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0例腹腔镜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分析

姚春和;陈晨;王林;耿智敏

关键词:意外胆囊癌, 腹腔镜手术, 预后, 二次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UGC)的TNM分期和治疗时机对其预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肝胆外科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0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70例UGC患者的术前诊断包括胆囊结石68例(97.2%),胆囊息肉1例(1.4%),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1.4%);TNM分期:0期2例(2.9%),Ⅰ期9例(12.9%),Ⅱ期50例(71.4%),Ⅲa期6例(8.6%),Ⅲb期1例(1.4%),Ⅳa期1例(1.4%),Ⅳb期1例(1.4%);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发现UGC 55例(78.6%),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UGC、行二次手术15例(11.4%).术后66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2 ~ 79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患者的总体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70.7%及53.7%.不同分期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期和Ⅰ期患者的生存情况好,Ⅲ+Ⅳ期患者差.术中发现UGC并行同期手术患者与术后发现UGC、行二次手术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 UGC以Ⅱ期为主,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分期,手术流程并不影响UGC患者的预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70例腹腔镜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UGC)的TNM分期和治疗时机对其预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肝胆外科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0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70例UGC患者的术前诊断包括胆囊结石68例(97.2%),胆囊息肉1例(1.4%),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1.4%);TNM分期:0期2例(2.9%),Ⅰ期9例(12.9%),Ⅱ期50例(71.4%),Ⅲa期6例(8.6%),Ⅲb期1例(1.4%),Ⅳa期1例(1.4%),Ⅳb期1例(1.4%);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发现UGC 55例(78.6%),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UGC、行二次手术15例(11.4%).术后66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2 ~ 79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患者的总体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70.7%及53.7%.不同分期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期和Ⅰ期患者的生存情况好,Ⅲ+Ⅳ期患者差.术中发现UGC并行同期手术患者与术后发现UGC、行二次手术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 UGC以Ⅱ期为主,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分期,手术流程并不影响UGC患者的预后.

    作者:姚春和;陈晨;王林;耿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的疼痛及其治疗策略

    慢性胰腺炎是以慢性进行性炎症、纤维化为特征并伴有胰腺腺泡细胞及胰岛细胞损害的一类疾病[1].其形态学变化主要包括胰腺实质的萎缩及钙化、胰管结石等.慢性胰腺炎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代偿期,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食欲差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该疾病发展,慢性胰腺炎患者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包括脂肪泻等外分泌功能不足,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内分泌不足的失代偿期临床表现[2],此时疼痛可能并不明显,但是可能已经错过了佳的手术治疗时机.缓解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目前仍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现就慢性胰腺炎疼痛的产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做一总结.

    作者:田伯乐;李少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甲状腺手术操作方式和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的关系

    目的 研究麻醉方式、手术范围、超声刀应用、喉上神经外支(EBSLN)显露等手术操作方式对EBSLN损伤的影响,探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后EBSLN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行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9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BSLN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985例患者术后发生EBSLN损伤26例(2.6%),未发生EBSLN损伤959例(97.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范围及显露EBSLN均与EBSLN损伤有关(P<0.050),行扩大性手术(OR=4.536,P=0.004)及未显露EBSLN者(OR=0.126,P=0.044)的EBSLN损伤率较高;而EBSLN损伤与年龄(OR=1.108,P=0.823)、性别(OR=0.604,P=0.260)、肿块性质(OR=1.871,P=0.186)、麻醉方式(OR=0.659,P=0.372)及超声刀应用(OR=0.473,P=0.248)均无关.结论 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手术范围以及EBSLN暴露均是EBSLN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显露并注意保护EBSLN,对避免EBSLN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坚;徐晓波;周致圆;何柳;刘文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乳腺癌分子病理学指标分布的异质性

    目的 总结乳腺癌分子病理学指标分布异质性的相关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有关乳腺癌分子病理学指标分布情况的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乳腺癌同其他上皮性肿瘤一样存在异质性,且决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及Ki-67这四种特征性分子病理学指标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均存在异质性.乳腺癌分子病理学指标分布的异质性会导致常规病理诊断对这四种指标检测的不准确、甚至错误,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 虽然已有不少新技术用于乳腺癌异质性的研究,但由于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且有关的报道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揭示乳腺癌异质性的原因及规律,并寻找减少其影响的可靠方法.

    作者:陈洁;吕青;王竹;杜正贵;谭秋文;王强;曾荷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近年来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新研究进展.方法 搜索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就近年来关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都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紧密相关,MRI检查能较好地评估直肠癌患者的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情况,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环周切缘及肠壁外血管侵犯评估上的应用,有利于为直肠癌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勇;郑宝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后发生SSI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收集同期102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中年龄≥60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有腹部手术史、有吸烟史、术前血糖升高、术前存在感染、手术持续时间≥180 min、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3~5分、术中留置引流管、术后48 h内未换药及新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为2~3分者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腹部手术史(OR=1.92)、术后48 h内未换药(OR=2.07)及NISS评分为2~3分(OR=2.27)患者的SSI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应对具有腹部手术史及NISS得分为2~3分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且术后48 h内予以换药,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作者:冯爱军;刘艳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对肠内营养支持的再认识

    目的 对肠内营养支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患者仍占据住院患者群体的一大部分.在其治疗过程中,肠内营养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能够改善患者不良临床结局,如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花费.肠内营养途径有口服和管饲,目前喂养管放置技术包括鼻胃置管、鼻空肠置管、术中胃或空肠造口、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等.在实施肠内营养(尤其是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需重视患者的耐受性,如腹胀腹泻、反流和误吸,以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结论 专业化和个体化应始终贯彻在临床肠内营养支持的全过程.

    作者:陈博;熊茂明;孟翔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后肛管直肠压力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与外剥内扎术(MMH)治疗Ⅲ度混合痔后的肛管直肠压力.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2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予以PPH(n=60)或MMH (n=52)治疗.术后6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和术后肛管高压带长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时,PPH组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88.3% (53/60)比61.5% (32/52)]、肛管静息压[(56.42±2.25) mm Hg比(46.31±2.58) mm Hg]及肛管高压带长度[(3.35±0.12)cm比(2.29±0.23) cm]均高于MMH组(P<0.05),但PPH组和MMH组患者的直肠静息压[(5.51±1.26) mm Hg比(5.39±1.85) mm Hg]和肛管大收缩压[(156.64±9.78) mm Hg比(155.32±8.53)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和MMH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PPH在肛门生理功能保护方面更值得肯定.

    作者:刘扬;路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TST治疗痔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对比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issue 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Ⅲ~Ⅳ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于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Ⅲ~Ⅳ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TST组(n=40)和PPH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TS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坠胀感得分、3个时点的术后疼痛得分及肛门分泌物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PPH组(P<0.05),但2组的治愈率、尿潴留发生率、肛门狭窄发生率、顽固性疼痛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门诊随访,均无直肠阴道瘘和大便失禁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痔复发.结论 TST与PPH治疗Ⅲ~Ⅳ度痔的总体临床疗效均较满意,但TST组患者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疼痛轻.

    作者:孙浩博;孟庆辉;李龙;裴铁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CR7和VEGF-D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 (CCR7)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蛋白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即正常乳腺组织、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n=20)、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n=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n=20)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73)中CCR7和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根据D2-40染色结果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同时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LMVD值间的关系及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①正常乳腺组织组[CCR7蛋白:0(0/20),VEGF-D蛋白:5.0%(1/20)])、轻中度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CCR7蛋白:5.0%(1/20),VEGF-D蛋白:20.0% (4/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CCR7蛋白:30.0% (6/20),VEGF-D蛋白:40.0%(8/20)])及乳腺癌组[CCR7蛋白:47.9% (35/73),VEGF-D蛋白:57.5% (42/73)]的CCR7蛋白(X2趋势=23.905,P<0.050)和VEGF-D蛋白(X2趋势=22.349,P<0.050)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②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的LMVD值分别为2.00±1.02、6.70±3.48、9.01±2.13及16.32±4.07,LMVD值逐渐增高,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③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达有关(P<0.050),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与Ⅰ+Ⅱ期者相比)、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及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者相比)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较高.在乳腺癌患者中,LMVD值和VEGF-D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0.623,P<0.010),而LMVD值与CCR7蛋白表达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03,P>0.050).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间呈弱正相关性(r=0.112,P<0.050).结论 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向乳腺癌的转化潜能,其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小芹;苏勤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诊治分析(附9例报道)

    目的 总结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9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结果 9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中,4例行B超联合CT血管造影(CTA),均诊断为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4例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显像(MRCP/MRA),3例考虑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3例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均诊断为胰腺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3例,胰管切开取石、远端胰管空肠吻合术1例,腹腔镜探查、活检术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1例,B级胰瘘1例.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5~36个月,中位数为1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5例生存时间超过1年,2例生存时间超过3年.结论 对于反复发作的胰管结石患者应该警惕合并胰腺癌的可能,CT和MRCP均可作为该病的进一步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肿物、无手术禁忌证时,均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推荐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

    作者:周泉波;叶良涛;李国林;叶会霖;陈汝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2014年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40例(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CEA水平、CA19-9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及合并糖尿病情况均是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5岁、肿瘤直径≥5 cm、CEA水平增高、CA19-9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性腹膜转移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A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及病理学类型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T分期越晚、低分化(相对于高分化)、黏液腺癌(相对于腺癌)及合并糖尿病者的腹膜转移率较高.结论 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低分化、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信强;管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维生素K1在脾切除联合门体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维生素K1对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门体静脉断流术前后凝血功能状态、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接受脾切除联合门体静脉断流术的病例共143例,随机分成3组:维生素K1组51例,卡络磺钠组45例,对照组47例.术前1周开始使用对应药物(维生素K1组:维生素K10.03 g静脉滴注;卡络磺钠组:卡络磺钠8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持续到术后第5天,分别于术前1周、术前3d、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5d检测3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并于术后1、3及5d检测腹腔引流管引流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在凝血酶原时间方面,术前1周和术后5d时,3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d和术前1d时,维生素K1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卡络磺钠组和对照组(P<0.05),而同时点卡络磺钠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术后3d时,维生素K1组和卡络磺钠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同时点维生素K1组和卡络磺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维生素K1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卡络磺钠组和对照组(P<0.05),但卡络磺钠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术后1d和术后3d时,维生素K1组和卡络磺钠组的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同时点维生素K1组和卡络磺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时,3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K1有助于改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术前1周至术后3d)的凝血功能状态,减少术中出血量;卡络磺钠能改善术后凝血功能状态(至术后3d)及术后出血量,但对术前凝血功能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改善.

    作者:陈启;王峰;宗光全;张宇飞;刘仁民;秦佳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术后胰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腺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的12例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治疗期间引流管若有堵塞,可拔出体外清理.所有患者均于拔管后治愈.更换双套管早期(1~3 d)患者发热等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引流10~22 d后引流量逐渐减少.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获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胰瘘部位包裹吸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腺术后胰瘘的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作者:于浩;刘武;徐书宁;许东;姜洪磊;金俊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影像医学:放射组学

    目的 总结放射组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复习放射组学相关文献,对其发展过程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 放射组学产生于大数据的背景下,已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等领域展开应用.结论 放射组学是大数据时代精准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王敏;宋彬;黄子星;陈婕;胡富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患者行Frey术后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索Frey术治疗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并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方 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于华西医院接受Frey术的8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采用Izbicki疼痛评分系统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QLQ-C30)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2±70) min(180 ~ 430 min),术中出血量为(220±142) mL(100~55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4.1±4.9) d(8 ~ 36 d).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4例,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6例,腹腔感染、腹腔积液4例,胰瘘3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4~60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11例,新发脂肪泻10例.在疼痛方面,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疼痛频率得分、疼痛VAS得分、口服止痛药得分、失去劳动能力得分及疼痛总得分均降低(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躯体功能得分、角色功能得分、情绪功能得分及社交功能得分均升高(P<0.001);症状项目中乏力、疼痛、食欲情况及体质量下降得分均降低(P<0.050);术后的总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术前(P<0.001).结论 总体来说,Frey术可以明显缓解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少军;谭春路;张肇达;田伯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外科方法治疗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9例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Beger组(n=9)和Frey组(n=10).结果 Beg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B级胰瘘发生比例、腹腔感染发生比例、胃排空障碍发生比例、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于(高于)Frey组(P<0.05).术后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C级胰瘘发生,腹痛及黄疸全部缓解.术后18例获访,随访率为94.7%.随访时间5~ 12年、(8.6±2.5)年.2组患者术后5年疼痛缓解比例均为7/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2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新发脂肪泻2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2组新发糖尿病及脂肪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胰管结石复发、癌变及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对于慢性胰头肿块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患者,采用Frey术与Beger术的效果相当,但Frey术的术后恢复优于Beger术.

    作者:张广权;李乐;陈华;白雪巍;王刚;孔瑞;谭宏涛;孙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报道

    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因“彩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上份实质低回声结节伴点状钙化、TI-RADS 4a类.2个月前患者在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右叶结节穿刺提示:乳头状癌.甲状腺功能检测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增高.诊断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cT1b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拟于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刘庆丰;龚艳萍;雷建勇;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近端胃切除术后严重反流致再手术1例报道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贲门癌术后伴反流、纳差1年余”入院.患者1年余前因贲门癌于宿迁市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术后病理学报告示:近端胃腺癌Ⅱ~Ⅲ级,ⅠA期(T1bN0M0),侵及黏膜下层,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6).术后患者出现反酸症状并逐渐加重,伴纳差,抑酸药物的效果差,术后5个月随访时体质量减轻了15kg,后反复多次住院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近来患者剧烈呕吐、严重反酸,几乎不能进食.入院查体:腹平坦,手术瘢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软,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见远端食管黏膜糜烂,提示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幽门痉挛梗阻.

    作者:马小明;吴建强;王建;黄海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小切口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小切口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MIVAT)与传统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COT)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截至2015年第3期)、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MIVAT与COT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癌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0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3个研究,共计3 0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OT组相比,MIVAT组的手术时间较长(MD=31.36,95% CI:27.68~35.03,P<0.05),住院时间(MD=-0.16,95% CI:-0.28 ~-0.04,P=0.01)和瘢痕长度(MD=-1.51,95% CI:-1.63~-1.39,P<0.05)均较短,但2组的短暂性低钙血症发生率(OR=1.29,95% CI:0.93 ~ 1.78,P=o.13)、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OR=1.42,95% CI:0.93 ~ 2.17,P=0.11)、血肿形成发生率(OR=1.21,95% CI:0.64~2.29,P=0.56)、复发率(OR=0.61,95% CI:0.28~1.33,P=0.22)、检出中央区淋巴结个数(MD=-0.10,95% CI:-0.98~0.78,P=0.82)及病检肿瘤直径(MD=-0.02,95% CI:-0.06 ~0.02,P=0.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格掌握MIVAT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癌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IVAT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江豪;张磊;李刚;张昌明;罗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