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峰;谭军;钟茜;邹勃生;吴东辉;李渡;朱轶;罗滔;丁卫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治疗前后和保持后的口周力分布特征和变化.方法:选择上颌牙弓狭窄患者18例,男女各9例,年龄11.3~15.8岁,应用计算机辅助口周力测量系统在RME治疗前后及保持后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舌侧进行口周力测量及分析.结果:RME治疗前,同一牙弓内左右两侧的颊舌侧压力无显著性差异.RME治疗后,上颌各测量区域颊舌侧压力大于治疗前;下颌各测量区域颊舌侧压力小于治疗前.RME保持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与正常后牙覆盖时上下颌牙齿颊侧压力分布特征相似;上下颌各测量区域舌侧压力与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ME治疗后,牙弓形态的改变能引起口周力发生显著性变化,经过保持,口周软组织对于变化了的牙弓形态能够发生适应性改变.RME治疗后必须采取良好的保持措施,使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口周软组织对于扩大的牙弓发生适应性改变,这样RME治疗结果才能稳定.
作者:钱红;段银钟;金作林;田美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
作者:吴景东;张惠淑;李东子;顾炜;张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一种有效的处女膜修补术.方法:修剪处女膜裂隙两侧粘膜,形成前后交错,宽约4mm的两个瓦合粘膜瓣,拉拢后间断缝合,后于处女膜中段行荷包减张缝合,然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173例,其中143例术后3个月至半年获得随访,伤口一期愈合者115例,占80.42%;伤口80%以上愈合者14例,占9.79%;切口愈合低于80%者14例,占9.79%.结论:瓦合粘膜瓣及荷包减张缝合的处女膜修补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勾庆芬;姚翠英;付冰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测量哈尔滨地区安氏各类错(牙合)唇形态指标,探讨错(牙合)畸形患者唇部线距与区域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47例18~25岁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唇部软组织线距11项,区域面积5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唇部软组织线距与区域面积测量结果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与上唇面积关系大的线距为上唇基底厚度(P<0.01),其次是上唇红缘厚度(P<0.01),再次是上唇长;与下唇面积关系大的线距为:下唇基底厚度(P<0.01)和下唇长(P<0.01).结论:唇部软组织头影线距测量与区域面积测量有相关性,唇部软组织分布可对颌骨发育异常有一定的代偿作用,临床上可以尝试用面积测量法分析唇部形态.
作者:邵玶;赵媛;闫伟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窄谱红蓝光与克痤隐酮凝胶联合治疗炎症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中重度(Pillsbury分级为Ⅱ或Ⅲ度)寻常型痤疮患者214例,分为试验组(98例)和对照组(116例).试验组采用窄谱红蓝光与克痤隐酮凝胶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痊愈率为28.57%,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0.34%,有效率为50.86%,两组在痊愈率及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窄谱红蓝光联合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克痤隐酮凝胶治疗.
作者:于智明;蔡丽敏;刘静;王燕华;郑淑云;张秀英;田静;盛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睑袋整复术虽为美容医学中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但由于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所限,以及部分求治者的个体差异,可能造成眶下区术后凹陷、下睑外翻、下睑区内中外三部分凹凸不平或外观协调不足等缺陷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洪伟;谢常礼;陈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前牙瓷贴面修复效果的临床观察,评价该项技术对前牙美容修复的效果.方法:门诊选择69例患者共计376颗患牙用IPS-empress铸瓷贴面修复,用美国加州牙科协会的评价标准和改良Ryge贴面复查标准评价方法,于修复后1周、6个月、1年、2年复诊,观察修复体保存完整度、颜色的匹配、边缘适合性、术后过敏、牙龈反应5项指标.结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98%左右的瓷贴面完整度保存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崩瓷、折裂率及脱落率均低于1%;术后敏感和牙龈反应较轻;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满意程度较高.结论:IPS-empress铸瓷贴面修复系统是一种可靠的美容修复方式.
作者:韩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治疗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技术治疗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重度牙列拥挤的患者21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改良矫治器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A点的前移,SNA增加3.68°.上磨牙远中移动,U6-PTV减少2.96mm.结论: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矫治重度牙列拥挤,远移磨牙、促进上颌前部发育、改善患者侧貌外形.
作者:牟明奎;周海燕;陆晓丽;刘洋;展望;侯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Ⅰ,Ⅱa类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颅面结构的影像变化,为临床治疗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8月~2008年12月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组16例与正常面型组26例的头颅正侧位片的骨性结构6个指标进行测量,比较各测量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组中前颅底平面与上齿槽座点交角(SNA)、前颅底平面与下齿槽座点交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交角(ANB)、两侧眶间距(L0-L0)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侧颧突间距(Zp-Zp),颏下点距面中线的距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Ⅰ,Ⅱa类半侧颜面短小患者中上下颌骨前后方向无明显畸形,眶部无受累,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骨垂直及水平方向、颧骨的发育不良及咬合平面的偏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谭骛远;牛峰;俞冰;归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复发率较高.它不仅影响面部美观,严重者对视力亦有明显影响.我科自2003年1月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海鸥;陈菁华;安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应用计算机及WINCEPH软件测量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效果的稳定性.方法:62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6例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26例接受下颌升支垂直骨切开术(intraoraI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IVRO),分别在手术前(T0)、手术后1个月(T1)、手术后6个月(T2)、手术后18个月以上(T3)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计算机测量其各个阶段12个测量点矢状向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S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反方向的复发;IV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同方向的移位,无明显差异.结论:SSRO和IVRO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术后移位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选择哪一种术式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作者:苗朝旭;李锦峰;张智勇;任战平;周洪;文抑西;司新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的逐层研究,确定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操作的安全层次和范围,为该术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头颅标本11具(男8,女3)22侧.大体进行肉眼解剖,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解剖,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2mm)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耳后入路历经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和咬肌及胸锁乳突肌、下颌骨骨膜、下颌骨.绝大多数标本在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未见重要血管神经走行.在颈阔肌深层,面神经颈支平下颌角处与下颌角顶点距离短,为(0.993±0.179)cm;颈外静脉平下颌角处、腮腺下缘、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角顶点距离较近,分别为(1.223±0.298)cm,(1.211±0.735)cm、(1.354±0.338)cm;耳大神经平下颌角处、面动/静脉跨下颌骨下缘处至下颌角顶点的距离较远,分别为(2.047±0.339)cm、(2.612±0.511)cm.结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有其安全操作层次和范围可循,下颌角区域的逐层应用解剖及数据测量对该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
作者:程巍;宋建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直肌肌皮瓣在乳癌放射性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以来应用健侧单蒂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16例.9例采用纵行腹直肌肌皮瓣,其中3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为其行臂丛神经松解术并局部注射间充质干细胞;7例采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其中4例同时行乳房再造术.结果: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术后采用局部皮瓣修复;2例术后出现皮瓣下渗出积液,手术予以再次清创.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结论:腹直肌肌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一种较为有效、简单和安全的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变程度、范围设计适宜的肌皮瓣转移方式.
作者:马骁;金增强;杨文峰;石卫青;杨志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隆鼻术是当下整形美容外科比较普遍的手术之一.在整形美容外科中它的手术量仅次于重睑术、睑袋整复术,按手术量排列第三位.但虽然它在临床已是一项很普通的手术了,且需要作隆鼻整形手术的人较多,众多的整形医生都能实施这项手术,但是隆鼻术后并发症还是比较多见的.
作者:兰振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快速扩张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实验分为3组:①高压氧治疗快速扩张组(A组);②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③仅埋置扩张器不扩张的对照组(C组).测量各组术前、术后、注射盐水前后及高压氧治疗结束后即刻血流量及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组扩张区域皮肤血流量为93.32±11.93pu,B组为96.35±14.31pu,扩张前两天,两组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扩张第四天至扩张结束A组扩张皮肤血流量较B组多(P<0.01),扩张后一天,注水前A组扩张皮肤血流量为130.63±16.68pu,B组为35.05±4.89pu;在扩张前7天,A组与B组注水前后皮肤温度均下降约0.6℃,从第8天开始至扩张期结束,A组注水前后皮温仅轻微下降,而B组下降约0.6℃.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将高压氧疗法应用于快速扩张术中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流灌注量,对扩大组织扩张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居兆钰;封兴华;官浩;张浚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在裸鼠体内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从SD大鼠中分别分离出BMSC和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收集软骨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BMSCs诱导液从第2代开始进行诱导分化,7天后取出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mRNA表达.SD大鼠BMSCs与软骨细胞按一定比例(7:3)混匀,取5.0×107个混合细胞/ml的各组细胞悬液接种至壳聚糖生物材料,体外培养一周后植入裸鼠皮下,相同数量的单纯软骨细胞或BMSCs同样方法植入,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1.5×107个软骨细胞同样植入作为低浓度软骨细胞对照.各组均8周后取材检测.结果:经诱导后的大鼠BMSCs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 mRNA呈阳性表达;混合细胞组及阳性对照组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学可见成熟软骨陷窝、异染基质及Ⅱ型胶原表达;BMSCs组仅形成了纤维性组织;低浓度软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软骨.结论:软骨细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软骨形成的微环境,诱导BMSCs在裸鼠体内向软骨组织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
作者:苗春雷;牟少春;梁晓琴;周广东;唐胜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1]>,能增加微静脉、小静脉的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与增殖,使细胞质钙聚集,诱导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VEGF的血管化作用是机体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
作者:孙天骏;韩焱福;柴家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成本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已经频繁地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作者:田志强;杨大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的唇珠重建方法.方法:在上唇口内近边缘处作倒V形切开,应用V-Y改形原理,将皮瓣往唇缘处推进,加上唇系带二侧旋转瓣相嵌缝合,重建唇珠.结果:皮瓣血运、存活良好,重建唇珠外形满意,表面看不到瘢痕,是一种简单、方便、理想的唇珠重建方法.随访3~15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瘢痕不明显,无挛缩,唇形生动自然,立体感强.远期效果满意.结论:运用V-Y改形术加上唇系带二侧旋转瓣相嵌缝合术是进行唇珠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可靠,能理想地重建缺损的唇珠,术后不挛缩,瘢痕不明显,远期效果可靠.
作者:王勇丁;邵文辉;蒲兴旺;陈远琨;王莹莹;萧庆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残根、残冠在口腔临床中非常常见,随着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完善,使更多的残根、残冠得以保存,[1].在根管内植入预成金属螺纹桩,然后以树脂堆塑成树脂核,再进行全冠修复是保留残根残冠并恢复其功能的重要手段.预成金属桩具有节省时间,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的优势,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2].
作者:张春利;赵雯;舒秋菊;车蕾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