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磊;杨毅宁;马依彤
目前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心血管研究中,近年的研究显示心房颤动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升高有关.现主要就近年来关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作为危险因子和预测因素在心房颤动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韦哲;钟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他汀类药物不仅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及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其它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损伤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李瑜;张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胺物质是一种小分子脂肪族物质,它在体内广泛分布,具备多种生理、病理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细胞的稳定性、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等调控过程.对多胺物质的研究由来已久,虽然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密切,但是受关注的程度仍然不够.随着对多胺物质了解的加深以及研究技术的完善,多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文聚焦在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
作者:程颖;金争鸣;鄢定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植物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份,近年国内外对它的药理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调节脂代谢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万冬宇;黄维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杨宁;李为民;李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余浩;王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圣文;乔树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日益广泛,结合超声微泡可辅助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靶向归巢,增加局部血管新生;微泡联合基因修饰干细胞,可进一步提高移植效率,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解决.
作者:李美瑜;宾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概述 临床研究表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当这些心律失常自行停止时,可自发性恢复;另一些情况下,室速转为心室颤动(室颤),若未及时心肺复苏可导致猝死.CPVT在人群中的的流行率尚属未知,大约为1:10 000,远低于其他遗传性心律失常如LQTS 1:7 000~1:5 000.
作者:刘茜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律失常的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至今已有15年,此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发生被证实与基因异常有关,其中既有单个基因突变的单基因遗传,也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群体遗传;多数为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异常,也有为编码通道相互作用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等非离子通道的基因异常.
作者:浦介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近来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现着重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金鑫;尹超;李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美国心脏协会(AHA)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14~18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与往届年会相同,本届会议期间陆续揭晓的多项临床试验仍然是受关注的亮点.综观此间报道的诸项研究,关于抗血小板/抗栓治疗的试验占据了较大比重,但其他相关领域的新研究亦有值得关注之处.
作者:马博聪;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方法已为人们接受.其临床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它不仅可以发现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还可以检出尚未引起狭窄的钙化及非钙化(脂质及纤维)斑块,随着技术进步,多层螺旋CT有可能取代冠状动脉造影完成对早期亚临床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的评价要优于传统风险因素,它对总的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的评估可以提供更有力的预测.它还可用于其它冠状动脉疾病的评价.现主要介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洪莉;顾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大量研究表明睾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凝血纤溶系统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新大量研究显示男性睾酮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这些危险因素关系密切.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男性睾酮水平变化与这些危险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龚群林;谈世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成;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程中的严重事件,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和专业学会的指南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上仍存在分歧.现拟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对临床表现和愈后的影响作一综述,以利于临床应用中评估病情并选择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赵婕;刘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卵圆孔未闭被认为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圆孔封堵术是一个有价值的治疗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支持卵圆孔封堵,至少卵圆孔封堵疗效不低于内科治疗.
作者:杨帆;林晶;伍伟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超声心动图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是一种评估心肌功能的新技术.源于组织多普勒和二维斑点跟踪的应变和应变率对及早发现心肌功能障碍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这些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能够区分节段心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量化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和评估部分心肌功能,因此,其潜在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存活心肌的评价和早期发现不同病因的心脏疾病等.此外,应变和应变率的数据还提供了重要的预后信息.综述阐述了源于组织多普勒、斑点跟踪二维应变成像的应变和应变率的基本概念,并讨论了这些新的超声方法主要的临床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心血管超声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方玲玲;张平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力衰竭协会(HFA)及心律学会(HRS)联合公布新的晕厥诊治指南.该指南在2001年、2004年版基础上更新,对晕厥的病因、诊治及预后等作了更全面叙述,现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作者:宗文纳;卢新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其防治十分重要.碎裂QRS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不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之一,而且对心肌梗死的全因死亡率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近研究表明碎裂QRS波是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心电图指标,是心肌存在较严重病理生理异常的标志,将其用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具有明显的优点,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睿;佘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