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杨新春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甲状腺激素在心血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基因和非基因作用,影响心肌收缩力、心率、舒张功能和全身血管阻力.即使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引起心房颤动甚至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崩溃.本文综述现阶段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发现.
作者:王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血管瓣膜疾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瓣膜支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有着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而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带瓣膜支架技术会在心血管瓣膜治疗领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就该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玺;白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醛固酮与心房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醛固酮影响心房重构的机制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重构的研究.
作者:顾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损伤修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现就目前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蔡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强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脂代谢、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中发挥不同作用.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炎症、胰岛β细胞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纽带.对内脏脂肪素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阐明脂肪组织、糖脂代谢以及血管疾病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助于发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高危患者.
作者:汪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闭合治疗均安全、有效.
作者:张存新;李孝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奈必洛尔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很高的β1/β2选择性.奈必洛尔不仅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及预后,还可刺激一氧化氮生成,产生血管扩张作用,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临床试验证实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其射血分数如何)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地位.
作者:谢琳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项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以其较高的准确度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相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提供信息更全面等特点.现主要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自身特点,阐述这项诊断技术在指导危险分层,评估预后(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再狭窄,优化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讨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辐射剂量,运动伪影等及近的发展情况,旨在令更多的人了解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与临床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这一临床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使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支持这项技术的每一步革新.
作者:杨筱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过去30多年里,关于血压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J型曲线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然而却有大量研究发现,舒张压的降低,也伴随着冠心病和其他不利后果的风险增高.这种效应在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更加显著.因此,强化降压的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降压目标究竟该如何选择,再一次成为了内科医生们所面临的难题.对高血压中的J型曲线的回顾与分析会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降压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陈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哺乳动物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末期,对动作电位时程和形态有重要影响.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心肌组织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及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涛;谭晓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血栓调节蛋白是体内抗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活化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血栓调节蛋白生物活性的核心位于表皮生长因子4-6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Ala25Thr突变与50岁以下男性惠心肌梗死有关.Met388位改变与静脉血栓相关.Ala455Val突变可能促使静脉疾病和脑梗死发生.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G-33A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基因突变会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导致凝血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陈秋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却不容观.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肾脏的去神经治疗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肾脏功能的神经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作者:周旭;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心肾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两者有共同的发病因素、互为危险因素.心肾综合征(CRS)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导致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尽管目前在CRS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C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共识.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CR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确定靶向治疗策略,从而阻断心-肾恶性循环.
作者:吴光哲;王岩;贾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