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的临床研究

张大鹏;崔乃强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自然病程, 肠麻痹, 器官衰竭, 病死率
摘要: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自然病程演进中的临床特征、脏器功能障碍特点以及死亡相关因素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以及入院后1、3、5、7、14及28 d共7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其APACHEⅡ评分、各脏器功能状态和死亡相关因素并予以分析.结果 SAP自然病程中APACHEⅡ评分呈双峰型分布,即在发病后3~7d左右和发病后2周左右出现评分高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腹腔室间隔综合征(ACS)是导致早期脏器衰竭的主要原因;肠麻痹持续时间大于5d的患者脏器衰竭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升高.脏器衰竭多受累的器官为呼吸、外周循环、肾和胃肠道.当患者出现持续48 h以上的脏器衰竭,其病死率明显升高.入院后24 h死亡4例(9.5%),死亡原因为严重休克和心脏骤停;24~72 h死亡6例(14.3%),为持续性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急性肾功能衰竭;3~ 10d死亡14例(33.3%),主要为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10 d以后死亡18例(42.8%),主要为腹内感染、出血、胰瘘、胆瘘等导致的MODS.结论 SAP自然病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和恢复期.肠麻痹持续时间是影响SAP自然病程的重要因素.早期脏器衰竭患者先出现的并发症为SIRS、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ACS.SIRS所致的MODS是SAP早期的死亡因素;胰腺及胰周组织感染所致的MODS、腹腔内出血和胰瘘和胆瘘是SAP后期的死亡因素.胃肠道功早期恢复能减少MODS的发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自噬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自噬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并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自噬与胃癌关系的文献并分别对自噬的特点、分子标志、调控因素及其在胃癌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综述.结果 自噬既可促进细胞的死亡,也可延长肿瘤形成中癌细胞的存活.调控自噬的药物(包括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自噬调控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仍取决于细胞内自噬的实际水平.结论 目前对胃癌自噬现象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阐明自噬现象的分子机理并通过合理调控自噬来杀伤癌细胞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余招焱;王润华;张忠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道)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7例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均表现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4例可触及颈部肿块.术前血钙水平2.35~4.98 mmol/L,平均值为3.07 mmol/L;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78.4~2 061.7 pg/mL,平均值为1 181.5 pg/mL,较正常高值高17倍.1例首次手术在外院施行.6例首次手术在笔者所在医院施行,其中肿瘤位于左下甲状旁腺3例,右下甲状旁腺2例,右上甲状旁腺1例;1例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5例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同侧腺叶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3例术后肿瘤复发均行再手术,其中1例复发3次;2例死亡;其余5例生存至今,其中已生存5年者3例.结论 综合临床表现、血钙和PTH水平、B超、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甲状旁腺双时像扫描、术中异常发现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正确诊断甲状旁腺癌.手术必须完整(en bloc)切除肿瘤,复发者可再手术治疗,需行长期随访.

    作者:胡琳;崔爱民;柏楠;赵景明;张自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长链非编码RNA-MALAT1对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对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中可能的机理.方法 在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中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MALAT1经常规培养或乏氧培养后,收集培养液上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利用此培养液上清孵育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检测其对HUVEC形成血管微管能力的影响;同时收集SW48细胞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结果 在SW48中过表达MALAT1后,常规培养条件下其培养液上清中的VEGF含量为(514±32) mg/L,较对照组的(110±14) mg/L明显增高(P<0.05),乏氧培养条件下MALAT1组VEGF含量为(928±18) mg/L,较对照组的(230±21) mg/L也有明显增高(P<0.05);利用上述培养液上清孵育HUVEC,过表达MALAT1可促进其体外的成管能力;同时Westernblot法证实过表达MALAT1可促进HIF-1α蛋白的表达.结论 过表达MALAT1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介导的血管形成,其可能作为结直肠癌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作者:朱栋良;尹小平;王芳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内镜在急性胰腺炎中治疗价值评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需要紧急收治入院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年发病率每10万人中13~45例[1].其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占AP年发病人数的15% ~ 50%,死亡率高达20%~35%[2].随着内镜治疗以微创技术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外科手术,其应用也逐渐介入到AP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疗法用于胆道减压、引流和去除胆石梗阻,大大降低了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率,已成为ABP的重要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肠套叠空气灌肠禁忌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在治疗存在空气灌肠禁忌证的肠套叠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肠套叠患者的发病时间为48~72 h,其中40例行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治疗,5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56.61±13.53) min比(54.97±14.35) min]、术中出血量[(2.85± 1.47) mL比(3.03±1.51)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9.61±13.43)h比(41.67±14.05)h]、术后住院时间[(4.85±1.27)d比(4.93±1.35) d]、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0比3.6%)和肠梗阻发生率(0比1.8%)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截孔瘢痕几乎不可见,脐部外观无破坏.结论 腹腔镜下手法空气灌肠治疗以往发病时间在48~72 h禁忌空气灌肠的肠套叠患者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临床效果类似,美容效果佳.

    作者:张冬;黄永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外伤性胰腺炎:经皮肾镜腹膜后入路的治疗单中心6例报道

    目的 评价腹膜后入路肾镜微创治疗外伤性胰腺炎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6例外伤性胰腺炎行经皮肾镜腹膜后入路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除1例患者术后11d出现腹腔出血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肾镜治疗手术创伤小,疗效好,避免再次开腹手术,是外伤性胰腺炎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健;蔡守旺;刘志伟;何蕾;陈继业;辛宪磊;王鹏飞;肖越勇;周飞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自然病程演进中的临床特征、脏器功能障碍特点以及死亡相关因素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以及入院后1、3、5、7、14及28 d共7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其APACHEⅡ评分、各脏器功能状态和死亡相关因素并予以分析.结果 SAP自然病程中APACHEⅡ评分呈双峰型分布,即在发病后3~7d左右和发病后2周左右出现评分高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腹腔室间隔综合征(ACS)是导致早期脏器衰竭的主要原因;肠麻痹持续时间大于5d的患者脏器衰竭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升高.脏器衰竭多受累的器官为呼吸、外周循环、肾和胃肠道.当患者出现持续48 h以上的脏器衰竭,其病死率明显升高.入院后24 h死亡4例(9.5%),死亡原因为严重休克和心脏骤停;24~72 h死亡6例(14.3%),为持续性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急性肾功能衰竭;3~ 10d死亡14例(33.3%),主要为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10 d以后死亡18例(42.8%),主要为腹内感染、出血、胰瘘、胆瘘等导致的MODS.结论 SAP自然病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和恢复期.肠麻痹持续时间是影响SAP自然病程的重要因素.早期脏器衰竭患者先出现的并发症为SIRS、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和ACS.SIRS所致的MODS是SAP早期的死亡因素;胰腺及胰周组织感染所致的MODS、腹腔内出血和胰瘘和胆瘘是SAP后期的死亡因素.胃肠道功早期恢复能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张大鹏;崔乃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乳腺珠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ry gland globin,hMAM) mRNA的表达,为乳腺癌分子标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8例以及乳腺良性病变患者30例(乳腺增生症15例,乳腺纤维腺瘤1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hMAM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肿瘤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和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外周血中均未检出hMAM mRNA表达,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8.72%(38/7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57,P=0.000).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以及ER、PR和HER-2表达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Z=-2.214,P=0.027)和淋巴结转移相关(Z=-2.754,P=0.006).结论 外周血中检出的hMAM mRNA表达是诊断乳腺癌相对特异性的标志,外周血中hMAM mRNA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作者:李文仿;王明华;王耕;赵宗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及规范化诊治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鉴别诊断及规范化诊治.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胆系疾病、高脂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对胰腺的直接作用等.根据其致病因素的不同可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低脂饮食联合ω-3脂肪酸、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终止妊娠等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应充分考虑病因、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胎儿的生长状况进行规范化诊治.

    作者:权胜伟;庞新亚;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脾脏巨大假性囊肿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6年前出现左上腹胀痛不适,偶尔发作,未予重视.近2个月胀痛不适渐加重,进食后明显,伴食后呃逆,并于晨起时扪到左腹部包块,遂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马国荣;杜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静脉损伤8例教训分析

    病例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腹部手术中发生肠系膜上静脉(SMV)损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6~69岁,平均54.5岁.原发疾病:胰头导管腺癌4例,胆总管下端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例,后腹膜黄色肉芽肿1例.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后腹膜肿瘤切除术1例.SMV损伤原因: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例患者,因肿瘤或炎症的血管浸润,致术中撕裂SMV或误切部分SMV,受损范围0.5 ~5 cm;1例后腹膜巨大肿瘤,在钝性剥离肿瘤基底部切除肿瘤时撕裂PV/SMV.处理及结果:8例均瞬时大量出血,及时压迫止血,用心耳钳阻断门静脉(PV)/SMV,寻找血管破口,并应用5-0 Prolene缝线修复血管.

    作者:李留峥;俸家伟;彭联芳;向春明;徐雷升;王志萍;张洪波;于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行保脾手术治疗体会(附24例报道)

    目的 探讨脾外伤行射频消融保脾手术的适应证、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脾外伤患者24例中,行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9例,开腹对脾外伤裂口行射频消融止血或脾部分切除术15例(包括7例合并肝外伤).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21) min(68~142) min.术后无明显出血、漏胆,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时间(5±2.1)d(4~16)d.结论 射频消融下保脾安全、可行,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不适为保脾手术的又一选择.

    作者:秦红军;胡仁健;郭恺;魏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联合肝叶及入肝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侵犯血管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术同时联合肝叶及入肝血管切除和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同时侵犯肝门部肝动脉和门静脉的HCCA患者,根据对患者手术创伤耐受程度的评估、营养状况及家属的意愿,其中33例行HCCA根治术+肝叶切除+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切除重建术即R0切除(简称联合切除组),29例仅行姑息性胆管肿瘤切除和(或)内引流减黄手术即R1 ~2切除(简称姑息手术组).结果 联合切除组和姑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3个月和9.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比26.32%、66.67%比15.79%和42.42%比0,联合切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2、3年生存率长于或高于姑息手术组(t=4.470、P=0.000.x2值分别为28.338、20.348和15.891,均P=0.000).联合切除组3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27.27%),姑息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7.24%),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8,P=0.346).联合切除组术后第12天有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03%,姑息手术组围手术期无死亡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93,P=0.345).结论 联合肝叶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可明显提高HCCA根治性(R0)切除率,并能提高HCCA患者的1、2、3年生存率.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和联合肝叶切除的并发症是可控的,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管小青;顾书成;吴骥;郑向欣;张旭旭;袁牧;吴建强;陈焰;吴际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它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巨大的心理、身体和经济负担[1-2].流行病学调查[3-4]显示,全世界AP的发病率为4.9~73.4/10万人.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病理变化复杂,早期即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高达20% ~ 30%.多数AP患者其病因易于明确,胆石病是AP常见的原因,占40% ~ 70% [5-7].

    作者:崔云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鼠后肢缺血肌肉及骨髓氧分压与HIF-1α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正常血供及缺血状态下小鼠后肢肌肉氧分压水平及其与HIF-1α蛋白表达的关系,为血管新生的体外低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Balb/c小鼠30只[体质量(20±2)g]制备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血24 h、1周、2周及3周组,检测各组小鼠双侧后肢腓肠肌和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并对不同缺血时间的腓肠肌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 腓肠肌及股骨骨髓正常的氧分压基线水平分别为(47.78±4.37)mmHg和(21.55±3.40) mm Hg(1 mm Hg=0.133 kPa).不同缺血时间组小鼠患肢腓肠肌组织的氧分压均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并在缺血1周时达到低,此时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也严重,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腓肠肌组织的氧分压有所回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但肌肉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与氧分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86,P>0.05).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在不同缺血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缺血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够反映肢体的缺血程度;不同组织的生理氧分压水平不同,为组织细胞的体外低氧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莹;张建;陈兵;杨盛家;燕超;李立强;闫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1例诊治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道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1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从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者,77.8% (14/18)发生于妊娠晚期,72.2% (13/18)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61.1% (11/18)的患者血或尿淀粉酶升高,66.7% (12/18)的患者存在高钙血症.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病例临床罕见,早期误诊率高,妊娠期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推荐的,但需个体化并结合家属意愿.

    作者:胥平湘;杨光华;郑阳;张国志;王长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预后良好.2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为10% ~ 30%.由于AP病情演变复杂,患者个体差异大,为AP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单单依赖某个专科就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困难.多学科多专业的医护人员紧密合作,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下面就AP一些相关的综合治疗措施进行简述.

    作者:苗毅;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24 h组和>24 h组,均予以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分别测定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和10天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和转开腹手术率.结果 2组患者入院后各时点的PAF和TG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P<0.05),且≤24 h组患者的PAF和TG下降的水平较>24 h组要低些;≤24 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24 h组(p<0.05),死亡率及转开腹手术率均低于>24h组(P<0.05).结论 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血液净化,在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骆永富;曾之耀;王湘英;张兴文;卢义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C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通过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PCT在SAP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因SAP合并不同程度胰腺坏死及感染行手术治疗的SAP患者93例.根据术前1d血清PCT值,将93例患者分为了低水平组(PCT<2 ng/mL)、中水平组(PCT2~ 10 ng/mL)和高水平组(PCT>10 ng/mL)3组.同时记录术后患者发生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中出现至少1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18/93);并发症包括术后腹腔出血13例,肠瘘14例,胰瘘18例,肺部感染4例,残余脓肿10例;行再次手术15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8.6%).除肺部感染、A级胰瘘及C级胰瘘外,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低水平组(P<0.05);与入院当天比较,发病1周时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出现术后肠瘘和残余脓肿患者中,血清PCT水平在术后1d较术前1d升高(P<0.05);与术后1d比较,术后1周时发生残余脓肿及死亡的患者其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死亡患者中,术后血清PCT持续处于高水平.结论 术前PCT水平越高,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风险越高.通过动态监测术前血清PCT值的变化,可用于指导SAP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肠瘘、肺部感染和死亡风险的评估,对于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懋;胡伟明;陈阳;李昂;陆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附1例报道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前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获取严重扭曲瘤颈的腹主动脉瘤CT数据,3D打印腹腔干以下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髂内外动脉,并分析3D打印模型术前评估的效果.结果 3D打印模型能够术前预测严重扭曲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支架释放前后的形态改变情况,并可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结论 3D打印技术尤其适用于复杂解剖条件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评估.

    作者:袁丁;左萧;黄斌;周轩;胡耀;杨轶;熊飞;赵纪春;康裕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