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琛;崔俊玉
心血管瓣膜疾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瓣膜支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有着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而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带瓣膜支架技术会在心血管瓣膜治疗领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就该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玺;白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后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室壁纤维化促进心室重塑.肌钙蛋白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心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肌钙蛋白T,提示心衰进展中持续存在慢性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可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预后信息.肌钙蛋白T可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生化标志物.现就肌钙蛋白T对心衰的预后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曾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参与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近期研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与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关联,调节缺血或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发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心肌再生,影响心脏的机械重构、电重构及血管重构.以上发现使得微小核糖核酸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良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早期死亡率较先进的心脏中心已控制在1%~2%左右,但远期预后仍待观察.文献报道,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右心室功能不全、房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加重,常有心律失常性猝死等报道,而其主要与肺动脉瓣反流这一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有关;重度肺动脉瓣反流还需要采取肺动脉瓣置换术方式来解决,而对预防肺动脉瓣反流的手术方式和材料还在积极探索中.现就近年来法洛四联症患儿的远期死亡率及原因、远期并发症、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材料探索及瓣膜置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陆良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却不容观.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肾脏的去神经治疗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肾脏功能的神经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已成为共识.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醛固酮对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醛固酮逃逸现象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决定性地位.现就醛固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春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奈必洛尔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很高的β1/β2选择性.奈必洛尔不仅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及预后,还可刺激一氧化氮生成,产生血管扩张作用,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临床试验证实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其射血分数如何)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地位.
作者:谢琳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心肾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两者有共同的发病因素、互为危险因素.心肾综合征(CRS)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导致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尽管目前在CRS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C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共识.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CR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确定靶向治疗策略,从而阻断心-肾恶性循环.
作者:吴光哲;王岩;贾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作者:周旭;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项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以其较高的准确度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相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提供信息更全面等特点.现主要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自身特点,阐述这项诊断技术在指导危险分层,评估预后(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再狭窄,优化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讨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辐射剂量,运动伪影等及近的发展情况,旨在令更多的人了解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与临床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这一临床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使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支持这项技术的每一步革新.
作者:杨筱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展.通过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可延缓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程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作者:赵鹏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合理的治疗策略选择非常重要,早期的危险分层则是治疗策略选择的关键环节.现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就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做一综述.
作者:栾飒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损伤修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现就目前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MicroRNAs(miRNAs)在心脏的生长、发育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人血浆/血清中检测到稳定性良好的miRNA称之为循环miRNAs.在正常人和各种疾病患者体内循环miRNAs的表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循环miRNAs很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的新型诊断标志物.现对循环miRNAs的发现、产生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陈石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