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菁;罗章源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起致命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如何有效地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并对新兴的治疗靶点进行展望.
作者:纪伟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器质性心脏病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主要是折返机制,目前多采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对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激动标测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电压图判断室速的解剖基质,结合起搏标测和拖带标测技术识别室速的折返环,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不断积累有关临床循证证据、适应证进一步拓展、新的标测消融和辅助技术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却不容观.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肾脏的去神经治疗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肾脏功能的神经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醛固酮与心房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醛固酮影响心房重构的机制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重构的研究.
作者:顾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MicroRNAs(miRNAs)在心脏的生长、发育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人血浆/血清中检测到稳定性良好的miRNA称之为循环miRNAs.在正常人和各种疾病患者体内循环miRNAs的表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循环miRNAs很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的新型诊断标志物.现对循环miRNAs的发现、产生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陈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可引起快速心室反应,发展为心室颤动,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WPW合并房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WPW并发房颤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旁路逆传致波峰碰撞等因素有关的机制;在心电图上的诊断特点;电复律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等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术后的复发随访进行综述.
作者:黄晓菁;罗章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腔内超声联合电解剖标测使左心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程序简化.其效果安全有效.
作者:梁桂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蔡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参与血脂代谢,尤其是在三酰甘油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载脂蛋白AV通过减少脂蛋白的生成率、增强脂蛋白脂酶对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颗粒清除作用来调节血脂代谢.载脂蛋白AV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胡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后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室壁纤维化促进心室重塑.肌钙蛋白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心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肌钙蛋白T,提示心衰进展中持续存在慢性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可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预后信息.肌钙蛋白T可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生化标志物.现就肌钙蛋白T对心衰的预后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曾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参与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近期研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与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关联,调节缺血或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发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心肌再生,影响心脏的机械重构、电重构及血管重构.以上发现使得微小核糖核酸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良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主要对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策略做一综述.
作者:李桂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作者: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早期死亡率较先进的心脏中心已控制在1%~2%左右,但远期预后仍待观察.文献报道,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右心室功能不全、房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加重,常有心律失常性猝死等报道,而其主要与肺动脉瓣反流这一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有关;重度肺动脉瓣反流还需要采取肺动脉瓣置换术方式来解决,而对预防肺动脉瓣反流的手术方式和材料还在积极探索中.现就近年来法洛四联症患儿的远期死亡率及原因、远期并发症、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材料探索及瓣膜置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陆良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谭琛;崔俊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损伤修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现就目前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前共识建议指出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但近有研究表明,联用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者.现就质子泵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争议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