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吸附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现状

殷晶晶;刘夙璇;郭志勇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免疫吸附
摘要: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去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可以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吸附疗法可以去除自身抗体,从而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炎症.这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心力衰竭与贫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贫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其发病机制与血液稀释、铁缺乏、营养不良、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性免疫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贫血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性贫血的新靶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吴冰;韦艳;王艳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微创治疗新进展

    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热点,重点对有关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毅峰;殷亮;王文涛;纪广玉;王志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运动猝死中常见的病因,占年轻猝死病的20%[1-4],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ARVC的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内的心肌萎缩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以左束支阻滞图形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的、具有多种临床表型的心肌病.以右心室受累为主,晚期可累及左室.尽管心力衰竭是疾病晚期的重要并发症,但ARVD/C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SCD).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诊治的新进展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是青壮年猝死的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药物基础上的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治疗;由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状况,普通患者难以负担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以及导管消融新设备的开发和消融技术的进步,导管消融技术已经是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现就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古老;赖珩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成;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血管的评价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方法已为人们接受.其临床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它不仅可以发现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还可以检出尚未引起狭窄的钙化及非钙化(脂质及纤维)斑块,随着技术进步,多层螺旋CT有可能取代冠状动脉造影完成对早期亚临床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的评价要优于传统风险因素,它对总的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的评估可以提供更有力的预测.它还可用于其它冠状动脉疾病的评价.现主要介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洪莉;顾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余浩;王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在多种病理生理情况下左房大小及功能可发生变化,并且可预测首次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重建、心源性死亡等事件的发生.因此了解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相关事件的预测价值,对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如意;刘美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免疫吸附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现状

    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去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可以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吸附疗法可以去除自身抗体,从而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炎症.这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殷晶晶;刘夙璇;郭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银杏叶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植物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份,近年国内外对它的药理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调节脂代谢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万冬宇;黄维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受体AT_2及AT_4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具有拮抗AT_1的功能,并被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血管紧张素Ⅳ及其4型受体发挥着与经典血管紧张素Ⅱ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首云锋;陈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内脏脂肪素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循环血液中含量较丰富.内脏脂肪素通过促炎症反应和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2 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它为深入研究冠状动脉心脏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李劲松;杨丽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全基因组扫描筛选冠心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筛选是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的研究由于受到实验方法的限制,其研究结果很难重复而难以被广泛认可.近年随着人类基因组多态性技术的进步,有学者采用全基因组技术筛选冠心病易感基因并取得重要发现,在9p21.3、2q36.3和6q25.1等区域相继发现和冠心病明确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这些发现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危险因素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振江;周胜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睾酮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睾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凝血纤溶系统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新大量研究显示男性睾酮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这些危险因素关系密切.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男性睾酮水平变化与这些危险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龚群林;谈世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局部的自主神经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消融自主神经可以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高凌云;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短QT综合征

    人类1957年即发现QT间期延长与猝死的关系,但是直到1993年,同样是着眼于猝死,QT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才开始得到认识[1].之后到目前的10余年时间,短QT间期现象与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逐渐揭示,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的概念提出[2]10周年,其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猝死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又一机制得到了认识.

    作者:李果;符史健;郭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不仅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及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其它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损伤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李瑜;张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YP2C19酶与氯吡格雷抵抗

    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常规抗血小板的治疗,目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运用已成为支架术后抗血小板的常规诊疗方法.氯吡格雷需经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产物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由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服用氯吡格雷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有相关性.现就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王新磊;杨毅宁;马依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乙醛脱氢酶2与硝酸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硝酸酯类药物就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然而,长期应用时机体血管很快对其产生耐药,影响了该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和抗缺血效果.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尚不十分清楚.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产生和继发乙醛脱氢酶2的氧化失活,在硝酸酯耐药和交叉耐药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盼盼;陈玉国;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圣文;乔树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