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马楠;康圆;崔宇鑫;李静;展颖转

关键词:TPD7,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乳腺癌
摘要:目的:探讨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 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红素上调lncRNA MEG3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MEG3在雷公藤红素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MEG3的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上调MEG3的表达;敲低MEG3的表达后显著逆转了雷公藤红素诱导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结论:雷公藤红素通过上调MEG3的表达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陈晓雷;杨秀丽;周天竹;周梦阳;李新新;张海燕;孟欣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通常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是现阶段临床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临床上将触诊、超声检查及细针细胞学检查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将其应用于联合诊断甲状腺癌,协助甲状腺癌术前、术后的评估以及疾病监控等方面.

    作者:贾倩玉;张英霞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特异性沉默EPB49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特异性沉默红细胞膜蛋白带4.9(erthrocyte brane protein band 4.9,EPB49)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SW480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NC)、siRNA-EPB49组,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NC和siRNA-EPB49转染入SW480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Transwell法检测SW480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PB49、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3,STAT3)、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另一类激酶2(just another kinase 2,JAK2)、磷酸化JAK2(p-JAK2)蛋白的表达.结果:沉默EPB49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RNA-EPB49组细胞中EPB49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P<0.05),侵袭、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沉默EPB49后SW480细胞中p-STAT3、p-JAK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沉默EPB49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此作用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蒋胜昌;王晓磊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表型标志物初筛

    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作者:刘洁;彭微;龚宗跃;徐筱红;刘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模式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长程同步放化疗+TME;短程放疗+TME.随着新辅助治疗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局部控制率(4% ~6%),但远处转移率仍有待改善(20% ~25%).因局部晚期直肠癌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疾病,且目前关于新辅助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争议较大,如何优化治疗模式是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作者:谭兴颖;唐翠萍;陈杜可;张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行肝癌根治术治疗的40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对变量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截至2013年2月6日,401例患者失访34例(8.5%),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1年生存率为86.9%,3年生存率为58.5%,5年生存率为39.0%.单因素分析表明前白蛋白(PA)、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为肝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根治术后AFP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A、AST、ALB是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AFP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该加强随访,定期监测患者血清PA、AST、ALB、AFP水平,及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谭妮;郑海平;欧超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老年食管癌患者预后营养指数与老年营养风险指数的相关分析

    目的:对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NI<45营养不良组有9人,占20.93%;GNRI<98风险值组17人,占39.53%.营养良好组与营养不良组的PNI值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GNRI正常组、低风险组、中高风险组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PNI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NI与GNRI存在线性依存关系.结论:PNI、GNRI均为监测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且存在依存关系,可作为筛查营养风险的基本指标.

    作者:舒显竹;马晓洁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天然草药—癌症治疗中的潜在自噬诱导剂

    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代谢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的形成、增殖、转移以及能量代谢等过程.并且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能抑制早期肿瘤的生成,促进晚期肿瘤的发展.目前,自噬已成为肿瘤药物靶向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许多草药,包括中草药,已作为现行药物的补充和替代药物、保健品和营养品,以减轻癌症治疗中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此外,许多草药及天然产物均可通过诱导自噬,进而导致细胞衰老、凋亡非依赖性细胞死亡途径或补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终发挥着抗肿瘤作用.据此,本文将回顾分析天然自噬诱导剂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同时,我们着重探讨白藜芦醇、姜黄素和16-羟基克罗烷-3,13-二烯-15,16-内酯这三种天然化合物作为候选自噬诱导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发靶向自噬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方向.

    作者:袁晓宁;季娟丽;许佳欣;刘雪文;向雨晨;司渊;刘莹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综合营养干预对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营养干预对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大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观察组在常规饮食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膳食指导、教育及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等综合营养干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等结果变化.结果:经综合营养干预后,两组化疗有效率与毒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竟长;蒋志雄;张志红;刘秋梅;李敏;卫青青;倪秉强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刘淼;齐跃;谭明子;金山;刘娟娟;叶秋霖;李潇;刘晴;郝莹莹;林蓓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非特殊类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非特殊类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声像图.结果:非特殊类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声像图表现:21例患者均为单发,1例超声漏诊,20例均表现为卵圆形肿块,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其中11例(11/20)为中等或中低混合回声,8例(8/20)为低回声,1例(1/20)为高回声;20例内部均未见钙化;彩色多普勒示0级血供2例,Ⅰ级血供6例,Ⅱ级血供4例,Ⅲ级血供8例;合并盆腔积液13例(13/21).结论:非特殊类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以中低混合回声为主的实性肿物,但肿瘤直径<1 cm时超声易漏诊,肿块邻近子宫时超声易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非特殊类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术前检出率.

    作者:董雪;黄丽萍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液体活检与肿瘤

    目前液体活检技术可用于各种肿瘤的诊断、复发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血浆游离肿瘤DNA(cell-free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及外泌体,本文主要概述了液体活检技术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鳞癌及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为其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作者:卢北玲;史剑飞;彭晶;李萍;李丹;刘斐;高富;张西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标准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11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52例接受培美曲塞/顺铂及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60例仅采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5%,高于化疗组的18.3%(P=0.030);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1.2%和55.0%(P=0.03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7个月和6.7个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但联合组的CEA和CYFRA21-1水平比化疗组更低(P<0.05).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P<0.05),两组之间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较单用化疗显示出更高的ORR和中位PFS,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郭浩;周淑妮;冉瑞智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术前PaO2、PaCO2、PT、Fg、APTT和胃肠癌术后肺栓塞的关系以及肺栓塞的发生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 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胃肠癌术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关系以及PE的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17年胃肠癌手术后正常病例及发生PE的病例.共纳入337名患者,其中31例术后诊断为PE.结果:若患者术前APTT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风险相对较高(OR:0.80,95%CI:0.64~0.99,P=0.044).若患者术前PaO2的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OR:0.93,95%CI:0.88~0.99,P=0.018).此外,PE的发生时间集中在胃肠癌术后第6天和第9天之间.结论:胃肠癌术后PE的高发期约为术后一周左右.术前APTT和PaO 2值的降低对胃肠癌术后PE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邹世辉;徐惠绵;黄宝俊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放疗与TKI治疗肺癌脑膜转移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明确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在肺癌脑膜转移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肺癌脑膜转移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MP14.0两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危险比(hazard ratios,HR)和可信区间(95%CI)合并效应量.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993例患者.放疗组OS显著优于非放疗组(HR:0.65,95%CI:0.52~0.81,P<0.001),TKI组的OS也显著优于非TKI组(HR:0.3,95%CI:0.24~0.38,P<0.001).结论:放疗和TKI治疗能给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带来潜在的生存获益.

    作者:陈子豪;刘婷婷;党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FG)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IDC和血清中TSFG水平,分析TSFG、TIDC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P=0.000);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明显降低(P=0.000);CD54阳性DC(%)明显降低(P=0.000).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临床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肌层浸润≤1/2的患者相比,肌层浸润>1/2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中、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低分化患者组织中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结论: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或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浸润>1/2的患者血清中TSFG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TSFG和肿瘤组织中TIDC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闫巧辉;邢国臣;潘琼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对乳腺癌细胞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药物对人乳腺癌细胞中相关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SK-BR-3、MCF-7株,使用CDK4/6抑制剂帕布昔利布和内分泌药物阿那曲唑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BD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采用RT-PCR检测相关mi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NF-α、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在药物作用12 h、24 h、48 h和72 h后的MDA-MB-231研究组、SK-BR-3研究组、MCF-7研究组细胞中miRNA-1321、miRNA-574-5p、miRNA-24-3p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而miRNA-1246、miRNA-494-3p、miRNA-29b-3p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MDA-MB-231研究组、SK-BR-3研究组、MCF-7研究组细胞G0/G1期、S期的比例均较对照组细胞均有所升高,而G 2/M期比例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所下降;MDA-MB-231研究组、SK-BR-3研究组、MCF-7研究组细胞中TNF-α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上升.结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药物可以调节人乳腺癌细胞中相关mi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

    作者:金科;赵丹;杨林;朱剑梅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远端胃癌根治术行BillrothⅠ和改良BillrothⅡ消化道重建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BillrothⅠ式和改良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5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吻合方式分为B-Ⅰ组(99例行B-Ⅰ式吻合)和B-Ⅱ组(352例行改良B-Ⅱ式吻合),比较患者的围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症状(1年以上)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围术期:B-Ⅰ组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早于B-Ⅱ组(Ⅰ期胃癌,56.6%>35.2%),肿瘤直径小于B-Ⅱ组(3.58±1.54<4.88±2.37)cm,手术时间短于B-Ⅱ组(154.68±41.86<171.48±32.69)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于B-Ⅱ组(116.14±17.70>110.38±18.98)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正常进半流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胃无力、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两组患者间分别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症状:B-Ⅱ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等表现的发生率高于B-Ⅰ组(9.4%>3.0%),消化道反流症状发生率低于B-Ⅰ组(6.8%<17.2%),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如消瘦、腹胀等症状及残胃吻合口病变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B-Ⅰ式相比,改良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高嘉良;汪亦民;马岩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褪黑素介导小鼠肝H22肿瘤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 mg/kg褪黑素组、20 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作者:刘畅;张宗恺;贾佳;陈点点;阮新建;刘彦芳;张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阑尾黏液腺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临床上较为罕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多确诊于术中冰冻病理或术后病理,其发病率约为 0. 12 /100万人每年[1],在所有胃肠道肿瘤中约占 0. 4% [2].阑尾恶性肿瘤中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为类癌和腺癌,两者发生比约为 10: 1[3],阑尾腺癌发生率在所有阑尾恶性肿瘤中约为6% [4].

    作者:任项项;谢丰晓;刘欢欢;于建发;田雨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