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移植的发展历史

郑少萍;郭树忠

关键词:皮肤移植, 印度, 整形外科, 整形重建外科, 修复缺损, 皮肤游离移植, 度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 颊部皮瓣, 国外历史, 古印, 缝合固定, 移植物, 鼻缺损, 愈合, 油膏, 血肿, 形状, 起源
摘要:皮肤移植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整形重建外科技艺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颇为惊人的序幕,是整形外科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整形外科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皮肤移植发展的国外历史做了简短回顾。为新一代医生的继续努力提供借鉴。1.皮肤移植的起源 相传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对犯人的惩罚是割鼻,那时就可用皮肤移植修复缺损的鼻子、耳朵、嘴唇等。手术是由印度Brahmin Koomes Caste和Tilemaker家族执行,供区用木板拍打至充血肿胀后,按所需形状切取皮肤,与清创过的缺损面缝合固定进行移植,再涂以一种促进愈合的神秘油膏。几天后移植物成活。这种全厚皮肤游离移植早记载被称为已失传的“古印度方法”〔1,2〕。公元750年~800年,印度外科之父Sushruta详细记载了颊部皮瓣推进修复鼻缺损的手术过程——被称为“印度方法”〔3〕。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激酶A在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在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和NS-FB)合成胶原中的信号转导作用。方法:利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TGF一β1刺激的HS-FB和NS-FB的PKA活性,3H一脯氨酸掺入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胶原合成能力。结果:NS-FB被TGF-β1刺激后PKA的活性短暂升高后很快恢复,HS-FB则在30~60min降低(P<0.05)。TGF-β1对两种细胞有加速合成胶原的作用(30min后P<0.05),HS-FB的合成能力比NS-FB强(刺激60min后P<0.05)。cAMP有抑制作用(60min后P<0.05),H7则有拟TGF-β1作用(与对照比较时30min后P<0.05),而H7可增强TGF-β1刺激的作用(30~60min时P<0.05)。结论:TGF-β1刺激两种细胞后PKA的活性变化提示cAMP/PKA通道参与介导TGF-β1信号:TGF-β1对HS-FB的短期刺激作用与PKA活性降低有关,但长期刺激作用与PKA通道活性变化无关;cAMP/PKA活化可以抑制FB合成胶原。

    作者:张选奋;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李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晕双环切口多区段乳腺切除缩乳术

    目的:探索一种巨乳缩小后乳房形态和功能俱佳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乳晕周围双环切口,采用乳腺基底蒂方法,对乳腺组织作放射状桔瓣样多区段切除进行缩乳整形术。结果:施术10例术后疤痕不明显,保存乳头乳晕的感觉,保留哺乳功能,并获得满意的美学形态。结论:本术式行巨乳缩小塑形效果可靠,方法简便实用。

    作者:任森洋;佘雨虹;朱炜;杨佩瑛;杨维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光子嫩肤技术(PHOTOREJUVENATION)——强脉冲光子非剥脱嫩肤技术

    皮肤衰老现象主要缘于日光照射后产生的紫外线(UV)对皮肤组织结构,如胶原组织和弹性纤维的破坏。同样,皮肤表面的改变受基因、人体内在因素以及疾病变化(如酒糟鼻等)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也逐步失去弹性。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长期暴露于日光下,随着臭氧层的变薄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因年龄、损伤或病变引起的可见斑记。我们发现年龄阶段在20~30多岁的人便有日光性弹力纤维病、毛细血管扩张、雀斑以及皱纹,而老年人和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人,这些病变更为显著。 在过去的十年里,嫩肤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初是采用磨削法和化学深层脱皮,进而是激光深层去皱(resurfacing)术。尽管在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某些方面,这些术式有一定疗效,但病人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停止工作,同时也伴有某些副反应。病人在受益于剥脱CO2激光、铒激光去皱和其它激光在治疗血管性病变和色素性病变便利的同时,也有许多人难以忍受激光手术带来的疼痛、潜在的副反应和因停工造成的收入损失。 现在,新一代非剥脱疗法能够对因年龄增长、光损伤和内在病变引发的面部斑记产生显著疗效。不仅风险小,更重要的是无需“停止工作”。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参碱(Matrine,简称Mat)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Mat以不同浓度梯度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测MTT反应的A0值及LDH值,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at用药前后的细胞核内增殖性抗原(proliferatm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Mat0.25~100mg/m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殖抑制,但LDH值无明显改变;PCNA的表达,在Mat作用后明显减弱。结论:Mat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不引起细胞坏死性改变。

    作者:汤苏阳;蔡宝仁;黄高升;艾玉峰;张琳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面部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进行面部整形的佳方法。方法:对12例面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凹陷畸形(凹陷性疤痕除外)患者根据面部解剖特点。用一点注射法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欲充填区安全层次内行充填整形术。结果:12例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来院补充注射一次,其余患者均一次注射成功。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18个月获随访,效果满意,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操作正确,应用该材料进行面部充填整形是安全、简便的,并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夏东胜;赵启明;盛玉材;陆新;吴律文;王圣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皮肤撕脱伤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当今社会,由于车祸及其他机械性外伤数量猛增,皮肤撕脱已成为整形美容外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表明[1],皮肤撕脱伤所致的皮肤血管损伤和坏死,除与皮肤血管的直接损伤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继发性血栓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简称VEC)凋亡的加速可能是又一个不可忽视的血栓形成因素。细胞凋亡是指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自身内部特殊基因程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因此,正确地理解VEC凋亡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寻找保护血管内皮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VEC的凋亡综述如下。

    作者:李向东;鲁开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传统医药中的美容植物药研究(上)

    国内外医学界近年来均有将植物药用于保健美容和医疗美容实践的趋势,本研究试将国内外传统医药中所应用的美容植物药进行遴选归类分析,以供进一步开发应用。

    作者:金久宁;吴菊兰;谢秀;余穗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整形美容外科门诊手术室的管理

    我科自1989年建科至今,共完成了万余台次门诊手术及3千多台次住院病人局麻手术,从未因手术室各环节因素造成感染,为医院及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总结如下。1.整形美容外科门诊手术室的特点 整形美容手术均属无菌切口,患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要求“锦上添花”的求美者。因此,手术室各环节的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决不容许切口感染。

    作者:汪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HR多功能手术仪治疗脂溢性角化斑

    脂溢性角化斑(俗称老年斑)患者,是医学美容科室常见的求美就医者。我们在近期内先后用武汉重光公司出产的CHR-ⅡD型美容手术仪,治疗脂溢性角化斑19例,取得满意疗效。1 治疗过程 1.1 患者取坐式或仰卧式体位;给受术部以75%酒精依次常规消毒;皮损表浅均不作麻醉,如面积大、皮肤受损深,则可以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 1.2 开启电源,功率不宜用过大;将功率调至1~2档位置;根据治疗需要,将电极针前端2~3mm扭弯成40°~60°角,以便作平行操作;将电激针平稳接触患部表面(不插入皮内),以1~2s时速有序移动电极针,务使电极与靶组织间距始终保持一致,以达碳化角化斑组织(靶组织)目的,须严格掌握时速,以免灼伤;

    作者:黄敏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美容受术者的心理障碍及护理

    美容外科服务的对象不同于其它患者因疾病而被迫求医,受术者与术者之间不是单纯的被动关系,而是一种参与关系,况且美容手术成功与否并无固定的评判标准,除了受术者本人的评判外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故受术者的心理障碍对美容效果的确影响颇大。我科自1989年至今,对来科行美容手术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 本组心理障碍28例,男3例,女25例,年龄20岁~63岁,其中期望值过高8例,恢复期心理障碍12例,缺乏主见3例,神经质3例,老年患者心理障碍2例。

    作者:翁秀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冷冻加激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瘢痕疙瘩治疗是美容整形科的一大难题,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十分理想。冷冻治疗在目前常使用的疗法中是首选,特别是损害较小、散在多发的病人有约半数以上损害在治疗后不再复发[1]。我科自1994年5月至2000年2月采用冷冻加醋酸曲安萘德(原名醋酸确炎舒松-A,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局部注射治疗78例瘢痕疙瘩患者89块病变,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周亚萍;文绍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眼袋整形的术式选择和治疗体会

    我科1995年~1998年施行两种入路眼袋整形手术共20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203例中男51例,女152例,年龄27岁~67岁,随访3个月~3年,17只眼术后发生轻度睑外翻,其中16只眼于术后1个月~3个月恢复正常,1只眼于术后半年恢复正常,3例4只眼外观改善不佳,无角膜损伤、球后血肿发生。

    作者:冯晓玲;张一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除皱术后热敷致皮肤烫伤1例

    面部除皱术是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术后往往有局部皮肤麻木情况,我科发现额颞部除皱术后半月自行热敷致皮肤烫伤1例,特汇报如下,提醒同仁注意。1.病例 蔡某,女性,45岁,因面中上部皱纹增多,皮肤松弛,在本科行冠状切口面中上部提升额颞部除皱术,术后效果良好。 半月后患者仍感觉术区麻木,自行热敷,致额上部红肿伴数个水泡,约有2cm×5cm表皮脱落,遂到本科就诊。

    作者:马云华;胡志杰;潘学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奥美定在我国的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

    编者按 软组织充填剂是整形美容外科常用的材料,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的热点。近一百年来,许多专家在临床实践中试用过多种材料,走过了一段坎坷而漫长的历程。由于过去所用材料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至今尚令许多医者感到畏惧。但是,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许多专家仍以对事业的责任感,满腔热忱地继续探索。聚丙烯酰胺水凝胶1984年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应用于临床,1987年起被广泛地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领域。1999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国产聚丙烯胺水凝胶(奥美定Amaz-ing)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对于一种新材料尤其是国产品,我国美容医学界十分关注,对其应用理当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为此,我刊特请鲁开化教授组织这一栏目,反映该产品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应用的一些情况,谨供读者学习参考。高景恒男,1935年生,1960年大连医学院毕业,现为辽宁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主编,本刊编委。 整形、美容外科界的同仁们寻找可注射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已有百年的历史。回顾我国整形、美容界所用注射性填充材料可分为液体石蜡的时代(即50年代前),以及60年代开始应用的液态硅胶类时代,以及近年开始应用的牛胶原、明胶基质、聚四氟乙烯糊和颗粒脂肪移植等。

    作者:高景恒;曹孟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基因工程产品用于美容应注意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业迅猛发展,不仅给制药业本身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而且也给相关或相邻学科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变革的契机。为美容业也带来了现代美容观念的改变与技法上革命性的突破,甚至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已远远超过了这类产品的药用价值。已有资料证明,药用类基因重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在美容界的应用,不仅使美容业提出了生物美容甚至基因美容的现代概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确切疗效。为此,本文仅从生长因子生物学与创面修复(愈合)的角度,就某些基因工程产品(生长因子)应用于美容领域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规范有关因子的应用并期望取得更切实际的效果。

    作者:付小兵;李校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皮肤环形缝扎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环形缝扎术关闭皮肤缺损创面。方法:用不可吸收缝线环绕创缘皮下或皮内缝合一周,收紧缝线打结将伤口缩拢关闭。结果:该法应用于32例共41处创面,术后形成瘢痕短小,外形好。结论:本法封闭创面简便、快速,效果好,可作为整形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应用。

    作者:卢仕良;谭新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耳岛状皮瓣静脉干滋养系统的活体观察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滋养血管的分布及其在皮瓣成活中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每只兔耳形成蒂在近心端的岛状皮瓣2块,按对血管蒂的处理不同分为四组:I组单纯静脉干组;Ⅱ组结扎静脉干组;Ⅲ组动静脉干组;Ⅳ组无血管组。在兔耳的背侧开窗,灌注液连续灌注下,Olympus BH-2型微循环仪连续24小时观察滋养血管的来源、分布及管径变化等结果:可见边缘静脉和中央静脉附近有数条较直的细小血管分布,沿静脉干呈网状分布于静脉干壁,并向远端和静脉干以外的区域分布,与中央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相沟通。结论:浅静脉干有自身的滋养血管,其对皮瓣的成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熊明根;罗奇;康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皮肤移植的发展历史

    皮肤移植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整形重建外科技艺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颇为惊人的序幕,是整形外科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整形外科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皮肤移植发展的国外历史做了简短回顾。为新一代医生的继续努力提供借鉴。1.皮肤移植的起源 相传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对犯人的惩罚是割鼻,那时就可用皮肤移植修复缺损的鼻子、耳朵、嘴唇等。手术是由印度Brahmin Koomes Caste和Tilemaker家族执行,供区用木板拍打至充血肿胀后,按所需形状切取皮肤,与清创过的缺损面缝合固定进行移植,再涂以一种促进愈合的神秘油膏。几天后移植物成活。这种全厚皮肤游离移植早记载被称为已失传的“古印度方法”〔1,2〕。公元750年~800年,印度外科之父Sushruta详细记载了颊部皮瓣推进修复鼻缺损的手术过程——被称为“印度方法”〔3〕。

    作者:郑少萍;郭树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耳后进路手术治疗下颌角与咬肌肥大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下颌角与咬肌肥大的新方法。方法:针对不同病例外耳后进路切口设计为两种曲线切口。手术均由耳后间隙进入,去除下颌肥大的骨质与咬肌。结果:施术11例,经6个月至4年以上随访,术后疗效满意,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笔者认为耳后进路行下颌角和咬肌肥大畸形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相对简单的手术方法,与口外下颌角切口和口内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

    作者:孙坚;孙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碘伏消毒致角膜上皮剥脱12例

    我科自1998年开始采用碘伏作面部消毒剂。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角膜刺激症状,经眼科会诊,诊断角膜脱落,及时对症治疗均获痊愈。1.临床资料 12例中9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小年龄6岁,大年龄63岁。面部或口腔手术采用碘伏消毒,均于术后出现角膜刺激症状,表现为畏光、流泪、刺痛及异物感,单侧10例,双侧2例,均经眼科会诊,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上皮剥脱,1例为角膜上皮剥脱并角膜炎,经局部冲洗、消炎、避光及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而愈。2.讨论 碘伏消毒剂是由碘和载体络合而成,其杀菌力与杀菌谱与碘酒类似,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真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因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激性而广泛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动物实验证明,低浓度碘伏对眼角膜,结膜无刺激作用,高浓度碘伏可致眼部刺激症状[1]。而我们面部消毒采用0.5%碘伏拭擦两遍,使用不慎有少许渗入眼内仍可导致角膜上皮损伤,应引起注意,我们建议眶周手术时避免使用碘伏及有一定刺激性消毒剂消毒,面部手术使用碘伏时应用护眼膜保护好双眼后再用碘伏消毒,全麻术中还应避免布巾擦伤角膜及角膜暴露时间过长。若术后患者出现角膜刺激症状,应及时请眼科会诊处理。

    作者:肖文芝;陈涌;张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