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彭瑛;燕纯伯
预适应的概念发现以来,发现它是对抗心肌缺血的有效机制之一,经皮经腔冠脉成形术中反复球囊扩张是探讨预适应现象的好的临床模型,也可以用于对预适应模拟药物作用的研究,如腺苷、尼可地尔、缓激肽、氨茶碱、硝酸甘油、尼索地平等.模拟预适应药物的应用可对抗心肌缺血,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作者:单亮;王景峰;廉哲勋;郑方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绝大多数临床随机实验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开通有效的再灌注方法.然而,在现实中具有开展PCI术能力的心脏中心不多,而且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症状初发往往被送到当地基层医院,由于溶栓简单易行,加上担心急性期的搬动,所以病人往往就地接受溶栓治疗.究竟该部分病人是否应该转运到上级医院行直接PCI 治疗,转运是否安全,转运导致的治疗延迟是否会抵消PCI的优势,这些一直是大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另外,易化PCI能解决转运实际中的时间延迟问题吗?现就上述问题结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罗常有;张元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β阻滞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广泛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等.2005年在美国所有处方药中阿替洛尔(β阻滞剂)的处方量排第四名.
作者:刘兴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方法,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这一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无并发症等优点,为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现着重谈论这一领域的进展.
作者:伍广伟;林英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态窦房结是一种窦房结产生动作电位的异常,其特点是心房率不能适应生理需求.可表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静止,窦房结传出阻滞,慢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运动或负荷状态下心率反应不适当.值纪念窦房结发现100周年之日,现就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者:Dobrzynski H;Boyett MR;Robert H;王吉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局部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血栓形成的起始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它有两种同族异形体,TFPI-1和TFPI-2.TFPI-1在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FPI-2则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TF和TFPI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颖;罗心平;马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心脏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对阐明心脏疾病相关的细胞病变机制、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于茜;陈君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他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脂、控制血压以外的血管保护作用[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他汀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正性相关,同时提示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增强血管再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作者:成小凤;陈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老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内皮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等一系列内皮舒血管物质的生成减少或其生物利用度下降,而内皮素、血栓素和活性氧等一些内皮缩血管物质的生成或血管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另外,衰老导致的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减退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就衰老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作一概述.
作者:黄亚莉;陆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冠心病危险因素、血管造影下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支架术操作技术参数是影响冠脉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危险因子.这些危险因子主要有糖尿病、冠脉病变长度、病变狭窄程度、病变类型,以及支架长度、支架类型等,这些危险因子在不同基础疾病和冠脉病变条件下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作用不同.
作者:尚跃丰;王佩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复杂冠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及热点,近年来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药物涂层支架在其中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现主要针对药物涂层支架在复杂冠脉病变中应用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作者:沈彬;蒋逸风;何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血压前期是JNC7 指南对高血压分级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既往的指南均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近年的试验虽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选择,但高血压前期病人处理原则的制订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论证,同时费用/效益比和其他公共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高血压前期治疗的根本方法仍然是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的综合治疗以阻止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发展,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康琳;严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降脂和各种降脂外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人们也对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肾保护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来揭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现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李振勇;倪兆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各个器官的动脉血管,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在我国,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发现、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临床重要的任务之一.现对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卢漫;唐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上并不少见,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纠正干扰降压药物效果的因素和治疗继发性高血压之后,大多数患者需要个体化地修正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正确使用利尿剂、调整降压药物组合、在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其他降压药物、逐一上调药物的剂量.佳化地使用降压药物能使大多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肌缝隙连接电耦联改变导致心律失常发生,N型钙粘蛋白/连环蛋白复合体在维持心脏功能、调控缝隙连接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茂;李竹琴;杨宝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临床难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是现阶段减少复发的可行方案.
作者:郭红阳;王玉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对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通过外科和介入手术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其发育畸形的根本原因仍属于探索阶段.目前现有的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控制人体心脏发育的基因在时间(发育阶段)和空间(组织特异性)上的表达调控失误而引起的.现即从现有的基因水平研究对基因突变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育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为从基因方面早期筛检、诊断、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提供参考.
作者:陈铀;马依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血管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传统β-淀粉样蛋白学说显示出局限性并受到挑战和质疑,AD是一种血管性疾病的新观点被提出,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基础研究均为此提供了依据,包括:AD的遗传易感基因与脑血管功能改变有关;许多与血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危险因素均能增大AD的患病风险;某些能改善脑血管灌注不足的药物治疗亦能改善AD症状等等,血管因素作为新的研究点,给AD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挑战和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卡比努尔·克依木;周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肌声学造影是诊断微循环水平心肌灌注的新技术.近年来无创性的心肌声学造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现将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丹;王岚峰;修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