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骆永富;曾之耀;王湘英;张兴文;卢义展

关键词:B超引导, 穿刺置管引流, 血液净化, 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24 h组和>24 h组,均予以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分别测定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和10天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和转开腹手术率.结果 2组患者入院后各时点的PAF和TG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P<0.05),且≤24 h组患者的PAF和TG下降的水平较>24 h组要低些;≤24 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24 h组(p<0.05),死亡率及转开腹手术率均低于>24h组(P<0.05).结论 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血液净化,在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Twist与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Twist和E-c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机理、相互作用以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21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Twis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6.7%(42/63),而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4.2%(3/21),前者高于后者(P<0.01);E-c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6% (13/63),而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1.0%(17/21),前者低于后者(P<0.01).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T、N和M分期均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15,P=0.039).结论 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相关,并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Twist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提示,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可能是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钱江;韩佳;陈鹏;朱春丽;杨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预后良好.2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为10% ~ 30%.由于AP病情演变复杂,患者个体差异大,为AP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单单依赖某个专科就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困难.多学科多专业的医护人员紧密合作,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下面就AP一些相关的综合治疗措施进行简述.

    作者:苗毅;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研究与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SAP各器官损伤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SAP的早期,由于胰腺腺泡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酶释放,进而导致局部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并通过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级联作用进一步导致了更大量的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论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SAP中细胞因子瀑布样级联放大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抑制该信号途径可能是控制SAP中“瀑”式炎性反应从而治疗SAP的新举措.

    作者:王国良;兑丹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长链非编码RNA-MALAT1对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对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中可能的机理.方法 在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中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MALAT1经常规培养或乏氧培养后,收集培养液上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利用此培养液上清孵育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检测其对HUVEC形成血管微管能力的影响;同时收集SW48细胞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结果 在SW48中过表达MALAT1后,常规培养条件下其培养液上清中的VEGF含量为(514±32) mg/L,较对照组的(110±14) mg/L明显增高(P<0.05),乏氧培养条件下MALAT1组VEGF含量为(928±18) mg/L,较对照组的(230±21) mg/L也有明显增高(P<0.05);利用上述培养液上清孵育HUVEC,过表达MALAT1可促进其体外的成管能力;同时Westernblot法证实过表达MALAT1可促进HIF-1α蛋白的表达.结论 过表达MALAT1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其可能作为结直肠癌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作者:朱栋良;尹小平;王芳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24 h组和>24 h组,均予以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分别测定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和10天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和转开腹手术率.结果 2组患者入院后各时点的PAF和TG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P<0.05),且≤24 h组患者的PAF和TG下降的水平较>24 h组要低些;≤24 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24 h组(p<0.05),死亡率及转开腹手术率均低于>24h组(P<0.05).结论 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血液净化,在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骆永富;曾之耀;王湘英;张兴文;卢义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73例创伤性胰腺炎的专科化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胰腺外伤后并发的创伤性胰腺炎(traumatic pancreatitis,TP)的临床特点,阐述专科化治疗体会.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诊治的73例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部位、等级以及TP的发病因素,归纳TP病程中的共性问题及规律,总结TP的治疗策略、外科干预方法以及手术要点和难点.结果 本组病例的胰腺损伤以2、3、4级为主,胰头部损伤占31.5% (23/73),胰颈体尾部损伤占68.5% (50/73);59例来自外院转诊;伤后4~7d是发生TP的高峰期,胰瘘及难以控制的腹腔感染是TP的治疗难点;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放置胰管支架和内镜下脓肿清除是TP有效的微创化治疗方法;42例TP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9例经历2次以上手术.结论 TP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棘手,早期明确诊断、制定正确的外科干预策略是治疗的关键;专业化的胰腺团队在判断病情、选择和实施外科干预时更有优势.

    作者:白雪巍;丁乙轩;陈华;刘杰;武林枫;姜洪池;孙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Fas/FasL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浸润转移关系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有浸润转移和无浸润转移肝细胞癌中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有浸润转移和40例无浸润转移肝细胞癌组织及10例肝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组织中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 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0%(42/60)和68.33% (41/60),10例肝良性肿瘤组织中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为30.00% (3/10); 20例有浸润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Fas和Fas-L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为95.00% (19/20).Fas和Fas-L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肝良性肿瘤组织,在有浸润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浸润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很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浸润转移能力的指标.

    作者:胡超华;丁佑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鼠后肢缺血肌肉及骨髓氧分压与HIF-1α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正常血供及缺血状态下小鼠后肢肌肉氧分压水平及其与HIF-1α蛋白表达的关系,为血管新生的体外低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Balb/c小鼠30只[体质量(20±2)g]制备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血24 h、1周、2周及3周组,检测各组小鼠双侧后肢腓肠肌和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并对不同缺血时间的腓肠肌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 腓肠肌及股骨骨髓正常的氧分压基线水平分别为(47.78±4.37)mmHg和(21.55±3.40) mm Hg(1 mm Hg=0.133 kPa).不同缺血时间组小鼠患肢腓肠肌组织的氧分压均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并在缺血1周时达到低,此时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也严重,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腓肠肌组织的氧分压有所回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但肌肉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与氧分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86,P>0.05).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在不同缺血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缺血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够反映肢体的缺血程度;不同组织的生理氧分压水平不同,为组织细胞的体外低氧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莹;张建;陈兵;杨盛家;燕超;李立强;闫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亚特兰大分类下不同CT评分标准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器官衰竭的价值比较

    目的 基于急性胰腺炎新亚特兰大分类,比较Balthazar CT严重指数(Balthazar 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修正CT严重指数(modified 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MCTSI)和胰腺外炎症评分(extrapancreatic inflammation on CT,EPIC)对急性胰腺炎早期发生器官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因急性胰腺炎入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其CTSI、MCTSI、EPIC、局部并发症及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side index of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和新日本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new Japanese severity score,NJSS)诊断早期器官衰竭的受试者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①54例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首次腹痛至检查间隔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SI、MCTSI、EPIC及局部并发症评价早期器官衰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评分系统BISAP和NJSS评价早期器官衰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评分系统能在早期准确预测急性胰腺炎发生器官衰竭情况.

    作者:陈晨阳;王齐艳;吴明蓬;陈婕;黄子星;宋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C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通过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PCT在SAP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因SAP合并不同程度胰腺坏死及感染行手术治疗的SAP患者93例.根据术前1d血清PCT值,将93例患者分为了低水平组(PCT<2 ng/mL)、中水平组(PCT2~ 10 ng/mL)和高水平组(PCT>10 ng/mL)3组.同时记录术后患者发生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中出现至少1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18/93);并发症包括术后腹腔出血13例,肠瘘14例,胰瘘18例,肺部感染4例,残余脓肿10例;行再次手术15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8.6%).除肺部感染、A级胰瘘及C级胰瘘外,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低水平组(P<0.05);与入院当天比较,发病1周时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出现术后肠瘘和残余脓肿患者中,血清PCT水平在术后1d较术前1d升高(P<0.05);与术后1d比较,术后1周时发生残余脓肿及死亡的患者其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死亡患者中,术后血清PCT持续处于高水平.结论 术前PCT水平越高,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风险越高.通过动态监测术前血清PCT值的变化,可用于指导SAP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肠瘘、肺部感染和死亡风险的评估,对于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懋;胡伟明;陈阳;李昂;陆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自噬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自噬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并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自噬与胃癌关系的文献并分别对自噬的特点、分子标志、调控因素及其在胃癌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综述.结果 自噬既可促进细胞的死亡,也可延长肿瘤形成中癌细胞的存活.调控自噬的药物(包括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自噬调控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仍取决于细胞内自噬的实际水平.结论 目前对胃癌自噬现象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阐明自噬现象的分子机理并通过合理调控自噬来杀伤癌细胞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余招焱;王润华;张忠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内镜在急性胰腺炎中治疗价值评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需要紧急收治入院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年发病率每10万人中13~45例[1].其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占AP年发病人数的15% ~ 50%,死亡率高达20%~35%[2].随着内镜治疗以微创技术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外科手术,其应用也逐渐介入到AP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疗法用于胆道减压、引流和去除胆石梗阻,大大降低了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率,已成为ABP的重要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HCC)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例HCC患者和23例肝FNH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对2组患者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CC组造影剂到达时间为(3.8±1.9)s,明显长于肝FNH组的(2.3±1.4)s;达峰时间为(21.8±11.9)s,显著短于肝FNH组的(35.3±14.8)s;峰值强度为(28.8±3.1) dB,显著高于肝FNH组的(22.3±7.9) dB,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1.3%(21/23)、87.0% (20/23)和95.7%(22/23),肝FHN组患者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7.0%(20/23)、91.3% (21/23)和91.3% (21/23),2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HCC和肝FNH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瀚勋;卢敏艳;舒琦;方洁莹;邱懿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胸腹双部位螺纹钢筋贯通伤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因意外从3m高处坠落,后背部着地,致胸部及腹部分别被螺纹钢筋贯穿刺人,急诊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查体:患者神清,P 82次/min,R18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SPO2为96%.见左胸背部有长约40 cm、直径约2 cm的螺纹钢筋插入,从左颈部穿出;腹部有一长约60 cm、直径约2 cm的螺纹钢筋从背部插入,腹部穿出(图1).因外露的钢筋较长,体位制动,无法行CT检查,仅行床旁X线平片(图2)及彩超检查.

    作者:乔唐;徐永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自然病程演进中的临床特征、脏器功能障碍特点以及死亡相关因素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以及入院后1、3、5、7、14及28 d共7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其APACHEⅡ评分、各脏器功能状态和死亡相关因素并予以分析.结果 SAP自然病程中APACHEⅡ评分呈双峰型分布,即在发病后3~7d左右和发病后2周左右出现评分高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腹腔室间隔综合征(ACS)是导致早期脏器衰竭的主要原因;肠麻痹持续时间大于5d的患者脏器衰竭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升高.脏器衰竭多受累的器官为呼吸、外周循环、肾和胃肠道.当患者出现持续48 h以上的脏器衰竭,其病死率明显升高.入院后24 h死亡4例(9.5%),死亡原因为严重休克和心脏骤停;24~72 h死亡6例(14.3%),为持续性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急性肾功能衰竭;3~ 10d死亡14例(33.3%),主要为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10 d以后死亡18例(42.8%),主要为腹内感染、出血、胰瘘、胆瘘等导致的MODS.结论 SAP自然病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和恢复期.肠麻痹持续时间是影响SAP自然病程的重要因素.早期脏器衰竭患者先出现的并发症为SIRS、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ACS.SIRS所致的MODS是SAP早期的死亡因素;胰腺及胰周组织感染所致的MODS、腹腔内出血和胰瘘和胆瘘是SAP后期的死亡因素.胃肠道功早期恢复能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张大鹏;崔乃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肠套叠空气灌肠禁忌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在治疗存在空气灌肠禁忌证的肠套叠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肠套叠患者的发病时间为48~72 h,其中40例行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治疗,5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56.61±13.53) min比(54.97±14.35) min]、术中出血量[(2.85± 1.47) mL比(3.03±1.51)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9.61±13.43)h比(41.67±14.05)h]、术后住院时间[(4.85±1.27)d比(4.93±1.35) d]、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0比3.6%)和肠梗阻发生率(0比1.8%)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截孔瘢痕几乎不可见,脐部外观无破坏.结论 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治疗以往发病时间在48~72 h禁忌空气灌肠的肠套叠患者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临床效果类似,美容效果佳.

    作者:张冬;黄永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渗HEPES缓冲溶液对腹腔内游离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的存活状态,为临床应用温热蒸馏水杀灭腹腔游离肝癌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3B分别应用渗透压为148 mOsmol/kg和90 mOsmol/kg的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缓冲溶液及0 mOsmol/kg的蒸馏水作用后,运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活性及状态.结果 148 mOsmol/kg及90 mOsmol/kg渗透压的HEPES缓冲溶液对肝癌细胞株Hep3B的杀伤作用不明显,作用30 min后仍有较强的活性;0 mOsmol/kg渗透压的蒸馏水对肝癌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杀伤效果增强,作用10 min后才可杀灭肿瘤细胞.结论 在肝癌手术中应用温热蒸馏水灌洗需要持续作用10 min以上方可起到杀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作用,进而预防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的发生.

    作者:缪骥;马锋;刘学民;向俊西;董鼎辉;吕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1例诊治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道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1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从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者,77.8% (14/18)发生于妊娠晚期,72.2% (13/18)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61.1% (11/18)的患者血或尿淀粉酶升高,66.7% (12/18)的患者存在高钙血症.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病例临床罕见,早期误诊率高,妊娠期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推荐的,但需个体化并结合家属意愿.

    作者:胥平湘;杨光华;郑阳;张国志;王长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脾脏巨大假性囊肿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6年前出现左上腹胀痛不适,偶尔发作,未予重视.近2个月胀痛不适渐加重,进食后明显,伴食后呃逆,并于晨起时扪到左腹部包块,遂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马国荣;杜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及规范化诊治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鉴别诊断及规范化诊治.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胆系疾病、高脂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对胰腺的直接作用等.根据其致病因素的不同可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低脂饮食联合ω-3脂肪酸、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终止妊娠等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应充分考虑病因、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胎儿的生长状况进行规范化诊治.

    作者:权胜伟;庞新亚;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