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军
亚硝基脲作为一种重要的双官能团抗癌烷化剂,目前广泛的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表明,亚硝基脲分解生成活泼素电子中间体而与DNA形成加合物,诱导互补碱基对横向交联、链的断裂等损伤,终导致癌细胞凋亡.由于亚硝基脲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均可能产生二次肿瘤,有关亚硝基脲抗癌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癌症防治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近几年有关亚硝基脲抗癌机理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凡;马雪梅;钟儒刚 刊期: 2011年第z3期
观察中医中药结合自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通过临床观察与比较,中医治疗银屑病具有治疗彻底、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特点,从而体现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可行性、高效性.
作者:郁书亮;郑俊平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报道以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创面的效果.方法: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创面9例,皮瓣面积4cm×5cm~7cm×9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基本正常,耐磨,弹性好,未出现皮瓣坏死及皮瓣摩擦破损,供皮区游离植皮完全成活.结论: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切取方便、手术简捷、创伤小,皮瓣血供可靠、不影响足部血运等优点,可满足前足中小面积创面修复需要.
作者:莫雄革;彭维波;罗群强;周传晓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与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2003年月3月到2006年12月应用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33例,B组为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应用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23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随访检查包括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结果:A组:X线检查腕舟状骨均愈合,骨折线消失;桡骨远端截骨处完全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变平,近乎平面.腕疼痛值静息时为1.1,用力后为2.3;屈伸活动度为122度(健侧126度),尺桡偏为49度(健侧57度);平均握力为38kg(健侧40Kg).B组,X线片检查23例中有3例仍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87%,骨折愈合者腕疼痛值静息时为1.2,用力后为2.4;屈伸活动度为120度(健侧126度),尺桡偏为50度(健侧57度);平均握力为36Kg(健侧40Kg).结论: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比较,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较植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愈合率高,使腕关节的绝大部分功能得到保存,是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骨折愈合后对腕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握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陈庆胜;孙继飞;刘振利 刊期: 2011年第z3期
地中海贫血(thalasimia,地贫)是一组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功能障碍导致α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减少或不合成,造成α链和非α链合成不均衡,引起溶血性贫血[1],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全球约有18亿人携带地贫基因,每年出生的各类重症地贫患儿数至少有20万.产前筛查及超声诊断可以有效减低该病患儿的出生率.
作者:毛锦江;黄伟媚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观察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间擦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对照组用氧化锌软膏治疗.结果:第3、7、10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的疗效显著.
作者:王榕 刊期: 2011年第z3期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TPN),是从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供给患者所需全部营养要素,使患者在不进食的情况下机体仍有足够的营养成分促使疾病康复[1].TPN是由水、糖类、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组成.根据病情需要可酌加胰岛素、抗生素等药物.胃肠肿瘤术后病人病程长,能量消耗大,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快,多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患者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因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因此TPN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的一些病人中到了抢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波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精尿病的发病率以显著增高,年龄在40以上的发病率已高达30%~40%,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其发病率与年龄、家族史、超体重相关.其死亡率在欧美以列入第3位,做0GTT检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本科自2008年3月以来,开展静脉留置针术进行OGTT试验和胰岛水平测定患者81例减轻了病人3h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受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先报道如下:
作者:冯艳敏;王海芹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sinage,VSD)治疗下肢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下肢皮肤撕脱伤患者,创面平均面积为10cm×15cm,均采用皮瓣转移术+VSD负压吸引术修复创面,术后给予负压吸引、观察皮瓣血运、体位护理、营养支持等护理.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荻随访,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破渍,质地.结论:皮瓣转移术结合VSD封闭创面是修复下肢皮肤撕脱伤患者创面较理想的方法,术后合理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捷;陈玉荣;詹美芳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好转39例(81.25%),自动出院4例(8.33%),死亡5例(10.42%),其中转外科手术治疗10例(20.83%).结论:SAH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的SAH患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避免再出血,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莫英绪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药物在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2例,运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经严密监测及抢救治疗,成功38例,死亡4例,成功率90.45%.结论:严密监测和及时、正确的药物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关键.
作者:莫丕立 刊期: 2011年第z3期
1 病例摘要女性患者,32岁,已婚.体检超声发现盆腔一11 ×14×7.6cm囊实性占位,内有分隔,偏低回声.查体:子宫左前方扪及一12×15×10cm肿物,表面张力大,光滑,活动好,无压痛.与子宫分界清晰.术前各项肿瘤标记物回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诊断为左侧卵巢畸胎瘤.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血性腹水120ml.子宫正常大小.
作者:石瑜;谷青 刊期: 2011年第z3期
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妊娠妇女附件肿物的检出率逐渐增加.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术中发现附件肿物的几率也逐渐增加.多数孕期附件肿物是与妊娠相关的,对于孕期持续存在的无症状附件肿物的处理还存在争议.孕期手术对孕妇及胎儿都有风险,而保守治疗又可能使恶性肿瘤进展及发生囊肿扭转、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分析剖宫产术中同时行附件肿物手术病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更越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由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特点.结果54例中单骨型33例,多骨型19例,Albright综合症2例.X线表现比较复杂,常见有囊状改变、毛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及虫蚀样改变4种骨改变.CT表现有囊状低密度影、毛玻璃样改变、斑块样硬化.结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以X线平片为首选,头颅等较复杂部位的影像诊断以CT为佳.
作者:韦林森;韦东风;张克池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地:探讨导管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组建三级导管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建立导管标识、制定有效的导管滑脱管理流程及导管滑脱报告制度.结果:提高护理人员对导管护理安全的认识,快速识别各种管道,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护理措施.结论:实施导管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有效地方法,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李云霞;詹嘉莹;全金梅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方法:对39例艾滋病病毒(HⅣ)感染的产妇通过提供孕期保健、抗病毒治疗、产妇护理及新生儿相关处理和人工喂养等护理措施,以阻止和降低艾滋病病毒(HIV)传播路径和机会.结果:39例产妇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有效,新生儿HIV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3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产妇通过产后保健、新生儿人工喂养、药物阻断、定期HIV检测检测等产后延伸服务,有效降低和阻断了HⅣ的母婴垂直传播,达到对HIV感染孕产妇的佳管理和预防HIV母婴传播的佳效果.
作者:陈莉艳;赖静;李瑛 刊期: 2011年第z3期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泡以及大片表皮松解、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偶见于成人.儿童病死率3%-4%,新生儿的病死率更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上精心护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该类新生儿患儿13例,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慧萍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交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患一对一的分时段,分年龄段的护理干预,分别统计两组入院及出院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出院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干预组出院后1、3个月评分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观察放松疗法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辅以放松疗法,4周后比较,进行疼痛强度评分和焦虑状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VAS和S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疗法有助于减轻晚期乳腺癌患者对疼痛的感觉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贾会珍;刘威;单敬;赵云;于颖慧 刊期: 2011年第z3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回顾性地分析了我科34例机械通气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呼吸机的使用时间长短、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措施、抗生素是否规范使用等等密切相关.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消毒、隔离、呼吸道的管理,规范使用抗菌素可有效防范机械通气患者MRSA感杂.
作者:黄燕;鲁巧梅 刊期: 2011年第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