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古老;赖珩莉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植物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份,近年国内外对它的药理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调节脂代谢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万冬宇;黄维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均可能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并导致心力衰竭.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因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而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疗策略却所知很少.在临床实践中因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约占患者总数的50%左右,其预后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似,但猝死的发生更为常见.现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作者:金雅丽;张倩辉;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具有拮抗AT_1的功能,并被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血管紧张素Ⅳ及其4型受体发挥着与经典血管紧张素Ⅱ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首云锋;陈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成;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自1992年提出Brugada综合征(BrS)以来,因其在东南亚地区较高的发病率,及其与健康成人及婴幼儿猝死相关而倍受关注.BrS是结构正常性心脏病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常见的类型.近年来,对于本病的报道呈指数上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基因、细胞、离子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中国也陆续有报道.
作者:洪葵;熊琴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硝酸酯类药物就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然而,长期应用时机体血管很快对其产生耐药,影响了该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和抗缺血效果.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尚不十分清楚.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产生和继发乙醛脱氢酶2的氧化失活,在硝酸酯耐药和交叉耐药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盼盼;陈玉国;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人类1957年即发现QT间期延长与猝死的关系,但是直到1993年,同样是着眼于猝死,QT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才开始得到认识[1].之后到目前的10余年时间,短QT间期现象与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逐渐揭示,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的概念提出[2]10周年,其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猝死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又一机制得到了认识.
作者:李果;符史健;郭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长QT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迄今发现的致病基因已有12个,LQT1~12的致病基因分别为KCNQ1、KCNH2、SCN5A、Ankyrin-B、KCNE1、KCNE2、KCNJ2、Cav 1.2、CAV3、 SCN4B、 AKAP9和SNTA1.其中LQT1和LQT2占到总数的75%左右.近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表明,对于LQT1本文主要综述这方面的新进展情况.
作者:李翠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力衰竭协会(HFA)及心律学会(HRS)联合公布新的晕厥诊治指南.该指南在2001年、2004年版基础上更新,对晕厥的病因、诊治及预后等作了更全面叙述,现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作者:宗文纳;卢新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局部的自主神经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消融自主神经可以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高凌云;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杨宁;李为民;李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其防治十分重要.碎裂QRS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不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之一,而且对心肌梗死的全因死亡率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近研究表明碎裂QRS波是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心电图指标,是心肌存在较严重病理生理异常的标志,将其用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具有明显的优点,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睿;佘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尽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认识已增加了不少,但是对自然状态下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方式的细节研究还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其相关心电图特征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作者:陈吉丽;马娟;王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去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可以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吸附疗法可以去除自身抗体,从而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炎症.这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殷晶晶;刘夙璇;郭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热点,重点对有关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毅峰;殷亮;王文涛;纪广玉;王志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程中的严重事件,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和专业学会的指南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上仍存在分歧.现拟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对临床表现和愈后的影响作一综述,以利于临床应用中评估病情并选择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赵婕;刘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概述 临床研究表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当这些心律失常自行停止时,可自发性恢复;另一些情况下,室速转为心室颤动(室颤),若未及时心肺复苏可导致猝死.CPVT在人群中的的流行率尚属未知,大约为1:10 000,远低于其他遗传性心律失常如LQTS 1:7 000~1:5 000.
作者:刘茜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近来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现着重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金鑫;尹超;李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圣文;乔树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胺物质是一种小分子脂肪族物质,它在体内广泛分布,具备多种生理、病理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细胞的稳定性、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等调控过程.对多胺物质的研究由来已久,虽然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密切,但是受关注的程度仍然不够.随着对多胺物质了解的加深以及研究技术的完善,多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文聚焦在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
作者:程颖;金争鸣;鄢定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