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内进路手术治疗下颌骨中部骨折

黄绍贤;李家锋

关键词:口内进路, 手术治疗, 下颌骨, 中部, 颌骨骨折, 小钛板固定, 现报道如下, 社会发展, 功能恢复, 骨折愈, 坠落, 交通, 患者, 暴力
摘要:近年来,由于交通、坠落、意外和暴力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颌骨骨折,尤其是下颌骨骨折愈来愈多,患者对于美观和功能恢复的要求也随社会发展而提高.我科采用口内进路小钛板固定下颌骨中部骨折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隆乳术后迟发血肿一例报道

    乳房假体置入是目前常见的隆乳方法.术后迟发血肿是隆乳术后并发症之一,但较少见.我科收治了1例隆乳术后19年出现血肿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葵;陈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抛光对不同处理方法粘结托槽的瓷表面粗糙度和光泽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用不同处理方法在瓷面上粘结的托槽去除后,抛光对瓷表面粗糙度和光泽度的影响.方法:甲乙两组瓷面上的托槽经剪切去除后,用粗糙度仪和光泽度仪测定瓷面抛光前后及对照组的表面粗糙度值和光泽度值.结果:粗糙度值:抛光前相同方法中甲组比乙组均高(P<0.05),甲组各方法间无差异(P>0.05),乙组方法A、C间无差异(P>0.05),方法B小于方法A、C(P<0.05);抛光后相同方法甲组与乙组无差异(P>0.05),甲、乙组内各方法之间也无差异(P>0.05),甲、乙组各方法都达到了对照组水平(P>0.05).光泽度值:抛光前相同方法甲组比乙组均低(P<0.01),甲组各方法间无差异(P>0.05),乙组方法A、C无差异(P>0.05),方法B小于方法A、C(P<0.05);抛光后相同方法甲组与乙组无差异(P>0.05),甲、乙组各方法之间均无差异(P>0.05),甲、乙组中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打磨能影响瓷表面粗糙度和光泽度,2.5%氢氟酸对其有影响,陶瓷偶联剂对其影响较小.光泽度虽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升高,但粗糙度值与光泽度值之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抛光能使托槽去除后瓷表面粗糙度达到对照组水平,但光泽度稍差.

    作者:陈启林;贺红;冷卫东;陈吉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4例严重并发症临床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mide Hydrogel简写PAHG)注射隆乳引起的并发症日益突出,虽然卫生部已明令禁止了PAHG的生产、销售和临床应用,但PAHG注射隆乳所引发的并发症并没有停止,还在影响着PAHG注射隆乳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现就2006年间笔者所遇到的4例PAHG注射隆乳严重并发症予以报道,以引起美容外科同行的重视.

    作者:李玉东;谭新东;彭正春;陈静;熊毕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美容外科手术常规护理体会

    美容外科手术是指以美容为目的的整形或再造手术,如隆乳术、除皱术、面型修整术等;其次是对某些疾病或创伤经治疗后的外形缺陷矫治,如瘢痕切除术等.美容手术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医师技艺水平的高低和手术设备先进与否,而且必须有良好的护理去保证手术效果.

    作者:雷艳;莫冬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辐照猪皮与金因肽联合在儿童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辐照猪皮与金因肽在儿童Ⅱ度烧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清创后应用辐照猪皮与金因肽覆盖创面;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锌霜+金因肽覆盖创面.临床选择65例患者(总共127个创面),包括浅、深Ⅱ度烧伤,临床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应用辐照猪皮与金因肽对全身情况的影响,后期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后期随访瘢痕增生少.结论:辐照猪皮与金因肽联合治疗儿童Ⅱ度烧伤创面,可促进创面上皮化,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瘢痕增生少,疗效可靠.

    作者:王连英;王嘉欣;何洪彬;朱东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皮肤色素痣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比较

    目的:比较冷冻、激光及手术治疗皮肤色素痣的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皮肤色素痣患者4 682例,分为三组:液氮冷冻组600例,用手持式冷冻刀或医用棉签行液氮冷冻治疗;激光组1 882例,分别用超脉冲CO2激光和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手术组2 200例,采用切除缝合或切除后邻近皮瓣修复.治疗后对疗效及副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液氮、激光治疗较表浅的色素痣和雀斑样痣疗效较好,对皮内痣及混合痣疗效差且易产生瘢痕;手术切除缝合可治疗各种类型的色素痣,治疗次数少、术后不良反应少并且无明显切口瘢痕.结论:皮肤色素痣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同时术后应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较表浅的色素痣和雀斑样痣可选择冷冻和激光治疗,皮内痣和复合痣不宜采用冷冻和激光治疗.

    作者:邓军;黄惠;程良金;叶庆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腋臭疗效评估

    目的:对肿胀抽吸术及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两种方法进行临床评估.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治疗腋臭患者116例,平均随访32月.从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出汗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肿胀抽吸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复发率高;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有效率高,但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两种方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出汗状况.结论:对腋臭的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经医患双方沟通后,应根据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兆锋;沈华;钱鋆;黄燮青;黄一雄;贾万新;沈尊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美容外科学与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关系刍议

    美容外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为时尚的学科,有学者将其列入第四医学(美容医学).它有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与内容上,又与临床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尤其在头面部,与口腔颌面外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陈志方;谢文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面部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的临床应用与操作经验

    目的:验证颜面部三维激光扫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利用VIVID 910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227例受试者的颜面三维影像,采用全室内顶置光源,受试者眶耳平面尽量与地面水平,扫描仪镜头水平抬高10°,使用14mm焦距镜头,于受试者正前方及双侧各80°位置采集数据,获得数据经通用软件拼接、二期处理,统计扫描及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间及扫描结果质量.结果:227例颜面部扫描患者中,每例平均取样3.07侧,每例平均扫描时间(5.3±0.7)min,图形一期处理时间平均约3min,二期修整时间平均约12min,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为受试者毛发、连续复杂结构、扫描盲区及姿势表情;采样效果在额、颞、颧、颊、眶下、下颌部位佳,鼻背、睑裂、口唇部位次之,鼻底、颏底、外耳部位效果差.结论: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基本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可以作为快速获取表面数字图像的主流选择之一.

    作者:俞哲元;穆雄铮;赵嘉琦;韩嘉毅;徐海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收集和遗传学研究

    目的:收集和利用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资源进行相关的遗传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家族史的询问调查,收集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利用收集的家系资源进行先证者核型分析和vrk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于2005年9月~2007年3月,收集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7个;对7个家系先证者的核型分析和vrk1基因突变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核型正常,初步排除了vrk1基因在先天性小耳畸形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潘博;林琳;蒋海越;蔡震;赵延勇;庄洪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和bFGF抗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及bFGF抗体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体外培养的人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辣椒素或/和bFGF抗体,培养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所有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20,40,60,80mg/L)均能使细胞皱缩、坏死,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加.中高浓度bFGF抗体(40,80mg/L)也可促使细胞皱缩、坏死,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也随剂量增大而增加.辣椒素与bFGF抗体联合应用对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较单独使用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辣椒素及bFGF抗体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两者联合使用有协调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肖丽玲;杜彬;谢波;刘宏伟;张海伟;邵建立;郑佩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微创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疝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发病率高达1.32%[1],自1999年至2006年9月我们采用沿下腹壁腹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00例,效果良好.

    作者:陈宏雄;徐泉;刘国峰;张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眼袋整复术及其周边区域年轻化处理体会

    传统的眼袋整复术,无论是皮瓣法、肌皮瓣法或综合提紧法等各种方法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下眶缘以内的眼袋区的探讨研究.而下睑区眼袋的形成,除了下睑区本身的眶隔、眼轮匝肌及皮肤的松弛外,面中部的松弛下垂,尤其是颧脂肪垫的下垂移位也是形成眼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聚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硅凝胶假体隆乳安全性的争议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硅凝胶假体隆乳安全性的争议问题.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硅凝胶假体隆乳的可能并发症之研究文献,并作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存在乳房假体破裂或渗漏、硅胶肉芽肿、包膜挛缩、假体移位、感染、蒙道尔病等已明确的并发症以及继发乳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硅胶及铂的乳汁污染等尚存争议的安全性问题.结论:目前的研究认为硅凝胶假体隆乳术是相对安全的,既要重视已明确的并发症,又要重视尚存争议的安全性问题,并于术前充分告知选用硅凝胶假体隆乳的就医者.

    作者:陈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保守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法对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颌面美容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1年4月~2006年9月的28例用囊壁部分或彻底刮除术,对可疑角化囊肿和造釉细胞瘤刮除术后再用石炭酸烧灼骨腔创面,囊腔碘仿纱条填塞,术后每日按压原骨质膨隆区,定期更换碘仿纱条和X线检查,随访0.5~3.5年.结果:术后3月面部膨隆畸形消退,经随访X线检查,26例患者囊腔都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2年,有22例囊腔完全消失,其余4例,骨腔体积仅剩原体积的20%~30%,新骨与正常骨结构一致.结论:保守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手术方法简单,既可以修复面部的膨隆畸形,又可以大限度地保存颌骨的连续性,防止手术继发畸形,改善咬合关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湛;何一川;陈文君;杨卫东;何杰儒;肖剑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阴道粘膜减张缝合在缺损严重的处女膜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处女膜修复的成功率.方法:将处女膜缺损严重的妇女分成两组,一组在行处女膜修补前先行阴道外口粘膜减张缝合,一组仅作处女膜修补.比较两组手术有效率.结果:减张缝合组手术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对照组61.5%(P<0.05).结论:阴道粘膜减张缝合是修复缺损严重处女膜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桦;康俭;张励;陈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两种耳郭再造术式及其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耳郭再造术式与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A组30例皆为先天性小耳畸形,采用Medpor假体为支架,颞浅筋膜瓣包裹,外以皮片移植,手术Ⅰ期完成.B组36例,也为先天性小耳畸形,采用Medpor支架,外以耳后乳突区扩张皮瓣分2期手术再造外耳郭.结果:A组中29例成功,1例假体支架部分外露.两组再造耳郭立体感强,形态逼真.但A组皮肤色泽稍有差异,不如B组的光滑自然.B组皮色良好,皮肤光滑凹凸分明,形态逼真.结论:两组术式的皮肤移植方法不同,但难度无显著差异,临床效果也大致相当,但A组中再造耳皮色稍有不同,且有1例假体外露;B组再造耳皮肤光滑红润自然而肤色相同,外形逼真.

    作者:张本寿;林子豪;季健;赵跃中;郑翔;徐志久;贾凌;许良标;魏福堂;水祥兵;黄洪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冻存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索理想的冷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方法体外培养并扩增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消化细胞并洗涤离心加入10%二甲基亚砜、30%胎牛血清、60%MEM的细胞冻存体系,直接置-70℃冰箱贮存.冻存4、8和12周后,37℃水浴复温,通过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表型和成脂的多向分化潜能,以鉴定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消化后不经过传统的程序性降温冻存技术,直接在-70℃冰箱贮存,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细胞仍存在成脂的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直接-70℃冰箱贮存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是冷冻保存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李春明;刘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高颧骨降低术术式回顾

    蒙古人种的面型相对高加索人种比较宽短,且面部器官特征不明显.相对高耸的颧骨颧弓和突出的下颌角,给蒙古人宽短的面型带来了不和谐的特征,高耸的颧骨颧弓增加了面中1/3的宽度,突出的下颌角增加了面下1/3的视觉宽度.加之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文化传统中对高颧骨的审美偏见.所以,在整形外科临床上,要求行手术降低高耸颧骨的就医者颇多.本文就高颧骨降低术术式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彭喆;归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VEGF及其受体与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瘢痕疙瘩(Keloid,K)又叫瘢痕瘤,发病机制不清,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手术后容易复发的特点[1],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研究表明,肿瘤血管期的启动是有瘤细胞产生的促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血管生成因子所诱发,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生理及病理血管再生中起关键性作用,本文探讨VEGF及其受体与瘢痕疙瘩的关系,阐明瘢痕疙瘩的生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吕建平;付文华;王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