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表型标志物初筛

刘洁;彭微;龚宗跃;徐筱红;刘映

关键词:胃癌, DNA甲基化, 顺铂, 耐药
摘要: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4年间治疗组共138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病例.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病理类型等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样本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1.7%.其中138例患者中共有24例(17.4%)发生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而pN 1和pN 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肺段或肺部分切除的患者(P<0.05).患者术后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7.8%和43.1%(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不应作为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作者:石岱旺;徐然;石文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18F-FDG PET/CT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18 F-fluorodeoxyglucose,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及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18 F-FDG PET/CT检查及EGFR突变检测.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和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与EGFR突变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SUVmax、MTV预测EGFR突变的佳界值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41例入组患者中,EGFR突变型有74例(52.5%).EGFR突变患者的MTV值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P=0.033),而EGFR突变患者的SUV max与野生型患者的SUV max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及MTV预测EGFR突变的佳截断值分别是8.56,24.0 cm3,AUC分别是0.522,0.6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吸烟者(P=0.001)、女性(P=0.003)、腺癌(P=0.022)及MTV<24.0 cm3(P=0.003)的患者更易出现EGFR突变.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及MTV是预测EGFR突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MTV是预测NSCLC EGFR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预测EGFR突变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樊顺;于丽娟;马敬全;王欣;梁邦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下调乳酸脱氢酶-A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ROS产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下调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A,LDHA)对胃癌细胞凋亡及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未转染)、siNC组(转染control-siRNA)和siLDHA组(转染LDHA-siRNA),脂质体转染48 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ROS水平,比色法分析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LDHA组细胞的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ROS水平和GSSG含量均显著升高,而LDHA mRNA表达和LDHA、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NC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LDHA、Bcl-2和Bax蛋白表达、LDHA mRNA表达、ROS水平和GSS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调LDHA可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徐湖波;刘云华;江应平;沈永祥;陈友平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表型标志物初筛

    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作者:刘洁;彭微;龚宗跃;徐筱红;刘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褪黑素介导小鼠肝H22肿瘤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 mg/kg褪黑素组、20 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作者:刘畅;张宗恺;贾佳;陈点点;阮新建;刘彦芳;张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 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马楠;康圆;崔宇鑫;李静;展颖转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行肝癌根治术治疗的40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对变量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截至2013年2月6日,401例患者失访34例(8.5%),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1年生存率为86.9%,3年生存率为58.5%,5年生存率为39.0%.单因素分析表明前白蛋白(PA)、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为肝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根治术后AFP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A、AST、ALB是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AFP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该加强随访,定期监测患者血清PA、AST、ALB、AFP水平,及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谭妮;郑海平;欧超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FG)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IDC和血清中TSFG水平,分析TSFG、TIDC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P=0.000);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明显降低(P=0.000);CD54阳性DC(%)明显降低(P=0.000).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临床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肌层浸润≤1/2的患者相比,肌层浸润>1/2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中、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低分化患者组织中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结论: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或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浸润>1/2的患者血清中TSFG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TSFG和肿瘤组织中TIDC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闫巧辉;邢国臣;潘琼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PD-1/PD-L1在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目前常见的肿瘤之一,关于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微卫星高频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PD-1/PD-L1免疫疗法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多项临床试验已取得良好的疗效,2017年NCCN指南更新推荐纳武单抗(nivolumab)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作为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或三线的药物选择.本文对当前dMMR/MSI-H结直肠癌特点、PD-1/PD-L1生物学功能、PD-1/PD-L1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解彤彤;胡静;杨觅;李丽;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远端胃癌根治术行BillrothⅠ和改良BillrothⅡ消化道重建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BillrothⅠ式和改良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5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吻合方式分为B-Ⅰ组(99例行B-Ⅰ式吻合)和B-Ⅱ组(352例行改良B-Ⅱ式吻合),比较患者的围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症状(1年以上)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围术期:B-Ⅰ组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早于B-Ⅱ组(Ⅰ期胃癌,56.6%>35.2%),肿瘤直径小于B-Ⅱ组(3.58±1.54<4.88±2.37)cm,手术时间短于B-Ⅱ组(154.68±41.86<171.48±32.69)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于B-Ⅱ组(116.14±17.70>110.38±18.98)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正常进半流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胃无力、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两组患者间分别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症状:B-Ⅱ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等表现的发生率高于B-Ⅰ组(9.4%>3.0%),消化道反流症状发生率低于B-Ⅰ组(6.8%<17.2%),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如消瘦、腹胀等症状及残胃吻合口病变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B-Ⅰ式相比,改良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高嘉良;汪亦民;马岩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切除老年胃癌患者姑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在老年不可切除胃癌患者中姑息减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老年病理确诊胃癌患者,手术无法切除,伴有出血(78.3%)、梗阻(52.2%)及疼痛(69.6%)症状;采用调强放射治疗为主的姑息治疗.观察治疗后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结果:全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60~89岁(平均74岁);Ⅲ期9例,Ⅳ期14例.全部采用6MV X线IMRT,常规分割,1.8~2.2 Gy/次,5次/周,总剂量35~50 Gy;同步放化5例,序贯化疗9例.出血、梗阻及疼痛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7.8%(14例)、58.3%(7例)和56.2%(9例);中位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101天、87天和99天.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4天,症状缓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症状未缓解者明显延长(129天vs 73天,P=0.01).治疗期间出现Ⅲ级毒副反应者2例.结论:IMRT是一个有效的、可耐受的并能够缓解老年不可切除胃癌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田小东;邵颖;唐小英;王磊;张朗;李刚;蔡凯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儿童颅内皮样囊肿合并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颅内皮样囊肿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本例患儿出现了囊内感染,经手术切除后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儿童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低,一般预后良好,可出现囊内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核磁共振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作者:王檬;王海军;成怡冰;林莉;王紫;周冰燕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放疗与TKI治疗肺癌脑膜转移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明确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在肺癌脑膜转移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肺癌脑膜转移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MP14.0两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危险比(hazard ratios,HR)和可信区间(95%CI)合并效应量.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993例患者.放疗组OS显著优于非放疗组(HR:0.65,95%CI:0.52~0.81,P<0.001),TKI组的OS也显著优于非TKI组(HR:0.3,95%CI:0.24~0.38,P<0.001).结论:放疗和TKI治疗能给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带来潜在的生存获益.

    作者:陈子豪;刘婷婷;党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索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致病作用,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胆囊标本50例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及32例非胆系尸检胆囊标本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胆囊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疼痛分级对表达量与分级标准进行关系分析.结果:对照组胆囊液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疼痛分级的上升,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发病可能有关,并有望成为反应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疼痛严重性的一个生化指标.

    作者:吴宙光;王斌;陈子民;冯奇;叶晓烁;王建尧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奥施康定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中重度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9例妇科中重度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33)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施康定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n=46)在此基础上加用塞来昔布进行镇痛.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镇痛效果、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5-HT、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施康定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中重度疼痛具有确切的效果,可降低单纯应用奥施康定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待霞;徐珂佳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FOLFIRI治疗晚期结肠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FOLFIRI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8个数据库.收集关于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FOLFIRI治疗晚期结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且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95%可信区间估计.结果: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5,95%CI=(1.78,3.36),P<0.00001].两组疾病控制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36,95%CI=(2.20,5.14),P<0.00001].实验组白细胞减少[OR=1.10,95%CI=(0.60,2.02),P=0.76]、皮疹[OR=11.11,95%CI=(6.71,18.38),P<0.00001]、血小板减少[OR=1.14,95%CI=(0.64,2.02),P=0.66]、恶心呕吐[OR=1.06,95%CI=(0.71,1.58),P=0.76]、周围神经毒性[OR=0.97,95%CI=(0.62,1.53),P=0.91]、肝功能异常[OR=0.88,95%CI=(0.53,1.45),P=0.61]、骨髓抑制[OR=0.77,95%CI=(0.45,1.32),P=0.34].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除皮疹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毒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FOLFIRI治疗晚期结肠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不会明显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薛鹏龙;李梦丽;霍礼超;周永宁;关泉林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通常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是现阶段临床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临床上将触诊、超声检查及细针细胞学检查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将其应用于联合诊断甲状腺癌,协助甲状腺癌术前、术后的评估以及疾病监控等方面.

    作者:贾倩玉;张英霞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液体活检与肿瘤

    目前液体活检技术可用于各种肿瘤的诊断、复发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血浆游离肿瘤DNA(cell-free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及外泌体,本文主要概述了液体活检技术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鳞癌及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为其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作者:卢北玲;史剑飞;彭晶;李萍;李丹;刘斐;高富;张西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乳腺癌复发时间的临床病理因素及DCE-MRI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DCE-MRI形态学表现及动态参数指标在预测患者复发时间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术后病理确诊并有术前乳腺MRI检查资料的乳腺癌患者,经过3年以上时间随访,依据病理证实或定期影像检查随访确诊为复发的患者58例,对比分析早期复发(术后≤2年)和晚期复发(术后>2年)患者的临床病理和DCE-MRI特征.结果:在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中,58例患者2年内乳腺癌术后复发率高,平均复发时间为23个月(5~49个月),首发复发转移部位为骨转移多见.淋巴结转移数<4枚时多见于晚期复发组,≥4枚时多见于早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多见于早期复发组,阴性多见于晚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复发患者死亡率(39.39%)高于晚期复发者(4.00%),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DCE-MRI特征中,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间Vpmax值、MaxConcmean值、AUCmean值及MaxSlopemean值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表型及DCE-MRI动态参数预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时间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牛微;罗娅红;于韬;张毅;彭腾飞;马晓雯;李璞宸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胶质瘤SLC22A18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以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为载体,探讨胶质瘤获得性SLC22A18基因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SLC22A18基因(Ad/SLC22A18)反复处理人胶质瘤U251细胞,得到人胶质瘤耐药细胞株U251-SLC22A18/R.通过MT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细胞U251-SLC22A18/R对Ad/SLC22A18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及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DR4、DR5、Bax、Bcl-XL和caspase-8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机制.结果:耐药细胞U251-SLC22A18/R对Ad/SLC22A18和SLC22A18蛋白处理耐药,但对Bax基因处理仍然敏感.U251-SLC22A18/R细胞内Bcl-XL的表达显著升高,caspase-8的表达明显下降,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的裂解.结论: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经Ad/SLC22A18反复处理后产生针对SLC22A18基因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Bcl-XL表达升高和caspase-8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杨标;楚胜华;马延斌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