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热点,重点对有关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毅峰;殷亮;王文涛;纪广玉;王志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超声心动图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是一种评估心肌功能的新技术.源于组织多普勒和二维斑点跟踪的应变和应变率对及早发现心肌功能障碍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这些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能够区分节段心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量化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和评估部分心肌功能,因此,其潜在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存活心肌的评价和早期发现不同病因的心脏疾病等.此外,应变和应变率的数据还提供了重要的预后信息.综述阐述了源于组织多普勒、斑点跟踪二维应变成像的应变和应变率的基本概念,并讨论了这些新的超声方法主要的临床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心血管超声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方玲玲;张平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前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心血管研究中,近年的研究显示心房颤动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升高有关.现主要就近年来关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作为危险因子和预测因素在心房颤动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韦哲;钟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日益广泛,结合超声微泡可辅助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靶向归巢,增加局部血管新生;微泡联合基因修饰干细胞,可进一步提高移植效率,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解决.
作者:李美瑜;宾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肌肌钙蛋白I是作为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同其它检验指标相比,具有出现时间早、诊断窗口期宽、特异性强、诊断阈值明确及检测快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实践中.
作者:耿涛;李亚;王炳勋;徐泽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圣文;乔树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贫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其发病机制与血液稀释、铁缺乏、营养不良、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性免疫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贫血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性贫血的新靶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吴冰;韦艳;王艳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占有重要地位,细胞凋亡与MIRI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除调脂以外的心肌保护效应.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的抗氧化作用和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两个方面阐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作者:苏强;李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均可能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并导致心力衰竭.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因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而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疗策略却所知很少.在临床实践中因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约占患者总数的50%左右,其预后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似,但猝死的发生更为常见.现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作者:金雅丽;张倩辉;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器官移植术后存活率的重要的因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具有很多的不良反应,诱导免疫耐受是解决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佳方法.Th1/Th2 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在移植耐受中起重要作用,Th1向Th2偏离是移植耐受的机制之一.现对Th1与Th2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移植免疫、免疫耐受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立元;邓勇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高密度脂蛋白通过逆胆固醇转运、抗氧化、抗炎、抗血栓、促纤溶等作用发挥着心血管保护作用,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锦绣前景的干预治疗靶点.如何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的质量与功能,使其更好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多种干预高密度脂蛋白功能的新治疗措施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范永臻;王振坤;郭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具有拮抗AT_1的功能,并被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血管紧张素Ⅳ及其4型受体发挥着与经典血管紧张素Ⅱ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首云锋;陈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伴有明显的血醛固酮增多,在监测血钾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条件下,加用小剂量醛固酮拮抗剂可得到意想不到的降压效果以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现将通过近年多项相关临床试验,探讨醛固酮拮抗剂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李琳;陈良华;宋尚明;刘同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的触发和维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神经源性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心房颤动与自主神经的关系对认识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指导治疗很有意义.针对神经节的靶向治疗可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并较少复发,正成为新的治疗方法.神经节消融对正常心肌组织创伤较小,但定位神经节的好方法仍有争议.
作者:李晓枫;方丕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植物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份,近年国内外对它的药理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调节脂代谢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万冬宇;黄维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新学科,它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表迭的整体水平为研究特点,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蛋白质组学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参阅近十年中外文献资料,对蛋白质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王寅;王洪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循环血液中含量较丰富.内脏脂肪素通过促炎症反应和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2 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它为深入研究冠状动脉心脏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李劲松;杨丽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研究证实在多种病理生理情况下左房大小及功能可发生变化,并且可预测首次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重建、心源性死亡等事件的发生.因此了解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相关事件的预测价值,对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如意;刘美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胺物质是一种小分子脂肪族物质,它在体内广泛分布,具备多种生理、病理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细胞的稳定性、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等调控过程.对多胺物质的研究由来已久,虽然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密切,但是受关注的程度仍然不够.随着对多胺物质了解的加深以及研究技术的完善,多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文聚焦在多胺物质与心脏离子通道的关系.
作者:程颖;金争鸣;鄢定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去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可以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吸附疗法可以去除自身抗体,从而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炎症.这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殷晶晶;刘夙璇;郭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筛选是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的研究由于受到实验方法的限制,其研究结果很难重复而难以被广泛认可.近年随着人类基因组多态性技术的进步,有学者采用全基因组技术筛选冠心病易感基因并取得重要发现,在9p21.3、2q36.3和6q25.1等区域相继发现和冠心病明确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这些发现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危险因素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振江;周胜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是青壮年猝死的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药物基础上的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治疗;由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状况,普通患者难以负担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仪,以及导管消融新设备的开发和消融技术的进步,导管消融技术已经是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现就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古老;赖珩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硝酸酯类药物就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然而,长期应用时机体血管很快对其产生耐药,影响了该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和抗缺血效果.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尚不十分清楚.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产生和继发乙醛脱氢酶2的氧化失活,在硝酸酯耐药和交叉耐药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盼盼;陈玉国;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其防治十分重要.碎裂QRS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不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之一,而且对心肌梗死的全因死亡率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近研究表明碎裂QRS波是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心电图指标,是心肌存在较严重病理生理异常的标志,将其用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具有明显的优点,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睿;佘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常规抗血小板的治疗,目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运用已成为支架术后抗血小板的常规诊疗方法.氯吡格雷需经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产物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由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服用氯吡格雷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有相关性.现就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王新磊;杨毅宁;马依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大量研究表明睾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凝血纤溶系统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新大量研究显示男性睾酮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这些危险因素关系密切.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男性睾酮水平变化与这些危险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龚群林;谈世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尽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认识已增加了不少,但是对自然状态下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方式的细节研究还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其相关心电图特征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作者:陈吉丽;马娟;王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卵圆孔未闭被认为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圆孔封堵术是一个有价值的治疗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支持卵圆孔封堵,至少卵圆孔封堵疗效不低于内科治疗.
作者:杨帆;林晶;伍伟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成;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局部的自主神经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消融自主神经可以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高凌云;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脏左室纤维化进展作为心脏功能不利因素目前逐渐受到心脏科医生关注.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炎症细胞的浸润是心肌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炎症细胞可以释放花生四烯酸并使其在环氧化酶、脂氧化酶或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等催化物作用下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环氧花生四烯酸以及羟基花生四烯酸.这些产物中部分具有促纤维化作用,并参与炎症细胞介导的心肌纤维化通路.现将对目前心肌纤维化通路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原琳;周立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杨宁;李为民;李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近来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现着重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金鑫;尹超;李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早期大量研究揭示了von Willebrand因子的生物学特点、结构和功能,近期研究发现von Willebrand因子可能在稳定冠心病发病、剪切力机制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药物和介入治疗(包括支架置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殷兆芳;方唯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程中的严重事件,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和专业学会的指南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上仍存在分歧.现拟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对临床表现和愈后的影响作一综述,以利于临床应用中评估病情并选择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赵婕;刘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方法已为人们接受.其临床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它不仅可以发现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还可以检出尚未引起狭窄的钙化及非钙化(脂质及纤维)斑块,随着技术进步,多层螺旋CT有可能取代冠状动脉造影完成对早期亚临床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的评价要优于传统风险因素,它对总的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的评估可以提供更有力的预测.它还可用于其它冠状动脉疾病的评价.现主要介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洪莉;顾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余浩;王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他汀类药物不仅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及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其它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损伤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李瑜;张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自1992年提出Brugada综合征(BrS)以来,因其在东南亚地区较高的发病率,及其与健康成人及婴幼儿猝死相关而倍受关注.BrS是结构正常性心脏病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常见的类型.近年来,对于本病的报道呈指数上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基因、细胞、离子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中国也陆续有报道.
作者:洪葵;熊琴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运动猝死中常见的病因,占年轻猝死病的20%[1-4],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ARVC的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内的心肌萎缩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以左束支阻滞图形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的、具有多种临床表型的心肌病.以右心室受累为主,晚期可累及左室.尽管心力衰竭是疾病晚期的重要并发症,但ARVD/C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SCD).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人类1957年即发现QT间期延长与猝死的关系,但是直到1993年,同样是着眼于猝死,QT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才开始得到认识[1].之后到目前的10余年时间,短QT间期现象与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逐渐揭示,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的概念提出[2]10周年,其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猝死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又一机制得到了认识.
作者:李果;符史健;郭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长QT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迄今发现的致病基因已有12个,LQT1~12的致病基因分别为KCNQ1、KCNH2、SCN5A、Ankyrin-B、KCNE1、KCNE2、KCNJ2、Cav 1.2、CAV3、 SCN4B、 AKAP9和SNTA1.其中LQT1和LQT2占到总数的75%左右.近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表明,对于LQT1本文主要综述这方面的新进展情况.
作者:李翠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概述 临床研究表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当这些心律失常自行停止时,可自发性恢复;另一些情况下,室速转为心室颤动(室颤),若未及时心肺复苏可导致猝死.CPVT在人群中的的流行率尚属未知,大约为1:10 000,远低于其他遗传性心律失常如LQTS 1:7 000~1:5 000.
作者:刘茜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心律失常的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至今已有15年,此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发生被证实与基因异常有关,其中既有单个基因突变的单基因遗传,也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群体遗传;多数为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异常,也有为编码通道相互作用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等非离子通道的基因异常.
作者:浦介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力衰竭协会(HFA)及心律学会(HRS)联合公布新的晕厥诊治指南.该指南在2001年、2004年版基础上更新,对晕厥的病因、诊治及预后等作了更全面叙述,现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作者:宗文纳;卢新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美国心脏协会(AHA)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14~18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与往届年会相同,本届会议期间陆续揭晓的多项临床试验仍然是受关注的亮点.综观此间报道的诸项研究,关于抗血小板/抗栓治疗的试验占据了较大比重,但其他相关领域的新研究亦有值得关注之处.
作者:马博聪;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