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君;徐靖宏;姚航平
腋臭是发生于青春期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影响患者求学、参军、就业和交际.治疗腋臭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2005年1~2007年12月笔者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机治疗腋臭8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手术联合90Sr一90Y敷贴、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和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行手术联合90Sr一90Y敷贴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术后予90Sr一90Y敷贴治疗,每疗程剂量900.cGy,小剂量分次,100~200cGy/次,隔日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共2-3个疗程.B组行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术中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术后每两周1次,连续2~4月.C组:皮损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每两周1次,连续3~6月.结果: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0%和53%.A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组分别与C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郭海霞;刘刚;帅海林;靖亚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刀头氲氦刀靶向冷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应用Cryo-Hit氩氦刀对23例乳腺纤维腺瘤经皮靶向冷冻治疗.结果:23例冷冻治疗后无感染、休克、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月,彩超检查19例病灶消失,4例病灶缩小约60%,再次治疗后病灶消失;23例乳腺皮肤均无瘢痕存留.结论:彩色超声引导细刀头氩氦刀经皮靶向冷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一种方法,可以避免常规手术切除遗留瘢痕的缺点.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朱世泽;李拾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学美容专业是一个存在很大潜在风险的学科,医学的发展水平、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就诊者的预期值等诸多因素均影响美容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平南;罗明灿;刘东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2年2月~2007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18例瘢痕疙瘩患者行瘢痕内切除术,术后24h内辅以6MeV高能电子束(β射线)放射治疗,连续照射每天一次连续照射4-6次,照射总剂量15-20Gy.术后平均随访36月.结果:优良10例(55.6%),显效5例(27.8%),无效3例(16.7%),总有效率83.3%.3例伤口延迟愈合(16.7%),术后出现色素沉着3例(16.7%),毛细血管轻度扩张2例(11.1%),随访期内未发生如皮肤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结论: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射治疗,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瘢痕疙瘩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沈华;沈尊理;王永春;黄一雄;张兆峰;贾万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面部凹陷多表现在颊部、眶区和鼻唇沟等部位,我科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和真皮脂肪条矫治这些部位的凹陷2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崔子伟;肖志波;杨颖;董海英;孟庆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外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而缺损可导致患者严重的面部畸形和语言、咀嚼、吞咽功能障碍,同时残缺的面容也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必须通过颜面赝复体进行修复.
作者:赵雯;舒秋菊;叶晓兰;吴国锋;冯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瘢痕内松解治疗颈部瘢痕挛缩的可行性.方法:从2005 4-3月到2008 4-11月,应用自制的推刀对收治的6例Ⅱ度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行瘢痕内切开,松解挛缩,术后应用颈部弹力套压迫防止瘢痕增生、继发挛缩.结果:头颈部活动度6例中4例明显改善,2例好转.平均随诊8个月(3~20个月)未见挛缩复发.颌颈部曲线自然,颏颈角清晰.结论:瘢痕内松解可增加瘢痕挛缩畸形颈部的活动度.对于轻度颈部瘢痕挛缩可改善外观和功能,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陈斌;李强;李森恺;段晨旺;黄循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对美的大肆宣传,人们变得越来越在意外貌.有报道74.396的学生关心自己的外貌[1];普通人群众中1096的男性和15.6%的女性对外表非常不满意[2].在美国从1997年到2004年美容手术增长了119%[3].
作者:焦虎;范金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采用乳晕切开式小切口微小硅凝胶假体组合隆乳30例,回顾分析临床手术体会.方法:乳晕下缘弧形切口,2.0~2.5cm,切至乳腺被膜并于其浅面向下潜行分离至乳腺下缘,沿乳腺下缘横行切开并分离乳腺后假体腔隙,严密止血,植入微小硅凝胶假体.结果:术后均无感染和血肿发生,乳房外形满意,无两侧不对称现象发生,切口瘢痕隐蔽不显见,无包膜挛缩复发,手感良好.结论:乳晕切开式微小凝胶假体组合隆乳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隆乳方法.
作者:刘乃军;严紫碧;王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定位头影测量方法足评价颅颌面骨骼结构特征的重要手段,广泛运用于颅面乍长发育预测及颅颌面骨骼特征等研究[1].
作者:Samia Ghouse;李静;宋锦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头皮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将缺损修剪成梯形或等腰锐角三角形创面.沿底边向两侧做切口线,长度分别为底边边长的1-2倍;切口线末端各做一个顶与创面方向相反,边长为1~1.5 cm的等腰三角形,以利于皮瓣向创面移动.在帽状腱膜层与颅骨骨膜之间形成皮瓣,向受区推进修复创面. 结果:14例头皮缺损中,面积小为3cm×3cm,大为6cm×4cm,全部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得以I期修复.结论:A-T形皮瓣制作简单,因该皮瓣的剥离范围广泛,对于皮肤缺乏弹性和活动性的头部来讲,是修复该部位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刘大海;张蕊;汪涛;骆艳杰;周云霞;严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次复合除皱法使面部年轻化手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松弛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额部、颧弓部位的骨膜下分离,眼轮匝肌紧缩,额肌部分切除、SMAS-颈阔肌瓣的悬吊提紧等.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皮肤松垂得以复位,面部轮廓清晰,形态完美,效果满意.结论:多层次复合除皱技术,效果确切、可靠、安全、持久,是面部皮肤老化松弛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盛华;曹东升;汪春兰;丁浩;李小静;宁金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三维头颅模型在陈旧性颧骨颧弓骨折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2例颧一眶一上颌骨骨折患者,将CT扫描信息,输入三维图像重建工作站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激光快速自动成形机进行模型成型,然后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及模型进行复位,根据复位的结果指引手术.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精确反映相应颧骨骨标志点的移位情况,根据模型设计进行手术,可准确地达到预定的复位效果. 结论:针对颧一眶一上颌骨骨折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三维头颅模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可前瞻性了解手术效果,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作者:李伟忠;张美超;齐向东;李少萍;张磊涛;黄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黑素皮质激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超家族中的A类,现共发现有五种黑素皮质激素受体(MC1R~MCSR).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在人类正常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存肤色和发色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袁磊;张余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寻同期矫正内眦赘皮与上睑皮肤松弛的适宜方法,并观察效果.方法:在内眦部设计不对称z成形术的同时设计切开重睑成形线,使部分内眦赘皮切口设计线与切开重睑线相延续,同时切开皮肤形成皮瓣并去除松弛的皮肤,达到内眦赘皮与上睑皮肤松弛同期矫正.结果:应用此法同期矫正内眦赘皮与上睑皮肤松弛62例,随访6个月~1年,均获满意的美学效果.结论:这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简便有效、有良好美学效果的手术方式.
作者:曹彦;陈辉;李小莉;陈红艳;炊亚娟;王颖娟;薛秋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Cx43及其构成的缝隙连接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2例、正常修复组织2例、增生性瘢痕5例、瘢痕疙瘩5例,用特异性抗体(Cx43)作为标记物,用胶体金标记的IgG作示踪物进行免疫电镜观察Cx43的分布与表达,并对其进行定位,同时观察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x43在正常修复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近胞膜上表达,且明显集中于粗面内质网;Cx43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明显减少,粗面内质网中见到少许Cx43金颗粒的聚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仅在胞浆中见到少许Cx43散在金颗粒.结论:成纤维细胞Cx4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造成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间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异常,从而导致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娟娟;吕世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是由间质细胞分泌的,通过旁分泌途径刺激土皮增殖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KGF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辛要是KGF通过加强上皮屏障功能完成,包括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存活等.
作者:郝晓艳;郭树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瘢痕疙瘩(Keloid,K)与增生性瘢痕(Hyperpladtic Scar,HS)是病理性瘢痕(AbnormaI Scar,AS)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产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K和HS所涉及的基因出发,探讨其基因表达的异同.
作者:高正君;徐靖宏;姚航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下颌角肥大比较常见,以下颌角骨性增生肥大、外翻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咬肌肥大.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颜面美丽的追求日渐增多,下颌角整形术就成为流行美容手术之一[1].
作者:王淑凤;王福茹;孙国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