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亚玲;骆丹;徐晶;吉玺;朱洁;林向飞
现代激光仪虽然依据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进行美容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治疗安全性高等优点.然而因病例选择不当和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各种术后并发症却时有发生;另外,在某些病种上如鲜红斑痣、黄褐斑等采用现代激光治疗疗效尚欠佳.减少激光治疗的副作用和提高疗效的对策包括:严格掌握激光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把握安全的治疗终点,术前、术后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
作者: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综合评价热压膜透明联冠保持器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疗效.方法:将通过固定矫治技术完成矫治后的各类错(牙合)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用热压膜透明联冠保持器,对照组用改良式Hawley's保持器,观察时间6个月.观察指标:①对保持器的主观认同感;②保持疗效;③因保持器本身问题的复诊率;④技工室、临床操作时间、操作工序比较.结果:①主观认同感方面无论是对美观、发音的影响,还是戴用舒适度、保持器固位情况、及取戴难易程度方面,二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②临床、技工室制作所需时间,二者也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因保持器本身问题的复诊率及保持疗效方面,二者虽有差异,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热压膜透明联冠保持器较改良式Hawley's保持器无论在患者认同感,还是临床、技工室操作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越性,且保持疗效确切,适宜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周嫣;方志欣;黄敏方;陈世稳;成荣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采用无创性皮肤颜色测量技术,研究汉族人肤色特征与部位、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用分光测色仪CM-2600d测量200名健康自愿者额部、颊部、侧胸、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及手背皮肤颜色.结果:所测部位间皮肤颜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额部、颊部、前臂屈侧、手背L*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颊部a*值和b*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男性L*值小于女性(P<0.05),a*值大于女性(P<0.05).颊部、侧胸、前臂屈侧,男性b*值大于女性(P<0.05).结论:无创性皮肤颜色测量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汉族人不同部位、年龄、性别的肤色变化规律.
作者:李艳;李利;蒋小月;李咏;邓次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头皮撕脱伤临床上较为常见,撕脱头皮可根据与头部是否相连分为全部撕脱与部分撕脱.笔者自1994~2004年利用撕脱头皮进行创面修复37例.报道如下.
作者:翟晓梅;刘林嶓;秦垦;王喜梅;张建文;陈旻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隆乳术后负压引流装置主要有: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等,但体积较大携带不便,价格也相对较贵,影响临床的使用率,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行研制了一种携带方便、材料易得、价格便宜的负压引流器,经35例(70侧)乳房硅胶假体乳晕切口胸大肌下隆乳术后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钟盛全;虞守辉;颜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分析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的诸多因素中,血管因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是由于瘢痕组织血管生成过多、血供丰富支撑了瘢痕的过度增生,还是瘢痕组织中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诱发了病理性瘢痕的发展?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黑皮素-1受体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T-PCR、Ma sson-Fontana stain方法检测人体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皮素-1受体mRNA的表达及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黑皮素-1受体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皮肤,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自体中厚移植皮片表皮中黑色素含量较自身正常对照皮肤表皮中的黑色素含量亦明显增多,其含量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与黑皮素-1受体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黑皮素-1受体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薛春雨;邢新;李蠡;李军辉;蒋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应用光子痤疮治疗仪治疗31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病情Ⅱ~Ⅲ级(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总数分别为31~50个和51~100个),治疗波长415nm,每周2次,治疗4~6周,观察记录临床反应,每周拍摄皮损图像.结果:31例患者总有效率61%,皮脂溢出减少率55.7%.治疗期间,未发现刺激、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415nm)照射治疗痤疮疗效较好,疗程较短,治疗过程安全,可以作为治疗Ⅱ~Ⅲ级炎性痤疮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不能耐受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薛筑云;骆丹;陈斌;吴迪;时素英;曹筱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皮肤光化性老化表现为皱纹、淡黄或黄色的皮肤变色、毛细血管扩张、高色素和低色素斑以及日光性和皮脂溢出性角化病[1].笔者应用强脉冲光子技术治疗285例不同类型的面部光老化患者,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朱正鹏;程燎原;严爱群;杨一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五瓣成形,配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方法:根据五瓣成形术原理将蹼状瘢痕切开形成五个组织瓣,使其中三瓣位于正常皮肤较多一侧,在充分松解深层挛缩组织后,相互调换皮瓣位置,延长瘢痕纵轴长度,修复腋部创面;尚有的创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20例术后皮瓣、皮片均成活良好,腋部形态好.结论:五瓣成形配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朝阳;朱世泽;吴文艺;陈志量;刘祖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一种既能使埋藏缝线法重睑成形术疗效持久,又尽可能简化手术操作的术式.方法:采用改良埋藏缝线法实施重睑成形术1 225例.结果:术后随访2~14年,一次手术达到满意1 204例(98%).结论:此手术方法能使手术后重睑接近自然重睑的形态.
作者:关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2000年1月~2004年12月中治疗中老年人上睑松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年龄在40~81岁的中老年上睑松垂者,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切口行矫治术,即重睑切口、眉上切口、眉下切口.结果:本组791例,402例随访3个月~3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后上睑松垂改善明显.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针对性的矫治上睑松垂和鱼尾纹,美容效果良好.
作者:李芸;钟文慧;牛克辉;勾庆芬;陈芳;杨喆;田霞;姚翠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并对该组豚鼠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80只豚鼠按弱、中、强及超强度激素随机分为4组,按时间梯度外用激素,观察停药后皮肤的外观及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强效或超强效激素15天后停药,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用药10天后,外用任何强度的激素都可能使皮肤萎缩.用药1个月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结论: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预防,连续使用同一种强效激素不应该超过15天.
作者:潘炜华;温海;刘晓刚;李玉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头面部点圆状皮肤病变的方法.方法:将环钻套置于病变周边,垂直切透皮肤全层,将病变提起,在真皮下剪除病变组织、压迫止血后,创面涂满湿润烧伤膏,不缝合及包扎,依靠创缘的自然收缩愈合.结果:患者1100例,共计皮损3 000个.病变直径为2~5mm的1 700个皮损创面,术后7天全部愈合;直径为6~10mm的800个皮损,术后15天愈合730个(占91.3%),其余20天后愈合;直径为11~1 5mm的皮损500个,术后3周愈合380个(占76.0%),其余术后5周愈合.结论:环钻切除加湿润法治疗头面部直径在10mm以下的点圆状皮肤病变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轻微、并发症少、经济安全、效果良好的新方法,尤其适合于治疗眉、眼睑、内外眦、口唇、鼻翼、鼻唇沟等部位的皮肤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龙文;张其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某女,年龄22岁,出生后即发现左侧下眼睑区域有直径约2cm大小片状黑褐色斑,10~15岁时,色斑逐渐增大且颜色加深.1997年8月患者来我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就诊,体检发现:左侧上、下眼睑呈片状黑褐色斑,颧部、面颊部见黑褐色斑点,约米粒至黄豆大,境界清楚,皮损总面积约20cm2,眼睛巩膜、上腭、鼻粘膜未见色素斑(图1见中插11),诊断为左侧面部太田痣.
作者:林孝华;邵笑红;杨毅;蔡剑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皮肤真菌与角蛋白有着特殊的亲合关系,往往侵犯皮肤的角质层、甲、毛发等部位.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发现许多微生物能分泌一类具有角蛋白水解活性的酶,称为角蛋白酶,并进行了有关研究,但进展缓慢.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角蛋白酶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就角蛋白酶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及其在皮肤科和美容领域的可能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赵小东;卢涛;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皮肤长期反复暴露于日光紫外线(UV)下可导致皮肤光老化.近年来研究表明活性氧簇(ROS)在UV致皮肤光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UV可在皮肤中诱生高浓度ROS,这些具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如不能被皮肤抗氧化系统及时清除则会和皮肤中的核酸、脂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并影响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导致皮肤光老化发生,使用抗氧化剂清除ROS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光老化防治策略.
作者:杨斌;郝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10s和60s酸蚀后临床托槽脱落率的差异,从而探讨正畸临床适宜的牙釉质酸蚀处理时间.方法:选择年龄为10~18岁的正畸患者30名,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按不同牙位分别进行两种时间的酸蚀.酸蚀后常规粘结托槽,每次复诊时分别记录两组托槽脱落数,连续记录6个月.结果:10s酸蚀组总脱落率为8.4%,60s酸蚀组总脱落率为3.2%,前牙托槽脱落数明显少于后牙,易脱落的托槽为第二前磨牙.结论:建议正畸临床上粘结前牙可使用10s的酸蚀时间.第二前磨牙及腭向错位侧切牙宜适当延长酸蚀时间.
作者:罗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两瓣后推+咽后瓣成形术修复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腭裂患者行两瓣后推+咽后瓣成形术,术后观察腭咽闭合情况,并进行语音机能评定.结果:本组腭裂修复术后,患侧软腭的长度较术前明显延长,平均延长16.7mm士3.5mm(P<0.01),术后语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两瓣后推+咽后瓣成形术是一种有效地腭裂修复手术方式.
作者:王传家;李宇;李国强;许宏权;纪影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