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康宁治疗面部炎症性色素斑的临床观察

陈智勇;陆新;张琦;马卫平;郑兴宝;葛明盖

关键词:面部炎症性色素斑, 妇康宁, 化学剥脱术后
摘要:目的:探讨妇康宁对面部炎症性色素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面部炎症性色素斑108例,妇康宁3丸/次,日服三次.对照组:面部炎症性色素斑51例,维生素C0.2g/次,日服三次.两组均外涂曲酸霜于色斑处,早晚各一次.两组疗程均一个月,连用三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2%,对照组1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口.结论:妇康宁治疗面部炎症性色素斑疗效良好.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因特网上整形与美容外科资源获取技术

    目的:探讨医学网络资源的一般获取技巧,以及医学整形与美容外科资源的获取途径.方法:应用因特网等关键词,采用医学专业检索引擎PubMed,并在此基础上链接其他医学检索引擎,获得有关整形与美容外科文献的网址和相关网页.结果:整形与美容外科的大型网站较少,但相关的学会、协会等研究机构的网站较多.结论:本文具体阐述了整形与美容外科资源的获取途径和技巧.

    作者:刘延;时惠平;原振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若干理化因素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以葡萄糖转移实验检测肿胀液灌注压、注射针管内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对脂肪颗粒活性的确切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参考.方法:于同一患者下腹部左右侧分别灌注1:1和1:3的肿胀液,同条件抽取,获两组样本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t检验比较2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用侧孔为2.0mm×5mm的吸管抽取的脂肪颗粒分3组,分别经注射器乳头(内径2mm)、16号针头(内径1.5mm)、12号针头(内径1.1mm)注射于培养皿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3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将同条件获取的脂肪颗粒分4组,分别置于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万)肾上腺素、1kU/ml庆大霉素及常规DMEM(对照组)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前3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与对照组有无差异.结果:1:1和1:3灌注压下获取的2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随注射时所经注射器乳头或针管的内径变小而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在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万)肾上腺素、1kU/m1庆大霉素的DMEM中进行孵育的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临床应用范围内的肿胀液灌注压对脂肪颗粒活性无明显影响;用小于脂肪颗粒直径的针管注射脂肪直接损伤其活性,内径越小活性损伤越严重;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均明显抑制脂肪颗粒的活性.

    作者:李发成;雷华;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体外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单层培养豚鼠肋软骨细胞,对照组培养液为无血清DMEM,实验组在培养液DMEM中加入IGF-1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ng/m1、50ng/ml、100 ng/ml,作用6天后,检测细胞DNA含量和培养液中糖醛酸的含量.结果:IGF-1在10~100ng/m1浓度范围能明显增加培养软骨细胞的DNA及糖醛酸的含量,且以50ng/ml作用效果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1对体外培养肋软骨细胞有刺激,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功能代谢.

    作者:杨壮群;刘利锋;曹峻岭;许援朝;师钟丽;邢喆;荔鹏;兰海龙;屠军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白癜风治疗现状和进展

    白癜风是皮肤和毛囊黑素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易诊断难治疗,病因不清,治疗方法甚多,但尚无满意疗效,现将国内外一些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谢启旋;刘仲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肌散拆方丹参素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研究生肌散中化瘀药丹参素对肉芽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采用CCK-8、台盼蓝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丹参素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散中的单方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创面的过度愈合.

    作者:郝剑;陈长安;张琳西;易成刚;张旭东;茹战锋;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平阳霉素联合激光治疗血管瘤140例

    皮肤软组织血管瘤是颜面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颜面部血管瘤可致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应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不应等待[1].笔者自2001年7月~2001年12月采用小剂量平阳霉素、维纳斯激光联合治疗小儿颜面部血管瘤14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晓东;罗冠雏;吴晋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两种入路眼袋整复术中发生的眼心反射

    目的:通过眼袋整复术观察眼心反射,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共对80例受术者进行眼袋整复,其中经结膜入路42例,经皮肤入路38例,术中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比较术前、术中心率的变化.结果:眼心反射阳性标准:心率较术前每分钟减慢10次以上.所有病人中,共13例出现眼心反射,其中经结膜入路8例,经皮肤入路5例,均在提拉剪除眶隔脂肪时发生.眼心反射发生率为16.2 5%.结论:眼袋整复术中可以发生眼心反射,即出现心率减慢、心脏节律的改变.所以手术应轻柔、准确、快捷,以尽量避免眼心反射的发生.

    作者:尹飞;于加平;蔡茂季;曾金鉴;王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面骨骼轮廓老化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颅面骨骼轮廓老化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对20名老年人及2 0名年轻人颅面骨骼形态结构作立体定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在中面部(Zy-Zy)、下面部(Go-Go)、眶上嵴突(Fb-Sr,T-So)、头长(N-Po)都明显高于年轻组,而下颌高(Ⅰd-Gn)则明显低于年轻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宽度、眶上嵴突及头长有随之增加的趋势.

    作者:林金德;宋建良;陈小平;谭晓燕;史颂民;孙豪;林洁;沈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脂肪抽吸术后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主要措施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纠正缺氧和酸中毒.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酒精治疗.结果:经治疗3例脂肪栓塞的患者均治愈.结论:脂肪栓塞应早期诊断并积极组织抢救,酒精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冬生;孔生生;徐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月形瓣充填加自制外固定架牵引矫正乳头内陷

    目的:探索一种实用、简便的矫正乳头内陷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新月形乳晕瓣行组织移植充填于空虚的乳头下方,术后采用自制外固定架持续牵引乳头1~3月.结果: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应用此方法矫正62例82只内陷乳头,术后随访6~36月,除2只乳头有部分回缩外,矫正的乳头均挺拔,瘢痕不明显,感觉正常,6例妊娠分娩哺乳正常.结论:采用新月形瓣充填加自制外固定架持续牵引矫正乳头内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刘长山;金钟奎;谢德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12个标本,每个标本5ml,置入1 0ml含糖DMEM中孵育,1h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600、1 000、2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4.5h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6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4点,每点0.2ml.15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4.5h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3000rpm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15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结论:大于等于600rpm的离心均会损伤脂肪颗粒活性,建议脂肪移植术中慎用离心纯化脂肪颗粒.

    作者:雷华;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包皮环切术的整形改进

    目的: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方法:包皮环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包皮系带的损伤,将包皮系带处的外板尖端修剪成圆钝弧形,缝合内外板时直接将出血点缝扎.结果:112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术后无出血,系带处水肿消除明显加快,系带感觉良好,包皮外形美观自然,部分病例随访3~6个月,性生活满意.结论: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且效果良好的.

    作者:康安;蒙喜永;雷涛;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IPL-Queen多功能光子嫩肤仪脱毛370例

    近年来,笔者使用IPL-Queen多功能光子嫩肤仪行体毛脱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尚瑜;洪伟;蒋彪;邓典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纯钛腐蚀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牙用纯钛表面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纯钛加工成直径15mm、厚2mm的圆片试件24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试件表面镀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表面未作任何处理.将两组试件分别浸于人工唾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测试其腐蚀性,电镜下观察实验后试件表面形态.结果:实验组自腐蚀电位(Ecorr)、初始稳态电位(Ep)、维钝电流密度(Ⅰp)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显示,实验组试件表面存在少量腐蚀坑,对照组试件表面可见大量密集的腐蚀坑.结论: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可以显著提高牙用纯钛的耐腐蚀性能.

    作者:陈钢;姚月玲;李斌;孙延;黎永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底细胞癌的T细胞亚群

    目的:研究基底细胞癌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3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基底细胞癌患者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基底细胞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周再高;贺凤姣;江丽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保持原有切道与覆(牙合)覆盖关系的色素前牙的美容修复

    目的:评价一种重建前牙切道和覆(牙合)覆盖关系的简单方法,在上颌前部美容性烤瓷冠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因四环素牙或氟斑牙等原因需要对上颌前部所有牙行美容性烤瓷冠修复的患者28例,在修复时采用分步法预备,并利用临时冠记录和转移修复前的切道和覆(牙合)覆盖关系.结果:28例患者完全重建修复前的切道和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主观感觉良好,一年后效果稳定.结论:在上颌前部美容性烤瓷冠修复中,依靠临时冠保持了原来的切道和覆(牙合)覆盖关系,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胡湘权;朱文军;郭宁山;李跃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阴唇瓣阴道成形术的方法改进

    目的:完善小阴唇瓣阴道成形术.方法:2002年9月~2003年9月,对小阴唇瓣阴道成形术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无阴道患者5例.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小阴唇瓣1 00%成活,再造阴道可顺利容纳2指,未发生直肠、尿道及膀胱损伤.术后6~7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小阴唇外形良好,外阴结构满意,2例已成婚,婚后性生活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的小阴唇瓣阴道成形术有助于术后外阴形态的恢复.

    作者:刘毅;杨红萍;苏志红;蔡黔;姜疆;张鲜英;肖斌;张绪生;张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上提折叠面中部软组织的面部三维除皱术

    目的:在面部除皱中为了使患者恢复年轻时的面部轮廓,达到三维除皱效果,延长有效时间,从理论及实际观察中探讨面中份老年化及面部轮廓改变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应手术方法进行矫正.方法:全麻下进行全面部除皱术,术中在皮下、SMAS筋膜及骨膜下广泛分离,在面颊部,颧弓下定一关键点,并在此上提折叠面颊部皮下软组织及移位折叠SMAS筋膜,下垂脂肪上提复位.结果:从2002年2月至2003年5月,完成手术12例,术后患者面部轮廓改善明显,除皱效果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旨在通过折叠上提面颊部皮下软组织及移位折叠SMAS筋膜,使面部松弛软组织向上和外侧方向牵拉同时使软组织向前方隆起,从而重塑年轻时的面部轮廓达到三维除皱效果.

    作者:黄金龙;刘育凤;宁官森;章庆国;周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提高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移植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

    目的:探索提高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移植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以肿胀法抽吸不同部位脂肪颗粒,经过分离纯化后,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多层次扇形线状注射.结果:自2003年7月以来,应用脂肪抽吸,颗粒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48例,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感染、液化、硬结等并发症.结论:控制颗粒脂肪注射量、分离纯化、应用细胞生长因子、采用多层次多点注射以增加脂肪颗粒与受区组织的接触面积,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栾杰;穆大力;穆兰花;范飞;刘晨;尤建军;王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Tessier Ⅳ型面斜裂的一种修复方法

    面斜裂是一组少见的颅颌面先天性畸形.除极少数情况外,面斜裂都属于严重的先天畸形,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改善畸形状态.根据Tessier 1973年的颅面裂分类法,面斜裂属于Ⅲ、Ⅳ、Ⅴ型.不全性面斜裂属于骨性裂存在而软组织连续性尚存在的隐性裂崎形.如果选择方法得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综合的手术治疗,成功地治疗了2例不全性面斜裂病人.特别是一例Tessier Ⅳ型面斜裂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文抑西;李延;虎小毅;李蕴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