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膈疝致急性肠梗阻1例报道

段鹏羽;曲凤智;王刚;曹成亮;武林枫;孙备;李泮泉

关键词:
摘要: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腹部胀痛、恶心、呕吐”7d以“腹痛待查、急性肠梗阻”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及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无发热.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及外伤史.查体:患者急性面容,一般状态差,呼吸急促.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全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患者201例,分为腹腔镜组(102例)和开腹组(9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的腹腔感染率、腹腔引流率及30 d内再入院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阑尾穿孔及腹腔镜手术能够增加腹腔引流率[OR=2.710,95%置信区间(1.129,6.507),P=0.026].结论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都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肠道功能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尽管住院费用更高,仍可作为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此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影响腹腔引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杜亚琼;花豹;吴巨钢;倪晓春;王守练;姜波健;俞继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TNF-α介导重症急性胰腺炎肾上腺细胞的凋亡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上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AP组又再分为3、6、12及24h4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5%牛黄胆酸钠(0.1 mL/100 9)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建立SAP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观察胰腺和肾上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评分;用TUNEL法检测肾上腺细胞凋亡情况,并比较各组大鼠的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上腺组织中TNF-α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造模术后各时间点SA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以及胰腺组织和肾上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SO组显著升高(P<0.05);随病程延长,SAP组大鼠肾上腺细胞凋亡指数也进行性升高,并均高于SO组(P<0.05);SAP组大鼠肾上腺组织中TNF-α和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也逐渐增高,24 h时略有下降,但均高于SO组(P<0.05).结论 TNF-α可能参与了SAP时的肾上腺损伤,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在SAP肾上腺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晓佳;石乔;余佳;陈辰;何斌;赵亮;王鹏;胡鹏;李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IGFBP基因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基因与胰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复习近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胰腺癌的相关基因、IGFBP相关的肿瘤及IGFBP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 大多数研究提示IGFBP能通过IGF依赖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但目前对IGFBP基因缺失或突变以及调控机理尚不清楚.结论 IGFBP与肿瘤密切相关,但其对胰腺癌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尚无定论,要想通过内源性的IGFBP基因水平改变来影响细胞的分化程度、调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概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谭志辉;张先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浅谈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技巧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病灶直径小于1 cm的微小癌为主要新发病例.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中,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甲状腺微小癌病灶小,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取材难度大,如何提高FNAB诊断的效率仍是临床中的挑战.笔者单位已开展超声引导下FNAB近15 000例,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由前期的91.4%和59%上升至成熟期的96.3%及97.2%[1].现笔者就其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浅谈FNAB在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时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作者:周乐;孙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2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发现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ncer,UGC)的临床诊治流程及其疗效评价.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451医院腔镜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因胆囊良性疾病行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发现UGC 22例,评价其诊治流程及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胆汁渗漏,2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少量渗血,均经引流2~5d后好转.术中有6例行冰冻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部癌变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高分化腺癌1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其余16例为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胆囊癌,其中13例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另3例患者家属放弃二次手术治疗.22例患者中Nevin分期为Ⅰ期17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术后1年存活者分别为14/17、2/3和0/2例.结论 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术前应对存在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提高警惕,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

    作者:郭欣;吕小慧;陈芦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全甲状旁腺损伤组(n=10)和下甲状旁腺损伤组(n=10).下甲状旁腺损伤组结扎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全甲状旁腺损伤组行甲状腺全切除(含上甲状旁腺切除),然后行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记录术中甲状旁腺显露情况.测定造模术前以及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3周及4周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统计造模成功率及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兔有4枚甲状旁腺,双侧下甲状旁腺位于颈总动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包绕形成的筋膜间隙内,而上甲状旁腺并不能常规显露,病理证实位于甲状腺内.2组造模术前血钙及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3d及5d的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以造模术后1d低.2组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及3周时血PTH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4周时血PT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术后1d低.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时血PTH水平显著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造模术后5d、1周、2周、3周及4周时全甲状旁腺损伤组的血PTH水平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血钙及PTH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r=0.771,P=0.000).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3d及5d时成模率高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可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苏艳军;钱军;张建明;刁畅;杨婷婷;刘彬;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胸腔镜结扎胸导管治疗右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女,26岁,因“发现甲状腺右叶结节5+月”入院.术前行穿刺细胞学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为乳头状癌,右颈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右颈侧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顺利,术毕于右颈胸锁乳突肌深面放置1根引流管.术后第1天引流出淡黄色清亮液体450 mL,术后第2天患者进食后引流出乳白色液体1 885 mL,考虑乳糜漏.予禁食、负压引流、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引流液波动于1 000~1 900 mL/d.

    作者:姜可;雷建勇;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低前综合征评分

    目的 低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分是针对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功能的简洁、直观的评估工具.本研究拟通过与低前切除术的对比,探讨用LARS评分来评估低位直肠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后肛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对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了保肛手术,其中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3例为ISR组,行低前切除术的53例为LAR组.功能评估分别采用LARS评分、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QLQ-C30和QLQ-CR29问卷.结果 研究病例中48例(63.2%)出现重度LARS,21例(27.6%)出现轻度LARS,7例(9.2%)无LARS,其中ISR组与LAR组LARS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但单项评分中的“稀便的遗粪现象”ISR组更为严重(P=0.009).Saito功能问卷、Wexner评分和EORTC QLQ-C30评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的EORTC QLQ-CR29量表中排便失禁和皮肤灼痛2个单项得分要高于LAR组(P<0.05),其余各项评分2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虽然并不劣于低前切除术,但是都容易出现重度的低前切除综合征.

    作者:马明星;丛进春;陈春生;夏志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肿瘤大小对各T分期胃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大小对各T分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535例行根治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取截断点,根据肿瘤直径分为<4.5 cm组和≥4.5 cm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相同T分期中不同肿瘤大小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9%和2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与<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及T3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T2及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小宝;姬乐;曹波;黄江;刘勇峰;白铁成;梅乐园;车向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准医疗时代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目的 总结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organoids)研究现状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就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特征及其在促进胰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 胰腺癌患者个体化类器官模型系统作为测试肿瘤药物和个体化肿瘤疗法的新型平台,利于致癌基因建模、靶基因发现和个体化药物敏感性检测,可用于肿瘤精准治疗.结论 个体化肿瘤类器官可用于指导胰腺癌的精准治疗.

    作者:李程;陈拥华;麦刚;刘续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T在大网膜扭转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总结大网膜扭转的临床表现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以期减少大网膜扭转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8~2014年期间收治的16例大网膜扭转(继发性15例,原发性1例)及同期收治的286例急性阑尾炎(排除肝下、腹膜后等异位阑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网膜扭转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者1 1例,4例无明显转移性右下腹痛者,发病即以脐周偏右压痛、反跳痛为主,另1例表现为左侧腹股沟区包块伴疼痛,脐周持续性疼痛.16例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螺旋CT检查,13例发现脐周及以下平面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偏离麦氏点位置.1例腹股沟嵌顿疝合并大网膜扭转漏诊.结论 大网膜扭转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为主,脐周偏右压痛、反跳痛,易与阑尾炎相混淆;腹部螺旋CT检查是术前诊断和鉴别大网膜扭转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德伦;王聪;王金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评估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前后对喉返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患者是否应常规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CLND的必要性及CLND过程中的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风险,分析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在CLND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①常规行CLND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降低二次手术难度以及精确分期;②CLND增加RLN损伤风险;③应用IONM可降低RLN损伤率.结论 IONM下常规行CLND既能有效降低外科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外科医生CLND中RLN损伤风险,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这种结合必将推进甲状腺癌患者常规CLND治疗手段的实施.

    作者:李长霖;刘晓莉;孙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PTEN在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基因及蛋白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分离AOSC患者(n=25)治疗前及治愈后l周时PBMC和血清,以及同期健康自愿者(正常对照组,n=15)外周血PBMC和血清,分别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BMC中PTEN、核因子κB p65 (nuclear fator 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NF-κB,IκB)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0 (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结果 AOSC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LPS、TNF-α和IL-1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上述指标则明显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AOSC组患者治疗前PBMC中PTEN和I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两者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两者治疗前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恢复正常;而NF-κB p65基因及蛋白在AOSC组患者治疗前其表达增高,治愈后1周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脓毒血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LPS的移位有关,并引起机体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PTEN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磷酸化降解IκB或直接激活NF-κB,在脓毒血症发生初期可作为治疗靶点之一.

    作者:成正军;何中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异位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为56岁中年男性,因“发现右颈包块3个月”入院.甲状腺彩超示:右叶下份见一7 mmx6 mmx6 mm大稍强回声结节;右颈见3个弱回声团,大约40 mmx40 mmx25 mm,位于右锁骨上窝.右颈包块穿刺病检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血清降钙素(hCT)>1 051 pg/mL(测量极限),癌胚抗原(CEA)326.2 ng/mL;甲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正常.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右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王彬;雷建勇;苏安平;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规范化诊疗:争议突起,结论尚早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在全部甲状腺癌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部分大医院已经占全部甲状腺癌的75%左右.这类患者的不断增多,使得社会大众和医学业界对于PTMC的诊疗高度关注,也使得原本相对已经达成共识的诊疗原则不断被质疑,围绕PTMC的诊断和治疗,近几年争议突起.现就主要的争议话题和相关临床证据进行讨论,以期将争议引入到更为客观、科学、理性的轨道上来.

    作者:黄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细针穿刺及手术时机的把握

    近年来,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及其相应的手术量在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作为肿瘤性疾病,PTMC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切合于“疾病三级预防”原则.然而,临床上也发现部分病例惰性进展,患者可长期带瘤存活甚至终身处于亚临床状态.因此,近年来学界及社会均出现新的思潮——PTMC是否存在过度诊治?如何规范化处理PTMC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实质是如何合理把握诊断及治疗时机.

    作者:孙辉;周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初步研究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胃癌实施国际标准化D2手术并进行术后跟踪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出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的数量,采用中位数法将随访病例分为增生组(n=18)及非增生组(n=43),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及5年累积总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及术后化疗方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50个月,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9个月,log-rank检验比较增生组患者的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增生组患者(66.7%比34.9%,P=0.048).增生组和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6个月和52.3个月,术后5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比60.5%,P=0.338).结论 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癌患者肿瘤免疫的程度,与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苏昭然;王贵和;束宽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否能有效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复发(淋巴结转移)再次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包括颈侧区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次手术是否行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为移植组和未移植组.统计及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首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前是否存在声带麻痹、再次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74例PTC再次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移植组35例,未移植组39例.术后ld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移植组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5);移植组2例患者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未移植组5例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7%比12.8%,P>0.05);移植组和未移植组分别有4例和12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和4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比41.0%,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1.3)枚和(1.4±0.7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有效减少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彻底性.

    作者:苏安平;朱精强;龚日祥;李志辉;魏涛;刘枫;龚艳萍;马宇;邹秀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TMC患者的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结果 110例PTMC患者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包括Ⅱ~Ⅵ区)76例(69.09%),多灶性癌34例(30.91%),肿瘤突破包膜者(cT3-4)12例(10.91%).结论 PTMC依然具备一定的侵袭性,应重视术前诊断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掌握PTMC的临床特点,及时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作者:杞灵斌;詹想想;尹哲;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及CNKI中检索与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治疗耐药的机理有关的新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研究发现,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高表达、HER2结合位点受损、HER2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交互作用、HER2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其他酪氨酸酶受体(RTKs)及膜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周期及凋亡机理的改变和乳腺癌细胞多基因突变均与曲妥珠单抗耐药相关.结论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机理较为复杂,通过对现有的可能耐药机理的综合分析发现,适当的多靶点联合治疗有望减少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发生,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

    作者:周宇婷;谭秋雯;吕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