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杰;穆大力;穆兰花;范飞;刘晨;尤建军;王盛
拜读贵刊2004年6月第13卷第3期<应用自体免疫疗法治疗顽固性扁平疣>一文后,结合本人应用此术式的经验,笔者认为该文中所述的治疗方法存在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现提出与作者商榷:
作者:陈立;刘朝华;张冀满;曹莉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自行开发研制的计算机三维辅助测量方法与传统牙刷机磨耗测量方法比较,对牙磨耗量的计算机三维测量系统进行评价.方法:用牙刷机进行模拟牙磨耗,用传统称重法,通过电子天平测试件的重量变化,失水法计算测试材料的密度,换算成体积.同时用计算机辅助三维测量系统计算体积丧失量,对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三维计算机辅助测量所得的体积丧失量与传统的称重法测得的丧失量相近,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行开发研制的计算机三维辅助测量法可以较精确、快速地实现牙磨耗量的测定.
作者:王晓波;姚月玲;廖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提高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移植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以肿胀法抽吸不同部位脂肪颗粒,经过分离纯化后,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多层次扇形线状注射.结果:自2003年7月以来,应用脂肪抽吸,颗粒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48例,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感染、液化、硬结等并发症.结论:控制颗粒脂肪注射量、分离纯化、应用细胞生长因子、采用多层次多点注射以增加脂肪颗粒与受区组织的接触面积,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栾杰;穆大力;穆兰花;范飞;刘晨;尤建军;王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颅面骨骼轮廓老化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对20名老年人及2 0名年轻人颅面骨骼形态结构作立体定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在中面部(Zy-Zy)、下面部(Go-Go)、眶上嵴突(Fb-Sr,T-So)、头长(N-Po)都明显高于年轻组,而下颌高(Ⅰd-Gn)则明显低于年轻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宽度、眶上嵴突及头长有随之增加的趋势.
作者:林金德;宋建良;陈小平;谭晓燕;史颂民;孙豪;林洁;沈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常表现为颜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片,多为女性.近年来笔者对48例黄褐斑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采取耳针佐以内服中药、外用中药面膜进行治疗,以共奏脏腑气血通达,内分泌功能协调,内调外治达到了消斑美容肌肤之功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洁;阎润虎;王真子;李莉;于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通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在免疫机理、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耐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人类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展示了光辉的前景.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其相关进展.
作者:张旭东;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已经有大量资料表明,白癜风患者表皮皮损处黑素细胞缺失.尽管有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力图解释黑素细胞被破坏的机制,但这一谜团至今仍尚未揭开.有学者[1]提出一种明确病因的简单方法,即要首先明确黑素细胞是如何被破坏的?众所周知,细胞破坏的机制有两种:坏死和凋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已有的文献,探讨这两种机制哪一种可能在白癜风的黑素细胞破坏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春英;高天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比较常见,直接手术切除,出血多,风险大.有时止血比较费时且棘手,甚至影响完整切除.笔者自1998年3月~2003年6月,应用肿胀技术共切除海绵状血管瘤31例,出血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诗宾;唐有建;高建智;殷玲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生肌散中化瘀药丹参素对肉芽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采用CCK-8、台盼蓝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丹参素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散中的单方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创面的过度愈合.
作者:郝剑;陈长安;张琳西;易成刚;张旭东;茹战锋;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早Neuber(1893年)和Lexer(1910年)就有报道,1950年Peer的研究发现移植的脂肪颗粒,在体积和重量上大多减少50%以上[1],坏死的脂肪颗粒往往引起纤维囊性化和假性囊肿.
作者: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自2000年1月~2003年1月采用地塞米松与曲安奈德联合注射治疗瘢痕增生,并与单一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所有病例随访一年,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启凤;仝润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以擅长治疗损容性皮肤病闻名,其辨证论治黄褐斑的经验独到,疗效显著.我们随其抄方学习,遂将她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思想总结如下:
作者:陈勇;曲剑华;陈彤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修复过宽腭裂的手术方法,以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效果.方法:应用双侧颊粘膜肌瓣对过宽腭裂进行修复手术.结果:应用该手术方法修复12例过宽腭裂患者,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有以下优点:①手术不剥离硬腭区粘骨膜,对上颌骨的损伤很小;②采用两块带蒂颊粘膜肌瓣重建了腭帆提肌功能,促使异位的提肌悬吊再形成;③血运良好的颊粘膜肌瓣插入于软硬腭交界处,能使软腭充分后退,实现腭咽闭合,而且可有效地防止瘘孔的发生.
作者:魏远坚;胡顺广;林楚红;廖贵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颜面部色素痣的治疗方法.方法:用高频电灼法、Q开关Nd:YAG激光、手术切除缝合术治疗颜面部色素痣.结果:高频电灼法易遗留凹陷性瘢痕,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后无瘢痕,无色素沉着及脱失,但治疗周期长,反复刺激有恶变可能;手术切除法彻底,面积大者分次切除有线状瘢痕.结论:高频电灼法不适用治疗颜面部色素痣,直径在5mm以下者色素痣首选Nd:YAG激光,直径在5mm以上或有恶变体征者选择手术切除.
作者:彭友林;唐有建;孙诗宾;王喜芝;陈全华;潘新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基底细胞癌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3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基底细胞癌患者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基底细胞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周再高;贺凤姣;江丽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主要措施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纠正缺氧和酸中毒.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酒精治疗.结果:经治疗3例脂肪栓塞的患者均治愈.结论:脂肪栓塞应早期诊断并积极组织抢救,酒精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冬生;孔生生;徐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牙用纯钛表面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纯钛加工成直径15mm、厚2mm的圆片试件24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试件表面镀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表面未作任何处理.将两组试件分别浸于人工唾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测试其腐蚀性,电镜下观察实验后试件表面形态.结果:实验组自腐蚀电位(Ecorr)、初始稳态电位(Ep)、维钝电流密度(Ⅰp)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显示,实验组试件表面存在少量腐蚀坑,对照组试件表面可见大量密集的腐蚀坑.结论: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可以显著提高牙用纯钛的耐腐蚀性能.
作者:陈钢;姚月玲;李斌;孙延;黎永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索多种生长因子、DMEM培养液对植入脂肪成活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同条件获取的脂肪颗粒40ml纯化后,等量分5组,分别于生理盐水(对照组)、DMEM液、含20ng/m1 bFGF的生理盐水、含20ng/ml IGF-1的生理盐水、含20ng/ml VEGF的生理盐水(以上四组为实验组)中浸润1h.浸润后去杂质,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每组注射5只裸鼠,每只注射6点,每点0.2ml,15周后,取出移植物,测残留体积和重量,并送病理学检查.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物残留体积和重量的差异.结果:DMEM组的移植物残留体积和重量明显较对照组多(P<0.05),其他实验组移植物残留体积和重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移植物组织病理学特性无明显差异.结论:DMEM可促进植入脂肪的组织量维持,bFGF、IGF-1、VEGF等生长因子在本实验条件下显示出促进植入脂肪成活的作用.
作者:郑丹宁;雷华;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在面部除皱中为了使患者恢复年轻时的面部轮廓,达到三维除皱效果,延长有效时间,从理论及实际观察中探讨面中份老年化及面部轮廓改变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应手术方法进行矫正.方法:全麻下进行全面部除皱术,术中在皮下、SMAS筋膜及骨膜下广泛分离,在面颊部,颧弓下定一关键点,并在此上提折叠面颊部皮下软组织及移位折叠SMAS筋膜,下垂脂肪上提复位.结果:从2002年2月至2003年5月,完成手术12例,术后患者面部轮廓改善明显,除皱效果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旨在通过折叠上提面颊部皮下软组织及移位折叠SMAS筋膜,使面部松弛软组织向上和外侧方向牵拉同时使软组织向前方隆起,从而重塑年轻时的面部轮廓达到三维除皱效果.
作者:黄金龙;刘育凤;宁官森;章庆国;周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乳房下皱襞位于乳房下缘,在内侧位于5~6肋,锁骨中线处6~7肋,腋前线处7~8肋[1],Sir Astley Cooper[2]早在1845年就描述了此结构.乳房下皱襞是乳房的一个重要结构,对于乳房美学以及乳房整形外科手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了解乳房下皱襞的组织解剖结构及形成机理对于指导乳房临床相关手术的设计及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乳房下皱襞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两种观点,现综述如下:
作者:胡国栋;仇树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