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邓国华;程佩萱
作者:苏哲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蛋白激酶C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大类苏/丝氨酸激酶家族[1].神经递质、激素和生长因子大多可通过激活磷脂酶C产生脂源性第二信使(如甘油二脂),从而激活蛋白激酶C,后者通过磷酸化靶蛋白的苏/丝氨酸残基或调节其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多种功能[1].
作者:于厚志;黄德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李红艳;吴友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钠素(BNP)是继心钠素(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 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的因而得名[1],而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工具.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作者:王青;李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血管紧张素Ⅱ(AⅡ)致炎症问题的提出大量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理过程[1-3],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性与血浆肾素活性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缺失/缺失(D/D)基因型者较其他型者更易患心肌梗死,病理切片亦显示AS斑块中存在ACE,动物实验发现ACE抑制剂(ACEI)及AⅡ拮抗剂均有抗AS作用,提示RAAS参与了AS的发病过程.
作者:董波;黄定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王梅;刘凡;王秉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方法临床研究颇多,如Q-T间期离散度,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等.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大多转律后易反复发作,部分转为永久性AF.近年来,国外学者力求探讨利用体表心电图和信号平均心电图来预测AF的复发或评估药物预防和治疗AF的疗效.本文仅就P波离散度(P dispersion.Pdis)和P波大时限(Pmaximum.Pmax)在预测AF发作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唐源;王国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多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一直依赖于药物,但现有的降压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严重的副作用迫使部分病人放弃治疗[1].由于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有效的降压治疗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这也使部分病人难以坚持治疗[1].而且据调查仅有20%~35%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2].
作者:胡咏梅;李法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骆秀英;白玉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86年以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的方法.随着该技术的进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2%~3%的并发症发生率仍是一个不能避免的现实.本文通过总结射频消融术常见的并发症,提出一些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作者:王梅;刘凡;王秉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细胞因子参与并介导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针对细胞因子的抗免疫治疗可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途径.
作者:王江;祝善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楼剑;葛长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唐彪;刘菊芳;何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沈定树;刘运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宫崎大学北村等[1]在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人的ADM(hADM)由52个氨基酸组成,在第16和21胱氨酸之间有由二硫键形成的环状结构和C末端的酰胺结构,其主要活性片段是羧基端的(13~52)肽段,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以及胰淀粉样肽(amylin)有轻度同源性.
作者:吴娜;傅增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史桂兰;王风华;李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降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防治益处,已逐渐被公认.以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进行的里程碑性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一级预防试验[1-5],无可争辩地证明降低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以及总死亡率.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从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NO)后,其生物学作用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研究表明:β肾上腺素受体(β-AR)激活与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通路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这一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其病理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刘亚平;徐标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