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右室流出道起搏

赵鹏军

关键词:心脏起搏, 右室心尖部, 右室流出道, 心室不同步
摘要: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合理的治疗策略选择非常重要,早期的危险分层则是治疗策略选择的关键环节.现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就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做一综述.

    作者:栾飒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载脂蛋白AV与血脂代谢研究新进展

    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参与血脂代谢,尤其是在三酰甘油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载脂蛋白AV通过减少脂蛋白的生成率、增强脂蛋白脂酶对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颗粒清除作用来调节血脂代谢.载脂蛋白AV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胡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醛固酮与心房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醛固酮影响心房重构的机制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重构的研究.

    作者:顾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雷诺嗪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的争议及评价

    目前共识建议指出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但近有研究表明,联用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者.现就质子泵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争议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和调节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肌钙蛋白T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后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室壁纤维化促进心室重塑.肌钙蛋白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心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肌钙蛋白T,提示心衰进展中持续存在慢性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可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预后信息.肌钙蛋白T可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生化标志物.现就肌钙蛋白T对心衰的预后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曾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肾综合征诊治进展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小核糖核酸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参与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近期研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与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关联,调节缺血或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发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心肌再生,影响心脏的机械重构、电重构及血管重构.以上发现使得微小核糖核酸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良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展.通过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可延缓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程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结构及突变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是体内抗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活化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血栓调节蛋白生物活性的核心位于表皮生长因子4-6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Ala25Thr突变与50岁以下男性惠心肌梗死有关.Met388位改变与静脉血栓相关.Ala455Val突变可能促使静脉疾病和脑梗死发生.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G-33A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基因突变会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导致凝血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陈秋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011第二次报告)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及治疗

    近年来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闭合治疗均安全、有效.

    作者:张存新;李孝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肾脏的神经调节与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却不容观.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肾脏的去神经治疗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肾脏功能的神经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内脏脂肪素与糖代谢及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强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脂代谢、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中发挥不同作用.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炎症、胰岛β细胞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纽带.对内脏脂肪素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阐明脂肪组织、糖脂代谢以及血管疾病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助于发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高危患者.

    作者:汪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腔内超声在左心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概述

    心腔内超声联合电解剖标测使左心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程序简化.其效果安全有效.

    作者:梁桂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诊治进展

    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可引起快速心室反应,发展为心室颤动,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WPW合并房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WPW并发房颤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旁路逆传致波峰碰撞等因素有关的机制;在心电图上的诊断特点;电复律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等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术后的复发随访进行综述.

    作者:黄晓菁;罗章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1年ACCF/AHA/HRS心房颤动治疗更新解读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谭琛;崔俊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带瓣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瓣膜疾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瓣膜支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有着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而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带瓣膜支架技术会在心血管瓣膜治疗领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就该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玺;白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