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成小凤;陈明

关键词:他汀,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内皮祖细胞
摘要:他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脂、控制血压以外的血管保护作用[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他汀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正性相关,同时提示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增强血管再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方法,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这一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无并发症等优点,为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现着重谈论这一领域的进展.

    作者:伍广伟;林英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粒细胞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日渐增高.外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是一种简便、价廉的检测指标,有利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患者,指导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作者:杨海燕;佘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神经内分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

    根据循证医学对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利钠肽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殷晓伟;杨庭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的内皮保护作用

    奥美沙坦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近年研究表明除了稳定、持久的降压作用外,它还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血管微炎症反应、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等机制发挥内皮保护效应.现综述了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高电萨;秦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从心血管疾病到肾脏病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降脂和各种降脂外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人们也对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肾保护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来揭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现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李振勇;倪兆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左室功能的准确测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常用于测量左室功能的工具,其具有无创、廉价、重复性好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可用于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还能更加完善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和局部心肌运动,现对近年来超声心动图评价上述心功能的主要方法进行回顾.

    作者:罗俊;彭瑛;燕纯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起搏活动的新视点——进一步理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是一种窦房结产生动作电位的异常,其特点是心房率不能适应生理需求.可表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静止,窦房结传出阻滞,慢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运动或负荷状态下心率反应不适当.值纪念窦房结发现100周年之日,现就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者:Dobrzynski H;Boyett MR;Robert H;王吉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MI患者转运直接PCI与易化PCI

    目前绝大多数临床随机实验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开通有效的再灌注方法.然而,在现实中具有开展PCI术能力的心脏中心不多,而且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症状初发往往被送到当地基层医院,由于溶栓简单易行,加上担心急性期的搬动,所以病人往往就地接受溶栓治疗.究竟该部分病人是否应该转运到上级医院行直接PCI 治疗,转运是否安全,转运导致的治疗延迟是否会抵消PCI的优势,这些一直是大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另外,易化PCI能解决转运实际中的时间延迟问题吗?现就上述问题结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罗常有;张元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代认识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存在的核心问题如:复杂病变(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术后血栓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赵福海;吕树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对2007年ESC/ESH高血压指南的理解及评价

    2007年6月1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颁布了《欧洲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对2003年版予以了部分更新,因为自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发布后,国际上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证据.新指南的特点是什么?此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有何意义?下面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中药物性预适应的应用

    预适应的概念发现以来,发现它是对抗心肌缺血的有效机制之一,经皮经腔冠脉成形术中反复球囊扩张是探讨预适应现象的好的临床模型,也可以用于对预适应模拟药物作用的研究,如腺苷、尼可地尔、缓激肽、氨茶碱、硝酸甘油、尼索地平等.模拟预适应药物的应用可对抗心肌缺血,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作者:单亮;王景峰;廉哲勋;郑方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更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相反应蛋白,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状态及稳定程度.目前,把血浆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指标的临床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同,但新研究发现,新蝶呤和脑利钠肽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较C反应蛋白更为特异而敏感.

    作者:杨长卫;李向荣;邓永盛;刘新玲;张锋;李庆和;马正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炎症反应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通过刺激内膜增生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直接与患者的预后有关.治疗应该通过抗增生、局部药物释放等方法直接增加局部对促增生炎性刺激的抵抗力和减少机体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作者:李晓涛;夏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局部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血栓形成的起始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它有两种同族异形体,TFPI-1和TFPI-2.TFPI-1在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FPI-2则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TF和TFPI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颖;罗心平;马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脂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心肌游离脂肪酸的摄入和利用的失协调导致心肌中脂质积聚并进而引起脂毒性心肌病.脂质通过何种机制导致心肌功能的改变,以及如何来干预脂毒性心肌病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倍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现就脂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传保;卜培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已经被用于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其可以提高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对心脏生理间接影响.被研究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胎儿心肌细胞、骨骼肌肌原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内皮祖细胞、心肌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虽然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是一项革命性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比如说何种人群适合做干细胞治疗、移植细胞种类、移植方式、移植细胞数目和疗效的评估等都还没有明确.现从干细胞类型,移植后的效果及移植的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李铭辉;顾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利钠肽的心脏保护作用

    心钠肽和脑钠肽作为心源性循环激素在调节血容量和血管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他们不仅作为循环激素而且作为局部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因子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如抗心肌肥厚和抗纤维化作用.另外,利钠肽/ cGMP系统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人类重组心钠肽和脑钠肽用于临床心力衰竭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现就以上做一综述.

    作者:张清芬;齐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上并不少见,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纠正干扰降压药物效果的因素和治疗继发性高血压之后,大多数患者需要个体化地修正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正确使用利尿剂、调整降压药物组合、在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其他降压药物、逐一上调药物的剂量.佳化地使用降压药物能使大多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临床医师如何应对β-阻滞剂的争议

    β阻滞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广泛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等.2005年在美国所有处方药中阿替洛尔(β阻滞剂)的处方量排第四名.

    作者:刘兴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现状

    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证明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避免了其它治疗手段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现讨论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周栋;郭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