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埋入缝合法隆鼻及鼻下端塑形术

陈长安;吴海军;张蒙;茹战锋;刘晓荣;钟德才

关键词:埋入, 缝合法, 隆鼻, 自体肋软骨, 支架, 整形美容, 门诊手术, 求美者, 应用, 修整, 外形, 硅胶
摘要:以埋植支架(硅胶、自体肋软骨)为主的隆鼻术在整形美容中已被广泛应用,对鼻梁偏矮的求美者,这种以埋植支架为主的门诊手术大多数取得较好的外形效果,但常常忽略了鼻下端必要的修整[1].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VEGF和BCL-2的影响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对鼠失神经支配创面愈合中VEGF、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于大鼠背部做一2cm×2cm的矩形全层皮肤缺损,其中A组创面予以封闭式负压引流组,B组未加封闭式负压引流;负压在20-80mmHg.在VAC后1,3,6,9,12天,A、B两组同时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创面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Bcl-2的表达和标记指数.结果:A组较B组其VEGF、Bcl-2表达及标记指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VAC能明显促进创面的修复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

    作者:汤苏阳;陈绍宗;胡昭华;宋梅;曹大勇;吕晓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采用隆乳切口行乳房肿块切除术

    目的:探求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切口选择的美学问题.方法:根据乳房肿块的大小、部位,应用三种隆乳术皮肤小切口,乳腺内放射状切口行乳房肿块切除.结果:临床应用56例,全部取得良好效果,切口瘢痕隐蔽,保持了乳房的较好外形.结论:采用隆乳切口行乳房肿块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传统的乳房肿块切除手术切口应加以改进.

    作者:朱云;刘毅;肖斌;钟晓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皮肤扩张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总结生物蛋白胶在皮肤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皮肤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18例,共41只扩张器.在拟植入扩张器部位常规剥离腔隙,手术创面均匀涂抹生物蛋白胶,短暂压迫后植入扩张器.观察术后24h和48h引流物的质、量,及有无血肿、感染和扩张器外露.结果: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负压引流物在术后的前24h多为淡红色,24h后转为淡黄色液体;引流量在术后的前24h为8-15mL,后24h为5-8mL;1例(耳部扩张器植入)术后24h出现过敏症状.结论:在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具有以下优点:①止血效果肯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②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③促进组织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卢丙仑;郭树忠;潘宝华;韩岩;刘云景;张琳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次玻璃渗透对氧化铝基底颜色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次玻璃渗透对Vita In-Ceram氧化铝基底颜色的影响及渗透后基底颜色相对稳定的渗透次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厚度为1.5mm的圆盘状氧化铝试件30个分别玻璃渗透1-5次,应用美能达CR-321接触式色差计对试件的正反面进行颜色测定,采用CIE L* a* b*色度系统和Chroma色度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受试试件在玻璃渗透前、后发生明显可见的颜色改变,随着渗透次数的增加,L*值增加,a*、b*值降低.渗透三次后,样本正、反面与比色板的色差值小,处于临床可接受的范围.结论:玻璃料的渗透会改变In-Ceram基底的颜色,当玻璃料渗透第3次时,渗透次数之间的色度差相对较小且处于临床可接受的范围.

    作者:刘冰;王忠义;李旬科;张艺权;王少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皮瓣移植与扩张皮瓣修复唇颊部全层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唇颊部全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缺损的部位、层次、大小等,分别采用下颌部面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颞浅动脉额支岛状皮瓣,耳后岛状皮瓣瓦合以扩张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7例唇颊部全层缺损患者分别应用皮瓣移植加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治疗,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满意,经半年至5年随访未见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唇颊部复合组织缺损手术方法要依病情合理选择,小的缺损可以应用局部组织瓣转移修复,本方法适用于局部组织瓣转移难以修复的较大的唇颊部全层组织缺损,修复后唇颊丰满度适中,皮肤色泽纹理接近正常,形态满意.

    作者:廖旭锋;刘玉生;陈晓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整合素β1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整合素β1的表达变化.方法:作犬下颌骨颊舌向骨皮质牵张模型.固定牵张器一周后开始牵张,每天2次,每次0.5mm,连续7天.牵张完成后第4天及第1、2、4、6、8周取新生骨组织标本作成石蜡切片并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整合素β1在新骨组织,特别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的表达.结果:牵张成骨过程中,整合素β1在新骨的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表达不同.成骨细胞膜上整合素β1在第一周开始表达,第2-4周表达强,第8周恢复正常水平.在破骨细胞膜上第4天弱阳性表达,一周后数目明显抑制,第4周消失.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整合素β1表达增强,提示在牵张成骨中发挥重要作用,整合素β1可能与介导应力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叶虎;刘彦普;张海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牙科纳米氧化锆的性能及微观结构

    目的:探讨纳米3Y-TZP粉体的烧结、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方法:纳米3Y-TZP粉干压成型后常压烧结,Archimedes法测试烧结性能,并检测力学性能、分析微观形貌、物相组成.结果:纳米3Y-TZP1500℃烧成,结构致密,强度921.7Mpa,韧性10.2 MPa.m1/2.结论:该材料低温烧结,颜色美观,强韧性好,适宜做牙科全瓷材料.

    作者:李国华;陈吉华;施长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胀麻醉腋皱襞小切口双层剥离法治疗腋臭

    腋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治疗方法繁多,疗效各不相同.我科在传统的剥离术上加以改进,采用肿胀麻醉下腋皱襞小切口双层剥离法治疗腋臭10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蔡仁祥;成中意;李美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国外美容外科新动态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用酸蚀法提高纯钛与光固化冠桥树脂粘结强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用酸蚀法提高钛与光固化复合树脂剪切粘结强度的可行性,并观察表面粗糙度与剪切粘结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酸蚀剂对钛铸件表面进行酸蚀,并与artglass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粘结,以单纯喷砂组为对照,比较剪切粘结强度的差异.对酸蚀后及剪切试验后的金属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其表面粗糙度.结果:用酸蚀法可以显著提高钛与复合树脂的粘结强度,HF浓度为4%时粘结强度高.表面粗糙度随酸蚀剂的浓度增高而下降.结论:纯钛铸件用酸蚀法处理后可以获得较高的粘结强度,HF酸浓度以4%为宜.表面粗糙度对粘结强度不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李冬梅;郭天文;马楚凡;李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后的硬软组织变化

    目的:探讨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不拔牙,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20.3±3.8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为Ⅱ类关系,尖牙为Ⅰ类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从5.55°减小到3.93°;Z角增加4.18°;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83mm和1.06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唇突度小的伴轻度拥挤的轻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

    作者:杜英;段银钟;陈曦;刘红;杨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切口额部除皱术的临床初探

    目的:减少额部除皱术的瘢痕和并发症.方法:在额部正中发际缘形成一个长1.5cm左右小切口,用血管钳在帽状腱膜下广泛分离,钳夹破坏部分额肌,将额部皮肤向上提拉固定.结果:本组17例,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70.6%(12/17),瘢痕不明显.结论:此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损伤小,瘢痕少.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陈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穿耳孔致瘢痕增生原因分析

    配戴耳饰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方式,穿耳孔术虽然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小手术,但它必然对耳垂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作者:施秋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皮肤扩张术在创伤性耳廓缺损再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创伤性耳廓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转移扩张后的耳后皮瓣覆盖耳支架行全耳廓再造.结果:21例创伤性耳廓缺损获得整复,外形好,无并发症.结论:该方法能获得足够的血运良好的无毛皮肤覆盖支架,再造耳的外形轮廓较理想.

    作者:陈竹生;程宁新;王原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

    目的:探索修复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逆行转移修复烧伤后严重虎口挛缩及食指转位再造拇指术中虎口创面.结果:10例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患者12只手采用了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部缺损创面,全部成活,经术后12-24个月随访,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皮瓣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解剖位置恒定,可进行安全的逆行转移用来修复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

    作者:袁好军;谢玉娥;李秀兰;常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中的护理配合

    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具有效果可靠、不易复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该手术是利用额肌筋膜瓣的自然收缩,直接提起眼睑,增大睑裂,从而达到矫正上睑下垂的目的.

    作者:韩继芹;肖凌凤;王爱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药熏洗治疗扁平疣103例临床观察

    扁平疣是一种青少年颜面和手背的常见的损容性疾病.笔者自1994-1998年运用中药熏洗治疗颜面及手背的扁平疣10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侯慧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同基底对热压铸全瓷冠抗碎裂载荷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基底对后牙热压铸瓷冠抗碎裂载荷的影响.方法:24颗拔除的无龋坏磨牙进行标准基牙预备,以及自制金属代型、树脂代型、大小规格统一.制成厚度为1.5mm±0.1mm的Cerinate,IPS-Empess,Optec-OPC热压铸瓷冠,以树脂粘固剂分别粘固于牙齿、金属代型、树脂代型上,垂直加压于全冠直至碎裂,经统计分析.结果:粘固于牙齿上的热压铸瓷冠的抗碎裂载荷明显高于粘固于金属代型、树脂代型上的(P<0.01).结论:由于采用了树脂粘接剂材料,因此有利于提高热压铸瓷冠与牙齿粘接后的整体强度.

    作者:王辉;陈吉华;施长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瘢痕疙瘩中Langerhans细胞的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超微结构,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电镜技术观察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切除标本各6例及4例正常皮肤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形态,观察其分布特征.结果:电镜下表皮细胞层中朗格罕细胞核形多不规则,胞质中等电子密度,有较多线粒体和溶酶体,扁平囊泡较多.结论: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功能活跃,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作者:王少华;吕世军;张圣明;吴洪娟;王燕华;吕建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抑癌基因MTS1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1(MTS1)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生长增殖、DNA合成代谢及胶原合成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外源性MTS1基因导入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通过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及3H-脯氨酸掺入的方法测定细胞的DNA合成量及胶原合成量,来分别比较转染前后细胞的生物学变化.结果:在转染MTS1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同时其DNA合成量及胶原合成量也明显降低,而转染空载体组及正常组细胞均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外源性多肿瘤抑制基因1(MTS1)能明显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生长增殖、DNA合成及胶原合成等方面生物学功能,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韩军涛;陈璧;刘淑娟;汤朝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