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治与反思

马建新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诊断, 治疗
摘要: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内脏脂肪素与糖代谢及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强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脂代谢、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中发挥不同作用.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炎症、胰岛β细胞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纽带.对内脏脂肪素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阐明脂肪组织、糖脂代谢以及血管疾病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助于发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高危患者.

    作者:汪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静脉桥再狭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动脉作为移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数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大隐静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主要移植材料,而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其再狭窄机制一直在研究中,现就目前的一些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文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011第二次报告)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肌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及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哺乳动物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末期,对动作电位时程和形态有重要影响.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心肌组织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及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涛;谭晓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和调节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肾综合征诊治进展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激素在心血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基因和非基因作用,影响心肌收缩力、心率、舒张功能和全身血管阻力.即使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引起心房颤动甚至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崩溃.本文综述现阶段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发现.

    作者:王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1年ACCF/AHA/HRS心房颤动治疗更新解读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谭琛;崔俊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充分挖掘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使用潜力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项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以其较高的准确度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相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提供信息更全面等特点.现主要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自身特点,阐述这项诊断技术在指导危险分层,评估预后(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再狭窄,优化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讨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辐射剂量,运动伪影等及近的发展情况,旨在令更多的人了解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与临床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这一临床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使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支持这项技术的每一步革新.

    作者:杨筱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带瓣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瓣膜疾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瓣膜支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有着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而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带瓣膜支架技术会在心血管瓣膜治疗领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就该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玺;白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醛固酮与心房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醛固酮影响心房重构的机制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重构的研究.

    作者:顾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奈必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奈必洛尔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很高的β1/β2选择性.奈必洛尔不仅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及预后,还可刺激一氧化氮生成,产生血管扩张作用,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临床试验证实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其射血分数如何)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地位.

    作者:谢琳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作者: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展.通过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可延缓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程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希氏-浦肯野系统和室性心律失常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作者:周旭;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起致命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如何有效地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并对新兴的治疗靶点进行展望.

    作者:纪伟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肾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近年来心肾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两者有共同的发病因素、互为危险因素.心肾综合征(CRS)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导致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尽管目前在CRS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C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共识.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CR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确定靶向治疗策略,从而阻断心-肾恶性循环.

    作者:吴光哲;王岩;贾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脏自主神经重构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后心脏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去迷走神经支配、去交感神经支配以及交感神经过度再生.这种心脏自主神经的不均一重构加重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电生理异质性,导致了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多种针对自主神经重构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毛俊;刘兴鹏;Sunny PO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治疗进展

    器质性心脏病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主要是折返机制,目前多采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对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激动标测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电压图判断室速的解剖基质,结合起搏标测和拖带标测技术识别室速的折返环,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不断积累有关临床循证证据、适应证进一步拓展、新的标测消融和辅助技术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雷诺嗪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