B-Ⅰ式相比,改良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高嘉良;汪亦民;马岩 刊期: 2019年第05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目前研究为充分的免疫疗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即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断抑制信号的传递,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化,诱导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作为免疫检查点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对T细胞功能有着多种生物学效应的抑制性分子,在多种类型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因此,LAG-3可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以及肿瘤治疗的靶点.本文对LAG-3在肿瘤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LAG-3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晓儒;杨向红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 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马楠;康圆;崔宇鑫;李静;展颖转 刊期: 2019年第05期
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临床上较为罕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多确诊于术中冰冻病理或术后病理,其发病率约为 0. 12 /100万人每年[1],在所有胃肠道肿瘤中约占 0. 4% [2].阑尾恶性肿瘤中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为类癌和腺癌,两者发生比约为 10: 1[3],阑尾腺癌发生率在所有阑尾恶性肿瘤中约为6% [4].
作者:任项项;谢丰晓;刘欢欢;于建发;田雨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HCT116细胞分3组,分别用DMSO(对照组)、20μmol/L和40μmol/L的青藤碱以及6μmol/L的5氟尿嘧啶(5-FU)处理细胞.MTT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技术和JC-1染色分别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中Cyclin D1和bcl-2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中MMP2的影响.结果:与DMSO相比,20μmol/L和40μmol/L的青藤碱以及6μmol/L的5-FU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3.16±6.01)%、(47.48±2.32)%和(62.31±3.26)%.青藤碱抑制G 1-S期转化,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青藤碱抑制Cyclin D1、bcl-2和MMP2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结论:青藤碱抑制HCT116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作者:魏房;李震;周勇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EG3在雷公藤红素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MEG3的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上调MEG3的表达;敲低MEG3的表达后显著逆转了雷公藤红素诱导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结论:雷公藤红素通过上调MEG3的表达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陈晓雷;杨秀丽;周天竹;周梦阳;李新新;张海燕;孟欣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cardiomyocyte conditioned medium,CMCM)对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索CMCM抑癌作用是否有肿瘤特异性,并探究其理化性质.方法:原代培养Wistar乳大鼠心肌细胞,以顺铂(DDP)作为阳性对照,CCK8法分析CMCM对K562细胞及人间皮瘤细胞NCI-H2452以及正常肝细胞HL7702体外增殖的影响.随后将CMCM采取不同比例稀释,探究稀释浓度与抑瘤作用间的关系.将CMCM采用胰酶消化,予以不同温度处理,以探究CMCM的理化性质.结果: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分别与CMCM共同培养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正常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经胰酶消化及热处理后的CMCM活性仍然存在,CMCM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结论:CMCM可抑制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的增殖,CMCM不能被蛋白酶所破坏,对热也稳定,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周钰娟;文庆莲;刘宗俊麟;倪来超;杨茜;向张强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雄性昆明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观察山仙颗粒对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Caspase-3、MST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山仙颗粒对H22移植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雄性昆明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早晚灌胃给药各一次,连续30天.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剥离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3及MST1的表达.结果: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对H22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41.246%、26.801%、19.835%,抑瘤率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P<0.01);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3、MST1的表达均增强,其表达强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山仙颗粒具有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控Caspase-3/MST1通路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应小平;胥冰;方艳;潘艳芳;李宏;焦佩娟;芮冉;董夏;孟博博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结直肠癌是目前常见的肿瘤之一,关于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微卫星高频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PD-1/PD-L1免疫疗法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多项临床试验已取得良好的疗效,2017年NCCN指南更新推荐纳武单抗(nivolumab)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作为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或三线的药物选择.本文对当前dMMR/MSI-H结直肠癌特点、PD-1/PD-L1生物学功能、PD-1/PD-L1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解彤彤;胡静;杨觅;李丽;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作者:刘洁;彭微;龚宗跃;徐筱红;刘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 mg/kg褪黑素组、20 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作者:刘畅;张宗恺;贾佳;陈点点;阮新建;刘彦芳;张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 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胃肠癌术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关系以及PE的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17年胃肠癌手术后正常病例及发生PE的病例.共纳入337名患者,其中31例术后诊断为PE.结果:若患者术前APTT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风险相对较高(OR:0.80,95%CI:0.64~0.99,P=0.044).若患者术前PaO2的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OR:0.93,95%CI:0.88~0.99,P=0.018).此外,PE的发生时间集中在胃肠癌术后第6天和第9天之间.结论:胃肠癌术后PE的高发期约为术后一周左右.术前APTT和PaO 2值的降低对胃肠癌术后PE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邹世辉;徐惠绵;黄宝俊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DCE-MRI形态学表现及动态参数指标在预测患者复发时间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术后病理确诊并有术前乳腺MRI检查资料的乳腺癌患者,经过3年以上时间随访,依据病理证实或定期影像检查随访确诊为复发的患者58例,对比分析早期复发(术后≤2年)和晚期复发(术后>2年)患者的临床病理和DCE-MRI特征.结果:在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中,58例患者2年内乳腺癌术后复发率高,平均复发时间为23个月(5~49个月),首发复发转移部位为骨转移多见.淋巴结转移数<4枚时多见于晚期复发组,≥4枚时多见于早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多见于早期复发组,阴性多见于晚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复发患者死亡率(39.39%)高于晚期复发者(4.00%),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DCE-MRI特征中,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间Vpmax值、MaxConcmean值、AUCmean值及MaxSlopemean值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表型及DCE-MRI动态参数预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时间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牛微;罗娅红;于韬;张毅;彭腾飞;马晓雯;李璞宸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通常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是现阶段临床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临床上将触诊、超声检查及细针细胞学检查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将其应用于联合诊断甲状腺癌,协助甲状腺癌术前、术后的评估以及疾病监控等方面.
作者:贾倩玉;张英霞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老年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老年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影响机制.方法:以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病房的13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CT-G中文版问卷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测量;采用MSPSS问卷对患者的社会支持进行测量;采用RS-14问卷对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行测量.结果:年龄对老年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显著影响,其中71岁以上年龄段患者的生命质量显著低于其他组别.社会支持(P<0.01)和心理韧性(P<0.01)与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FACT-G总分与其四个维度间呈中低度相关,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生命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实施特定的社会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外在社会支持和内在心理韧性,进而帮助老年终末期癌症患者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赵欣欣;王玉梅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精准模拟肺癌发病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是促进肺癌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关键,而目前常用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难以体现肺脏的基质环境特征.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可客观、动态地评价肺癌的肿瘤负荷变化及转移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肺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可解决以上难题,充分体现肺癌的发病学特征.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原位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也可部分体现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均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董昌盛;毕凌;阙祖俊;田建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特异性沉默红细胞膜蛋白带4.9(erthrocyte brane protein band 4.9,EPB49)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SW480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NC)、siRNA-EPB49组,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NC和siRNA-EPB49转染入SW480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Transwell法检测SW480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PB49、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3,STAT3)、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另一类激酶2(just another kinase 2,JAK2)、磷酸化JAK2(p-JAK2)蛋白的表达.结果:沉默EPB49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RNA-EPB49组细胞中EPB49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P<0.05),侵袭、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沉默EPB49后SW480细胞中p-STAT3、p-JAK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沉默EPB49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此作用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蒋胜昌;王晓磊 刊期: 201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