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参与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近期研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与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关联,调节缺血或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发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心肌再生,影响心脏的机械重构、电重构及血管重构.以上发现使得微小核糖核酸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良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项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以其较高的准确度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相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提供信息更全面等特点.现主要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自身特点,阐述这项诊断技术在指导危险分层,评估预后(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再狭窄,优化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讨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辐射剂量,运动伪影等及近的发展情况,旨在令更多的人了解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与临床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这一临床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使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支持这项技术的每一步革新.
作者:杨筱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展.通过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可延缓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程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损伤修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现就目前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已成为共识.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醛固酮对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醛固酮逃逸现象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决定性地位.现就醛固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春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早期死亡率较先进的心脏中心已控制在1%~2%左右,但远期预后仍待观察.文献报道,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右心室功能不全、房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加重,常有心律失常性猝死等报道,而其主要与肺动脉瓣反流这一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有关;重度肺动脉瓣反流还需要采取肺动脉瓣置换术方式来解决,而对预防肺动脉瓣反流的手术方式和材料还在积极探索中.现就近年来法洛四联症患儿的远期死亡率及原因、远期并发症、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材料探索及瓣膜置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陆良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蔡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作者:周旭;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甲状腺激素在心血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基因和非基因作用,影响心肌收缩力、心率、舒张功能和全身血管阻力.即使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引起心房颤动甚至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崩溃.本文综述现阶段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发现.
作者:王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后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室壁纤维化促进心室重塑.肌钙蛋白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心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肌钙蛋白T,提示心衰进展中持续存在慢性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可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预后信息.肌钙蛋白T可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生化标志物.现就肌钙蛋白T对心衰的预后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曾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器质性心脏病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主要是折返机制,目前多采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对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激动标测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电压图判断室速的解剖基质,结合起搏标测和拖带标测技术识别室速的折返环,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不断积累有关临床循证证据、适应证进一步拓展、新的标测消融和辅助技术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MicroRNAs(miRNAs)在心脏的生长、发育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人血浆/血清中检测到稳定性良好的miRNA称之为循环miRNAs.在正常人和各种疾病患者体内循环miRNAs的表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循环miRNAs很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的新型诊断标志物.现对循环miRNAs的发现、产生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陈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起致命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如何有效地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并对新兴的治疗靶点进行展望.
作者:纪伟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血栓调节蛋白是体内抗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活化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血栓调节蛋白生物活性的核心位于表皮生长因子4-6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Ala25Thr突变与50岁以下男性惠心肌梗死有关.Met388位改变与静脉血栓相关.Ala455Val突变可能促使静脉疾病和脑梗死发生.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G-33A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基因突变会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导致凝血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陈秋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作者:赵鹏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主要对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策略做一综述.
作者:李桂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哺乳动物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末期,对动作电位时程和形态有重要影响.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心肌组织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及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涛;谭晓秋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