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刘圣文;乔树宾

关键词:老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摘要: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乙醛脱氢酶2与硝酸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硝酸酯类药物就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然而,长期应用时机体血管很快对其产生耐药,影响了该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和抗缺血效果.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尚不十分清楚.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产生和继发乙醛脱氢酶2的氧化失活,在硝酸酯耐药和交叉耐药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盼盼;陈玉国;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有不明原因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循证依据

    卵圆孔未闭被认为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圆孔封堵术是一个有价值的治疗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支持卵圆孔封堵,至少卵圆孔封堵疗效不低于内科治疗.

    作者:杨帆;林晶;伍伟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近来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现着重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金鑫;尹超;李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醛固酮拮抗剂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伴有明显的血醛固酮增多,在监测血钾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条件下,加用小剂量醛固酮拮抗剂可得到意想不到的降压效果以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现将通过近年多项相关临床试验,探讨醛固酮拮抗剂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李琳;陈良华;宋尚明;刘同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脏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新学科,它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表迭的整体水平为研究特点,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蛋白质组学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参阅近十年中外文献资料,对蛋白质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王寅;王洪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成;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特征分析及其对临床特征的影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程中的严重事件,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和专业学会的指南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上仍存在分歧.现拟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对临床表现和愈后的影响作一综述,以利于临床应用中评估病情并选择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赵婕;刘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9AHA年会临床试验亮点荟萃

    美国心脏协会(AHA)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14~18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与往届年会相同,本届会议期间陆续揭晓的多项临床试验仍然是受关注的亮点.综观此间报道的诸项研究,关于抗血小板/抗栓治疗的试验占据了较大比重,但其他相关领域的新研究亦有值得关注之处.

    作者:马博聪;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均可能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并导致心力衰竭.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因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而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疗策略却所知很少.在临床实践中因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约占患者总数的50%左右,其预后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似,但猝死的发生更为常见.现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作者:金雅丽;张倩辉;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密度脂蛋白——重要而又尚未攻克的靶点

    近年来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高密度脂蛋白通过逆胆固醇转运、抗氧化、抗炎、抗血栓、促纤溶等作用发挥着心血管保护作用,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锦绣前景的干预治疗靶点.如何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的质量与功能,使其更好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多种干预高密度脂蛋白功能的新治疗措施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范永臻;王振坤;郭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余浩;王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基因及突变类型对长QT综合征临床表型的影响

    长QT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迄今发现的致病基因已有12个,LQT1~12的致病基因分别为KCNQ1、KCNH2、SCN5A、Ankyrin-B、KCNE1、KCNE2、KCNJ2、Cav 1.2、CAV3、 SCN4B、 AKAP9和SNTA1.其中LQT1和LQT2占到总数的75%左右.近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表明,对于LQT1本文主要综述这方面的新进展情况.

    作者:李翠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诊治的新进展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是青壮年猝死的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药物基础上的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治疗;由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状况,普通患者难以负担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以及导管消融新设备的开发和消融技术的进步,导管消融技术已经是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现就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古老;赖珩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与贫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贫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其发病机制与血液稀释、铁缺乏、营养不良、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性免疫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贫血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性贫血的新靶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吴冰;韦艳;王艳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von Willebrand因子与稳定冠心病

    早期大量研究揭示了von Willebrand因子的生物学特点、结构和功能,近期研究发现von Willebrand因子可能在稳定冠心病发病、剪切力机制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药物和介入治疗(包括支架置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殷兆芳;方唯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在多种病理生理情况下左房大小及功能可发生变化,并且可预测首次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重建、心源性死亡等事件的发生.因此了解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相关事件的预测价值,对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如意;刘美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碎裂QRS波在评价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其防治十分重要.碎裂QRS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不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之一,而且对心肌梗死的全因死亡率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近研究表明碎裂QRS波是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心电图指标,是心肌存在较严重病理生理异常的标志,将其用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具有明显的优点,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睿;佘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不仅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及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其它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损伤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李瑜;张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受体AT_2及AT_4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具有拮抗AT_1的功能,并被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血管紧张素Ⅳ及其4型受体发挥着与经典血管紧张素Ⅱ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首云锋;陈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主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的触发和维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神经源性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心房颤动与自主神经的关系对认识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指导治疗很有意义.针对神经节的靶向治疗可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并较少复发,正成为新的治疗方法.神经节消融对正常心肌组织创伤较小,但定位神经节的好方法仍有争议.

    作者:李晓枫;方丕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