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刘宏斌
遗传能影响药物在体内不同水平上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现从多因子疾病的多态性,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以及4组候选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α-引导基因、盐敏感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和Gsα基因)的研究进展,通过确定其药物反应的遗传标记,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抗高血压治疗,以达到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陈宇;祝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血管重塑机制复杂,细胞外基质重塑是其重要基础之一,与之相关的细胞外蛋白酶中,组织蛋白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组织蛋白酶在心血管重塑中的作用以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玉胜;鹿庆华;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现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其诱导因素以及基因调控机制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峰;严奉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肌组织微循环与心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正常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情况、心肌微灌注不良的定义、发生机制、评价方法、治疗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霞;刘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措施,但是关于干细胞移植,目前仍有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现就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其除有血管保护作用,尚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肯定结论.现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管钙化和动脉僵硬度升高使慢性血流透析(HD)患者心血管预后恶化,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变化均可改变动脉壁的功能和结构.慢性肾脏疾病(CKD)时心血管机制的关键成分--自主神经功能常常损害,透析所致低血压(IDH)应引起重视,近年已证实其能增加HD患者的死亡率.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对HD患者静息和生理应激下维持适当的心血管状态非常重要,BRS取决于血管壁的机械特性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BRS是自主神经系统总体整合的混合标志.但有关HD患者动脉构造、功能和自主神经机制间关系的描述目前尚少见,本文对慢性HD患者血管钙化、动脉壁僵硬度和BRS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管芝;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男性的首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然而关于其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按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系及针对性干预的必要性分述各类常见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药物、介入及器械治疗策略.
作者:燕纯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探讨单旁路病人心动过速发作特点和旁路的电生理特性与旁路部位和传导功能(双向传导或仅有逆传功能)的关系,选2002年3月~2004年3月经行射频消融术根治的136例单旁路预激综合征病人(排除Mahaim纤维和慢旁路)的临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孙凯;韩瑞娟;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无疑对心脏病的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应变率显像是在组织多普勒显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于判断心肌两点运动速度阶差,它能够评价心肌运动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故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现综述了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胜;王邦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新开发的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成为转复此类心律失常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首选,就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试验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林涛;木胡牙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别嘌呤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痛风,但是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别嘌呤醇还可以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对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
作者:王曾庚;吴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肌细胞正常排列、支持组织结构.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认为,细胞外基质在影响细胞行为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角色,例如,细胞外基质在细胞移植、细胞增殖、细胞的结构支持和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认为,心肌细胞外基质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组织结构,它是一个由基质分子,信号蛋白,结构蛋白和跨膜蛋白所组成的动态变化的联合系统.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将会导致心肌重塑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作者:蒋正英;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就发生率、流行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而言,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公共重要的医疗健康问题,尽管采用了佳药物治疗,死亡率仍极高,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恶化住院患者4年死亡率高达60%.初HF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近10年治疗模式已转变为改善疾病的过程和延长患者生命.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地高辛和非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近来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被证实为CHF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新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这些新的药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纪良;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
作者:刘纪强;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众所周知,叶酸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或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引发内皮细胞损伤,而对血压调控有裨益.实验表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然而有关叶酸摄入与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尚不清楚.2项小样本试验表明,大剂量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本文就大剂量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关系进行长程调查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高、病亡率高的心脏疾患.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左心辅助装置亦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现状,论述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左心辅助装置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作了介绍.
作者:华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已经从胚胎学迅速深入到遗传学领域,尤其是确定其基因型和表型关系.近来,关于Noon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先天性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具有代表意义,对特定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和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作出先天性心脏病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而且有利于促进治疗方法的提高.
作者:徐保卫;谢进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Val-HeFT)数据库,评价有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确定发生Af的预测因素,评价缬沙坦对Af的预防作用。
作者:益西巴珍;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