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山;徐靖宏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单位毛发移植(Follic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FUT)治疗脂溢性脱发及瘢痕性秃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后枕部取与种植数量吻合的条形皮瓣,根据需要制备成单体毛胚(1~4根头发),把毛胚植入脱发区域相应孔内,治疗脂溢性脱发4 7例,瘢痕性脱发20例,瘢痕性眉毛缺失6例.结果:移植胚成活率脂溢性脱发为95%以上,瘢痕性脱发为70%以上,瘢痕性眉毛缺失为70%以上.结论:自体单位毛发移植可以较好的治疗脂溢性脱发及瘢痕性秃发,以前者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李桂珍;张红梅;孙京媛;张翠菊;陆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索一种包皮微创整形美容新术式.方法:根据美容整形原则,将微创技术用于临床,对包皮环切术方法进行改进.包括:①术前设计画线,确定内外板手术切除量;②用水剥离加钝、锐性分离方法,避免小动静脉损伤;③手术仅切除表皮,保留内外板间的筋膜、血管、神经;④缝合时,先于3、6、9、12点,定位缝合4针,提起相邻的两牵引线,采用由中间向两边平分的方法进行缝合;⑤在阴茎背部12点内板设计一三角形瓣,外板对应处纵形切开,将三角瓣插入其中.增加了包皮口的周径,术后切口变成曲线,不易形成瘢痕.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出血、血肿,切口无瘢痕增生,均甲级愈合.结论:改进后的包皮环切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包皮外观自然、功能好.
作者:于仁义;陈存富;李江;王克华;郭小平;刘本利;刘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瘢痕与正常皮肤相间的不规则表浅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不规则表浅性瘢痕的患者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一期在瘢痕与正常皮肤下埋置一个扩张器,使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共同扩张,二期切除瘢痕.结果:12例患者瘢痕均一次彻底切除.一期手术无扩张器外露、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扩张皮瓣血运不良等并发症发生;二期手术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在瘢痕与正常皮肤相间的组织下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使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同时扩张,可以大限度地利用正常皮肤,使之得到有效扩张,有利于瘢痕的切除.
作者:宋可新;乔群;刘志飞;李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推进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病灶切除后皮肤缺损17例,皮肤缺损面积1.2cm×1.5cm~3.2 cm×5.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功能和美容效果满意.结论:推进皮瓣是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杨志勇;李铀;李东光;罗卫;赵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利用改良消蚀法制备一种新型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微粒,并对其相容性加以评价,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制备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应用机械法切除猪真皮乳头层,结合消蚀法和冻融法除去网状真皮中的所有细胞制备成ADM,将ADM搅碎成颗粒状,对其做细胞毒性实验和皮下埋藏实验检验其相容性.结果:该方法制备的ADM微粒韧性好,细胞去除完全,胶原三维稍松散但结构完整,无基底膜和乳头层.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其基本无毒性,成纤维细胞在ADM微粒上增殖良好,皮下埋藏试验未见明显排异反应,ADM微粒能诱导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结论:用改良消蚀法制备的ADM微粒抗原性低、相容性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支架和填充材料.
作者:汪海轮;吕咸;余春艳;冯雅琴;冯枫;张勇杰;黄沙;邓天政;张锐红;金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臀肌挛缩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的一种疾病[1].多发生在儿童,往往导致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所表现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1997年1月~2007年5月,笔者共治疗臀肌挛缩综合征279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永忠;林蔚茜;马文熙;姚振晟;梁如光;徐建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应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1分类深覆(牙合)错(牙合)畸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是纠正深覆(牙合),即打开咬(牙合)的问题,这是整个治疗的重点.打开咬(牙合)的方法有平面导板、摇椅弓等,而笔者采用多用唇弓.咬(牙合)打开后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多用唇弓有压低上下前牙(P>0.01)而后牙身高不明显(P>0.05)作用,适宜(牙合)曲线过大的深覆(牙合).
作者:周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由于种族的关系,大多数东方人的鼻部都显得低矮平塌,鼻头圆钝,肥厚,要求鼻部整形的人临床上也越来越多,而临床医生在做隆鼻时,由于考虑鼻尖皮肤承受的张力和鼻小柱皮肤的长度,为了规避手术风险,总是不能满意的隆起足够的鼻尖高度,使得鼻尖的美感略显遗憾.笔者使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医用组织补片(以下简称补片)为30例就医者行鼻整形术,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李光强;蒲兴旺;邵文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针对外伤性上唇唇红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下唇交叉粘膜瓣,分两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唇红缺损,唇红瓣面积小为1.8cm×1.0cm,大为3.0cm×2.0cm.结果:自2002年3月以来,应用下唇交叉粘膜瓣修复外伤性上唇唇红部分缺损患者共10例,粘膜瓣全部成活良好,术后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下唇交叉粘膜瓣修复外伤性上唇唇红部分缺损畸形,具有较强的临床适应证.
作者:卢建建;滕利;杨锴;张芾男;高寿松;于洋;范星宇;胡国栋;靳小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构成的复合皮移植于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的效果,寻找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方法:54只SD大鼠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为A、B、C三组,分别以A型复合皮(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B型复合皮(角质形成细胞+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和普通敷料进行移植,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创面收缩率的计算,同时切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三组中,A组的创面愈合及外观情况好;A组创面收缩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组织学检测提示A组复合皮上皮分化充分,胶原增生有序,表皮-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未见明显的急性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构成的复合皮移植后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可探索的皮肤替代物.
作者:梁志为;谭谦;陈曦;黄泽春;林子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自体脂肪组织作为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其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工组织代用品、异体及异种材料,没有免疫排斥现象,其来源广泛,获得方便,成本低廉.Neuber在1893年完成了第1例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并取得满意的疗效,20世纪初脂肪移植手术甚为流行,但随着1965年液态硅胶注射技术的问世,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随之有所降温.
作者:刘友山;徐靖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表达效应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比色法观察PPARγ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andin J2,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胶原表达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PPARγ激动剂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和FN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效应;与TGF-β1刺激组相比,10 μM 15d-PGJ2、曲格列酮预处理组胶原和FN表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PPARγ激动剂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分析,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可抑制TGF-β1诱导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ECM合成增多的效应,具有体外抗瘢痕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杨崇志;胡大海;韩勇彬;胡晓龙;计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下睑袋(baggy eyelids)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出现的一种眼部特征,影响外观,使人显得衰老,因此睑袋整复术(lower eyelid blepharoplasty)是整形美容门诊常见的手术之一.经典的睑袋整复术术式有结膜入路和皮肤入路两种,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切口和外切口,其中外切口又分为皮瓣法和肌皮瓣法.笔者于2004年至今,采用在外切口基础上加用眶隔重置的改良术式进行睑袋整复术18例,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周宏礽;谭谦;吴杰;郑东风;陈曦;许澎;马文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应用下睑眼轮匝肌瓣结合颞部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面瘫性下睑外翻的一种新方法.方法:用下睑眼轮匝肌瓣复合颞侧眼轮匝肌肌皮瓣加强下睑修复面瘫性睑外翻,同时利用现有切口提升患侧面部.结果:7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4月至1年,下睑外翻的症状都得到了矫正,面部松弛的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供瓣区瘢痕不明显.结论:应用颞部眼轮匝肌肌皮瓣加强下睑,眼轮匝肌瓣供血好成活率高,同时应用下睑眼轮匝肌瓣外侧悬吊能有效地纠正下睑外翻,改善患侧面部不对称.
作者:董晓宏;郭杰;张晓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BMP-2在新型种植体-骨界面的表达.方法:通过动物体内的种植体种植试验,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在新型种植体-骨界面的表达变化.结果:从第2周起,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BMP-2在新型种植体和对照组种植体的种植体-骨界面的表达逐渐减少.第2周时,新型种植体-骨界面的BMP-2平均灰度值高于对照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时间组里,两种种植体-骨界面的BMP-2灰度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种植体特殊的设计使其较圆柱状种植体更早形成骨性结合.
作者:何芸;刘福祥;陈俊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眼睑及眶周软组织外伤急诊的佳修复方式.方法:自2002年以来对52例眼部外伤患者应用整形美容技术原则及显微技巧修复,特别强调无菌无创及无张力原则,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结果:52例患者均一期愈合,外观满意,无畸形,瘢痕细微.结论:对眼睑及眶周软组织外伤急诊患者进行整形处理,可大限度地改善修复效果,避免或减少二次手术整形修复.
作者:白永泉;巫国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以大鼠aggrecanse-1,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aggrecanse-1,2基因特异性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其短发夹RNA(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方法:根据Tuschl原则设计并合成大鼠aggrecanse-1,2基因特异性的DNA寡核苷酸,连接到经BamH Ⅰ、EcoR Ⅰ双酶切线性化的pKCSHR-GFP质粒上,转化大肠杆菌DH5 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菌落、扩增后提取质粒,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将合成的8对大鼠aggrecanse-1,2基因特异性DNA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分别克隆到线性化的pKCSHR-GFP载体质粒上.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条件下,筛选出相应的阳性菌落,经DNA测序鉴定确定为设计的序列.结论:成功构建了8对大鼠aggrecanse-1,2基因特异性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可进一步用于干扰aggrecanse-1,2基因的mRNA转录,从而为制备aggrecanse-1,2基因表达受抑制的大鼠软骨细胞奠定基础.
作者:王正辉;杨壮群;贺西京;李国光;王丽;李丽霞;屠军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香熏法/淋巴引流术对人体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就医者分为空白组、中医经穴推拿组(对照组)和香熏法/淋巴引流术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共90例.除空白组外,对照组用甜杏仁载体油进行面部肌肉推、按手法和点按承浆、地仓、颊车、下关、睛明等穴位按摩,背部进行肌肉推、按手法和点按背俞穴等穴位按摩;香熏法/淋巴引流术组用甜杏仁载体油进行面部和背部按摩(同对照组),配合淋巴引流术按摩(往淋巴结方向做缓慢的波浪式推动),以上两组每周治疗2次,共2周,90min/次,实验前后各抽2m1血液检测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实验前,三组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5;实验后:①实验组与对照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1;②实验组与空白组S0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1;③对照组与空白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5.结论:香熏法/淋巴引流术能明显提升人体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香熏法/淋巴引流术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
作者:刘洁芳;江世平;刘辉;李仲胜;梁伟斌;邵万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双侧颧骨和下颌角截骨矫正方形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针对颧骨和下颌角肥大引起的方形脸畸形,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口内入路、双侧颧骨和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一次或分二次手术矫正.结果:2003~2006年共施术25例,一次手术12例,二次手术13例.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伤口愈合好,外观改善满意,无一例发生骨折、神经损伤、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局麻下口内入路双侧颧骨和下颌角截骨矫正方形脸畸形手术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后效果良好.
作者:许龙顺;何佑成;彭翼;肖志华;刘晓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都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1982年,Mullken等[1]根据血管性包块病理解剖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将此类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二大类,又根据血管畸形病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将之细分为静脉型、动脉型、毛细血管型及混合型血管畸形.
作者:冷婷婷;霍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