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局部突出表现为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病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危及生命,而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罪犯病变.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黄铁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参与血脂代谢,尤其是在三酰甘油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载脂蛋白AV通过减少脂蛋白的生成率、增强脂蛋白脂酶对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颗粒清除作用来调节血脂代谢.载脂蛋白AV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胡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醛固酮与心房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醛固酮影响心房重构的机制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重构的研究.
作者:顾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后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室壁纤维化促进心室重塑.肌钙蛋白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心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肌钙蛋白T,提示心衰进展中持续存在慢性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可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预后信息.肌钙蛋白T可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生化标志物.现就肌钙蛋白T对心衰的预后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曾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器质性心脏病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主要是折返机制,目前多采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对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激动标测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电压图判断室速的解剖基质,结合起搏标测和拖带标测技术识别室速的折返环,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不断积累有关临床循证证据、适应证进一步拓展、新的标测消融和辅助技术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主要对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策略做一综述.
作者:李桂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谭琛;崔俊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奈必洛尔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很高的β1/β2选择性.奈必洛尔不仅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及预后,还可刺激一氧化氮生成,产生血管扩张作用,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临床试验证实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无论其射血分数如何)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地位.
作者:谢琳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中是数量大的细胞,它们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平衡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纤维化心肌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调节正常的心脏功能,也参与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不良心肌重塑.综述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包括起源、机械电特性、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和病理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功能反应和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能力,并总结以心肌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调节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郝嘉;游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动脉作为移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数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大隐静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主要移植材料,而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其再狭窄机制一直在研究中,现就目前的一些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文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血管瓣膜疾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瓣膜支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有着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而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带瓣膜支架技术会在心血管瓣膜治疗领域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就该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玺;白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雷诺嗪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其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中的晚期钠离子流有关.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钠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雷诺嗪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雷诺嗪尚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国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作者:周旭;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作者: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蔡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合理的治疗策略选择非常重要,早期的危险分层则是治疗策略选择的关键环节.现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就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做一综述.
作者:栾飒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心肾综合征为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临床呈现心肾衰竭、肾功能恶化及利尿剂抵抗三者之一,或更多表现的进展性心肾功能调控障碍状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肾内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介质紊乱等有关.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未能奏效的容量超载患者应予超滤治疗.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及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等新制剂的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周赟;王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起致命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如何有效地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并对新兴的治疗靶点进行展望.
作者:纪伟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项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以其较高的准确度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相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提供信息更全面等特点.现主要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自身特点,阐述这项诊断技术在指导危险分层,评估预后(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再狭窄,优化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讨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辐射剂量,运动伪影等及近的发展情况,旨在令更多的人了解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与临床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这一临床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使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支持这项技术的每一步革新.
作者:杨筱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作者:赵鹏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