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娄建石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并有殊途同归的趋向,心衰的恶劣预后,以及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已激起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及攻关的热望.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得以生存.相应之下,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卒中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位死因,也是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卒中有诸多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卒中的原发和继发性预防至关重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具有诸多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毓萍;刘颖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缺血或室壁张力的增加导致左心室大量分泌NT-proBNP,其水平可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全、心室重构、判断预后及危险分层.其对心肌梗死后的治疗有无指导价值正在研究中.
作者:王欢;王岚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虽然长期应用抗疟药物诱发心脏毒性者罕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确诊需行心肌心内膜活检.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心肌细胞内大量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见髓样体及特征性的曲线体.抗疟药物被溶酶体选择性摄取后使溶酶体pH值升高,从而干扰溶酶体中酶类活性,导致糖原及磷脂积聚.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HERG基因编码的蛋白在心室复极过程中很重要,HERG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长QT综合征.获得性长QT综合征也与HERG基因相关.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HERG基因突变如何导致长QT综合征的分子机制正逐步被揭示.
作者:于惠;娄建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该类干细胞能够改善左室功能,防止心室重构,但其效率仍有待提高.许多研究尝试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其它方法有效增强心肌再生治疗的效果,成为心肌再生治疗的研究热点,一些联合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综述骨髓干细胞联合治疗在心肌再生领域的进展.
作者:郭睿;黄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理性血小板活化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疾病中,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不仅与冠心痛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且对于该病的治疗策略的优化和近、远期预后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作者:肖滨;惠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治疗时,无再流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严重影响了再通治疗的成功率.无再流的机制尚不明确,并且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也可能不同.现对无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现亮;赵希军;何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方面均具有重大作用.现详细介绍了二维、M型及脉冲多普勒三种传统超声心动图技术和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新技术如何评价房室同步性、室间同步性以及左室内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在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筛选合适的患者,预测和评价CRT疗效,CRT术后随访观察,AV和VV间期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治安;张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心脏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治疗的进展,心力衰竭患者日趋增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心力衰竭患者约有400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且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
作者:张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很大程度上和其抑制小G蛋白的活性有关.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影响小G蛋白信号通路方面,阐述其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主要机制.
作者:黄纪卫;覃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以组织多普勒为基础的超声技术,合理评价心脏机械不同步收缩,选择合适的患者,并指导选择左室电极理想的起搏位置、设置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是目前实现提高CRT疗效的主要方法.但还需要更多的以临床事件为终点的数据以证实这些观点.应用新的超声方法,以心脏电标测方法指导电极放置,以腔内电图的方法优化参数设置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RT的疗效.
作者:袁沃亮;王景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已成为目前使用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现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临床的应用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作一综述.
作者:叶璐;宋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对Tangier病病因的研究,发现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protein A1,ABCA1)在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中起重要作用.ABCA1主要通过核受体PPARs途径发挥作用.ABCA1基因变异影响其功能.
作者:苟连平;吕湛;秦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现从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药物干预试验等方面综述疱疹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
作者:贾蓓;黄爱龙;陈压西;阮雄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雄激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可以保护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血管、增加运动耐量、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激活以及改善神经内分泌的紊乱,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韩颖;富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重点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方法和治疗策略,旨在为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童晓明;葛志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心力衰竭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如何使受损心肌细胞再生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干细胞移植能使心肌再生,一些临床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给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现主要介绍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彦荣;王绍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减轻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基于外科边对边缝合和瓣环成形的手术方式,近年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经二尖瓣边对边修补术和瓣环成形术,前者经穿房间隔途径送入钳夹装置或负压抽吸缝合装置,钳夹或缝合前后瓣边缘,形成双孔二尖瓣,后者经右颈内静脉途径把缩环装置植入冠状静脉窦内,缩短瓣环前后径,以减轻二尖瓣反流.两种方法均已从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试验,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还需技术上的进一步改进和长期大规模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铀;张灏;胡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作为重要的心肌血运重建方式,挽救了大量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是,针对弥漫性血管病变患者,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于室腔-孔道-心肌窦状隙梯度灌注理论的心肌打孔术,已由初的机械针刺途径发展为目前的激光方式,为大量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现就二者促进血运重建、改善心肌灌注、缓解心绞痛症状的机制作一文献综述及比较.
作者:赵健;王颖;刘晓程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