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2007年ESC/ESH高血压指南的理解及评价

孙宁玲

关键词:高血压,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欧洲, 学会, 部分更新, 有价值, 新指南, 心脏病, 治疗, 证据, 防治, 颁布
摘要:2007年6月1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颁布了《欧洲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对2003年版予以了部分更新,因为自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发布后,国际上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证据.新指南的特点是什么?此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有何意义?下面作一简单阐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脑钠肽临床应用进展

    脑钠肽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的多肽,临床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测和预后评估.此外,重组脑钠肽对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

    作者:潘晔生;魏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肌声学造影是诊断微循环水平心肌灌注的新技术.近年来无创性的心肌声学造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现将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丹;王岚峰;修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心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心脏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对阐明心脏疾病相关的细胞病变机制、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于茜;陈君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代认识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存在的核心问题如:复杂病变(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术后血栓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赵福海;吕树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衰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老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内皮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等一系列内皮舒血管物质的生成减少或其生物利用度下降,而内皮素、血栓素和活性氧等一些内皮缩血管物质的生成或血管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另外,衰老导致的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减退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就衰老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作一概述.

    作者:黄亚莉;陆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局部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血栓形成的起始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它有两种同族异形体,TFPI-1和TFPI-2.TFPI-1在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FPI-2则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TF和TFPI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颖;罗心平;马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球技术在血管新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促血管新生疗法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现以微球技术为切入点,从血管新生的血流评估、促血管新生的靶向治疗两方面对微球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沈伟;范维琥;施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AMI院内死因的20%~31%.现就目前AMI心脏破裂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新的观点认为,心肌重构缺陷可能会倾向于发生心脏破裂.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在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脏破裂中具有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基因易感性也可能参与了心脏破裂的发生.

    作者:向阳;杨毅宁;马依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上并不少见,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纠正干扰降压药物效果的因素和治疗继发性高血压之后,大多数患者需要个体化地修正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正确使用利尿剂、调整降压药物组合、在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其他降压药物、逐一上调药物的剂量.佳化地使用降压药物能使大多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PARα与心血管系统重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维持能量平衡,催化、调节多种生化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PPARα在肝脏、肾脏及骨骼肌中表达,参与脂肪酸氧化作用.PPARα亦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包括内皮、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心脏.PPARα激动剂能够降低血压,矫正血管结构和内皮功能异常,具有心血管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表现出良好的心血管效应,可能会在其糖脂代谢效应基础上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

    作者:田颖;祝善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型钙粘蛋白失调与心律失常发生

    心肌缝隙连接电耦联改变导致心律失常发生,N型钙粘蛋白/连环蛋白复合体在维持心脏功能、调控缝隙连接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茂;李竹琴;杨宝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指标,受骨骼肌损害的影响极小,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显著的特异性;敏感性高,能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分子量小,是目前常用心肌标志物中小,心肌损伤后入血早;血中浓度与梗死面积相关性好,可用以估测梗死面积;发病后血中清除快(24 h),比其他标志物更适合用于再梗死的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3 h)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对再灌注的判定也有肯定的意义,是一个优秀的心肌损伤指标.

    作者:陈东运;高大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也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我国开展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等宝贵数据,反映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通过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在主要心脑血管病发病的作用.

    作者:李鹏;李勇;郭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临床难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是现阶段减少复发的可行方案.

    作者:郭红阳;王玉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已经被用于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其可以提高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对心脏生理间接影响.被研究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胎儿心肌细胞、骨骼肌肌原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内皮祖细胞、心肌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虽然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是一项革命性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比如说何种人群适合做干细胞治疗、移植细胞种类、移植方式、移植细胞数目和疗效的评估等都还没有明确.现从干细胞类型,移植后的效果及移植的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李铭辉;顾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处理原则

    高血压前期是JNC7 指南对高血压分级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既往的指南均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近年的试验虽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选择,但高血压前期病人处理原则的制订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论证,同时费用/效益比和其他公共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高血压前期治疗的根本方法仍然是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的综合治疗以阻止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发展,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康琳;严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起搏活动的新视点——进一步理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是一种窦房结产生动作电位的异常,其特点是心房率不能适应生理需求.可表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静止,窦房结传出阻滞,慢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运动或负荷状态下心率反应不适当.值纪念窦房结发现100周年之日,现就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者:Dobrzynski H;Boyett MR;Robert H;王吉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平滑肌细胞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新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再狭窄形成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不同目的基因及转录因子诱骗策略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针对平滑肌细胞的基因治疗,重点介绍了诱骗治疗策略的原理、特征、应用及前景,并对载体的选择和输送转染方式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作者:韩伟;刘闺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利钠肽的心脏保护作用

    心钠肽和脑钠肽作为心源性循环激素在调节血容量和血管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他们不仅作为循环激素而且作为局部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因子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如抗心肌肥厚和抗纤维化作用.另外,利钠肽/ cGMP系统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人类重组心钠肽和脑钠肽用于临床心力衰竭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现就以上做一综述.

    作者:张清芬;齐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他汀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他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脂、控制血压以外的血管保护作用[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他汀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正性相关,同时提示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增强血管再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作者:成小凤;陈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