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爱辉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动脉作为移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数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大隐静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主要移植材料,而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其再狭窄机制一直在研究中,现就目前的一些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文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主要对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策略做一综述.
作者:李桂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强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脂代谢、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中发挥不同作用.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炎症、胰岛β细胞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纽带.对内脏脂肪素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阐明脂肪组织、糖脂代谢以及血管疾病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助于发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高危患者.
作者:汪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作者: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蔡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参与血脂代谢,尤其是在三酰甘油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载脂蛋白AV通过减少脂蛋白的生成率、增强脂蛋白脂酶对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颗粒清除作用来调节血脂代谢.载脂蛋白AV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胡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却不容观.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肾脏的去神经治疗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肾脏功能的神经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作者:赵鹏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起致命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如何有效地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并对新兴的治疗靶点进行展望.
作者:纪伟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血栓调节蛋白是体内抗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活化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血栓调节蛋白生物活性的核心位于表皮生长因子4-6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Ala25Thr突变与50岁以下男性惠心肌梗死有关.Met388位改变与静脉血栓相关.Ala455Val突变可能促使静脉疾病和脑梗死发生.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G-33A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基因突变会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导致凝血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陈秋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展.通过对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可延缓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程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心肾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两者有共同的发病因素、互为危险因素.心肾综合征(CRS)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导致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尽管目前在CRS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C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共识.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CR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确定靶向治疗策略,从而阻断心-肾恶性循环.
作者:吴光哲;王岩;贾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合理的治疗策略选择非常重要,早期的危险分层则是治疗策略选择的关键环节.现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就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做一综述.
作者:栾飒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哺乳动物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末期,对动作电位时程和形态有重要影响.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心肌组织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及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涛;谭晓秋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