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金松;刘彦东
目的 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RYGB)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Goto-Kakizaki大鼠,GK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GK大鼠随机分为GK-RYGB组、GK-假手术组、GK-对照组,另取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28 d时处死实验动物.ELISA法检测血浆ghrelin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的磷酸化(p)-/总(t)-PI3Kp85α、p-/t-Akt/PKB及细胞膜(m)-/t-GLUT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及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 ①血浆ghrelin浓度在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GK-对照组(P<0.01)和GK-假手术组(P<0.01);GK-RYGB组也明显高于GK-对照组(P<0.01)及GK-假手术组(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t-PI3Kp85α、p-/t-Akt/PKB及m-/t-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正常对照组均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1)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1)明显上升;GK-RYGB组亦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1)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1)均分别明显上升.③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及GLUT4 mRNA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均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5)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5)明显上升;GK-RYGB组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5)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5)也均分别明显上升.结论 ①RYGB术后GK大鼠血浆ghrelin水平显著升高.②RYGB术能够上调GK大鼠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 mRNA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并上调GLUT4的转录和翻译,促使更多的GLUT4在细胞膜表达,增加骨骼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改善骨骼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王勇;白洁;匡立润;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诊治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个体化手术、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及术后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率为53.28%(73/137),Ⅵ区淋巴结术中病理证实为阳性者加行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41.10% (30/73).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穿透被膜、病理类型及TNM分期是影响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住院期间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2.92%),短期低钙血症11例(8.03%).术后随访1~10年(平均6.5年),发现局部复发5例(3.65%);颈淋巴结转移11例(8.03%);远处转移3例(2.19%),其中1例骨转移,2例肺转移;再手术16例(11.68%).结论 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密切随访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保障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的有利因素.
作者:庄步强;任泽强;张秀忠;张冲;张蓬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寻一种简便、高效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建立长久稳定的体外糖尿病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为研究糖尿病血管慢性病变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加高脂高糖饲养自制糖尿病Wister大鼠模型20只,采用改良酶消化法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 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改良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传代生长快,细胞存活率达96%,能满足进行体外细胞实验要求.结论 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酶消化法简单、经济、成活率高.
作者:杨婷;金松;刘彦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完成的95例精准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 95例患者经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重建,得到了清晰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脉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并可任意角度旋转观看,可以显示距肿瘤2 mm、5 mm、10 mm、20 mm等不同肿瘤切缘时可能累及并需切除的主要血管及该血管支配的肝脏区域体积.全肝体积为(1 776.4±998.5)cm3,拟切除肝体积为(1 026.2±811.5) cm3,肿瘤体积为(589.3±496.8) 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为(795.3±522.6)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与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值为(58.2±25.1)%,其中无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30%,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40%.本组95例均实施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根据残余肝体积量、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方案,其中9例缩小了切除范围,4例扩大了切除范围,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可精确定位肝脏肿瘤,计算残余的功能性肝脏体积,明确肿瘤邻近的血管解剖关系,终辅助设计优化的手术方案.
作者:侯建存;张雅敏;王连江;史瑞;李阳;吴迪;崔子林;沈中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中国分期、UICC/AJCC的TNM分期及意大利肿瘤计划(CLIP)3个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中国分期、TNM分期和CLIP评分系统进行分期或评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5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7例;中位年龄47岁;总体中位生存期7个月.中国分期:ⅡB期25例,ⅢA期30例;TNM分期:ⅢA期39例,ⅢB期5例,ⅣA期7例,ⅣB期4例;CLIP评分:0~1分16例,2~3分26例,≥4分13例.Log-rank检验提示,不同中国分期间及不同TNM分期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CLIP评分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在预测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中国分期优于TNM分期,TNM分期优于CLIP评分.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3个分期系统中,中国分期对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好,可考虑将其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作者:许磊波;王捷;刘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 (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作者:张平;董文武;崔俊帅;田鑫帅;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对124例腹腔脓肿患者采取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腹腔脓肿患者中治愈118例(95.2%);6例未治愈(4.8%),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全组置管均顺利,未发生出血、腹腔脏器受损等严重并发症.间隔1~3个月来院复查B超,随访患者106例(85.5%),随访(7±2.4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选择性采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腹腔脓肿微创、安全及有效.
作者:张虎;曹登科;张先林;刘海威;吕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20例病例(腹腔镜组),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与同期25例开腹肝切除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术后有1例出现胆汁漏(<1 00 mL/d),经通畅引流7d后停止,未发现腹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术后1~2 d逐步恢复饮食,5~7 d出院,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病理检查切缘未发现残余病灶.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67±0.52)d比(3.39±0.63)d,t=2.266,P=0.035].无一例切口出现感染及脂肪液化.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9±25.11) min比(100.95±24.32) min,t=0.731,P=0.41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345.11±45.21) mL比(506.72±58.32) mL,t=25.10,P<0.001],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3.57±1.52)d比(6.39±3.63)d,w=15.00,P=0.005].结论 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特别是肝脏边缘及左外叶病灶)是安全、可行的,较开腹手术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黄君;任锐;徐强;张明;孟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概况,并总结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检索有关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Roux-en-Y胃旁路术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初步得到证实,但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尚不明确,Roux袢及胆胰袢旷置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术后远期效果不明确,其是否适用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复杂,相信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机制的阐明、远期效果的肯定,将有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益.
作者:周玉龙;韩晓东;狄建忠;张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损伤的分型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12例LC并发胆管损伤患者的首次手术过程及对胆管损伤的处理.结果 12例胆管损伤患者中手术中转开腹修补6例,术中未及时发现于术后3周内发现而再次手术6例.3例单纯胆管修补,6例行胆管修复T管支撑引流术,3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熟悉胆囊三角(Calot三角)脉管变异及病理结构空间改变,熟练的手术操作,必要的中转开腹可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损伤发生后及时合理的处理可获良好疗效,普外科医师在操作中应注意.
作者:周志军;姜卫生;陈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其对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贴壁法培养诱导DCs,针对miRNA-155/PU.1信号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PU.1基因设计并合成3对PU.1 siRNA (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用脂质体法转染细胞,并筛选一对高沉默效率PU.1 siRNA.流式细胞术分析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细胞表面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及IL-12p70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在大鼠小肠移植前7d经受体尾静脉等量注射3组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受体存活情况及移植物病理情况.结果 ①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率在PU.1沉默组分别为(27.0±5.6)%、(23.6±4.8)%及(36.8±6.8)%,阴性对照组分别为(74.0±9.4)%、(76.5±8.7)%及(87.8±11.3)%,PU.1沉默组均分别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②PU.1沉默组IL-10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2p70则明显降低(P<0.05).③PU.1沉默组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④将PU.1沉默组DCs术前注入受体行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平均存活时间为(14.3±3.3)d,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的(7.8±1.5)d (P<0.05)和对照组的(8.0±2.5)d(P<0.05),且术后5d时移植物病理显示移植肠组织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和绒毛水肿.结论 体内外实验表明,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的DCs成熟度明显受到抑制,并能稳定发挥诱导受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
作者:徐兴伟;丁博文;朱传荣;郑鹏;冯涛;嵇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囊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囊型包虫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外囊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囊型包虫病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部增强CT提示15例患者均有残腔.右上腹及腰背部疼痛不适者13例,有黄疸症状者3例,有间断发热者9例.带腹腔引流管10例.15例患者均成功行外囊切除手术,其中1例患者因外囊壁与下腔静脉粘连致密而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45 min (90~1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 mL (50~6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12~30 d).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0个月),均无残腔残留、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外囊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囊型包虫病安全、可行,解决了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后胆汁漏、残腔感染及复发的问题.
作者:杨孙虎;阿不都斯木·艾沙;阿合提别木·塔布斯;马博;郑建忠;孙存山;任菲;杨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射频消融术(RFA)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根治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近年来有关RFA在肝癌治疗中应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肝脏移植、肝切除术和RFA是目前被认为具有治愈性治疗效果的3种方法,其中RFA由于具有较好的局部肿瘤控制效果,近年来较多地用于肝脏移植术前的减瘤治疗,在延长患者的等待期的同时不增加病例脱落及死亡的危险.虽然RFA与肝脏切除术对小肝癌的疗效目前尚有争论,但是RFA联合肝脏切除术,扩大了肝癌患者的手术指征,提高了疗效.结论 由于RFA技术良好的局部肿瘤控制能力和微创特点,使其在肝癌的各种治疗策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肝移植及肝部分切除术的优点相互补充,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无论是哪一种治疗方法,术中大程度地减少残癌的发生率,术后密切随访,复发后积极地治疗才是提高疗效的根本.
作者:冯凯;马宽生;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侵袭能力的产生机制.方法 Transwell法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中CXCR4的表达.分别用SDF-1α、AMD3100作用GBC-SD细胞后,Transwell法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RT-PCR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133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133蛋白表达.结果 ①CD133阳性细胞中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CD133阴性细胞(23.78±8.74比6.56±3.09,P=0.000 7).②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mRNA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细胞(0.642 4±0.020 4比0.335 9±0.043 2,P=0.004);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细胞(0.765 0±0.106 6比0.409 4±0.019 5,P=0.013);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荧光蛋白表达明显强于CD133阴性细胞.③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量在CD1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23.78±8.74)相比,SDF-1α组(62.89±15.27)明显增加(P=0.000 6),AMD3100组(10.334±2.00)明显减少(P=0.000 2);在CD1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6.59±3.09)相比,SDF-1α组(6.89±4.23)无明显变化(P=0.41),AMD3100组(6.11±2.67)亦无明显变化(P=0.38).④细胞迁移能力:迁移细胞数量,在CD1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35.56± 10.97)相比,SDF-1α组(74.56± 15.80)明显增加(P=0.000 3),AMD3100组(12.67±2.40)明显减少(P=0.000 2);在CD1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9.56± 1.74)相比,SDF-1α组(9.78±2.04)无明显变化(P=0.43),AMD3100组(9.54± 1.74)亦无明显变化(P=0.42).⑤在GBC-SD细胞中CD133 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50 0±0.024 3)相比,SDF-1α组明显增加(0.626 5±0.048 7,P=0.004),AMD3100组(0.359 3±0.047 3)明显下降(P=0.011);CD133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40 9±0.013 0)相比,SDF-1α组(0.508 9±0.020 7)明显增加(P=0.016),而AMD3100组(0.317 7±0.叭3 7)明显下降(P=0.004).结论 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高侵袭能力可能由于高表达CXCR4.
作者:俞远林;姜波健;陆瑞祺;王守练;俞继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主因“全身多发包块进行性生长8年”入院.患者于8年前开始出现全身多发软组织包块,始发约蚕豆大小,后进行性生长,以颈部明显,活动度差,无压痛,不能低头和后仰,生活明显受限.查体:颈部绕颈形包块,无边界,颈前区约20 cm×8 cm大小,枕后区约20 cm×7 cm大小(图1、2).入院行CT提示:双侧颈部及面颊部改变多考虑为脂肪堆积.完善相关检查后分2次(间隔半年)进行颈后区和颈前区脂肪组织切除+皮肤整形术.术后病检示:颈后区肿物为纤维脂肪瘤;2期手术病检示:颈前区为脂肪瘤,肿瘤局部紧邻涎腺并压迫涎腺.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患者自主活动明显改善,追问病史既往长期大量饮用低度白酒病史(30余年).
作者:吴红伟;王飞;沈丰;孙少华;胡洪生;周文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中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使用扩大背阔肌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治疗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经临床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早中期的乳腺癌患者按术式分为2组:乳房再造组(30例),即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离断背阔肌止点扩大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术;对照组(30例),即行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①对照组完全患侧乳房缺失;乳房再造组乳房再造术均获得成功,再造乳房美容效果评价优22例,良7例,一般1例.②2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患肢活动受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拆线时间、术区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开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乳房再造组心理压力出现率及对第二性征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乳房再造组社会交往适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④2组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对照组有1例死亡,其余59例患者均未发现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看,乳腺癌根治术后离断背阔肌止点扩大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术,可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乳房美容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不影响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放化疗和近远期疗效.
作者:周韬;黄平;莫军扬;庄亚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3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纳差、腹胀20+d”入院.入我院考虑诊断为乙型重型肝炎,后完善相关手续后行不带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患者Child评分12分,MELD评分16分.供体为受体父亲,59岁,供体术中切取右半肝质量579 g,移植物体质量比为1.1.受体术中见腹腔内淡黄色清亮腹水约10 000 mL,肝脏体积明显萎缩变性,脾脏明显增大,供肝右肝管分为3支,有2支距离较近,直径约0.2 cm、0.3 cm,经修整缝合成一支后与患者空肠行胆肠吻合,剩余一支胆管直径约0.4 cm,与受体胆总管行端端吻合,供肝Ⅴ、Ⅷ段存在两支直径约0.6 cm右后下静脉,用受体大隐静脉整形成一共干与受体下腔静脉行吻合.受体术后早期恢复可,免疫抑制剂方案为他克莫司(2 mg,2次/d)联合骁悉(500 mg,2次/d)的治疗方案,黄疸于术后第6d降至正常(30.1μmol/L),后于术后第10 d复查提示总胆红素升至123.6 μmol/L,MRI提示胆管未见明显狭窄,考虑排斥可能性大,遂适当加大免疫抑制剂量,并给予200 mg激素连续冲击治疗5d,后逐渐减量,至20 mg口服维持至术后第25 d,黄疸水平稍有下降,术后第24 d因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及腹腔中量腹水,影响呼吸,给予行胸腔穿刺引流及腹腔穿刺引流,操作顺利,当晚出现呕血,黑便,给予积极止血,考虑门静脉高压可能,上腹CT血管成像及超声提示动脉及门静脉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速度正常,给予行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未发现明显梗阻、狭窄或扭转,考虑门静脉高压升高,给予行脾脏上极栓塞,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当晚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予气管插管,胸腔、腹腔穿刺引流后患者状态逐渐恢复,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第33 d患者顺利出院.
作者:雷建勇;王文涛;严律南;徐明清;杨家印;冯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常见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吻合口漏的定义、常见原因、防治现状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2/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但保肛术后吻合口漏仍是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化治疗等可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结论 术前合理评估患者基本状况,规范化并个体化治疗,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作者:彭昌兵;庄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左背部肩胛下区肿物缓慢增大半年,右侧出现对称性肿物4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患者随肩关节活动时均于同侧肩胛下区出现一时隐时现包块,无特殊不适.一般在肩关节外展或前屈时肿块突出,呈扁圆形,左侧约9 cm×8 cm大,表面光滑,质地有弹力球样韧性感,无波动及压缩变小感;边界较清晰,无压痛,活动差.随肩关节内收或后伸时肿块消失.右侧肿块与左侧部位对称,但包块小于左侧,轮廓欠清晰,其余特征与左侧肿块基本相似.手术所见:两侧肿块均位于肩胛下背阔肌与菱形肌深面,内侧深面以腱样组织附着于肋骨骨膜及肋间韧带上,呈扁平状,无包膜,质地硬韧,断面呈灰白色,可见少量脂肪样组织分布其间.因肿块边缘无明显界限,术中经电刀行整块切除.双侧手术过程大致相同.术后病理诊断: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于术后并发双侧肩胛下区瘤床积液,均经切开引流及胸带持续加压包扎处理后愈合.
作者:李国峰;李景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 (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其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在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COX-2:71.95% (59/82)比8.54% (7/82),x2=68.56,P<0.001; Ki-67:64.63% (53/82)比13.42% (11/82),x2=45.20,P<0.001].②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COX-2:rs =0.349,P<0.05; Ki-67:rs=0.305,P<0.05)、淋巴结转移(COX-2:rs=0.336,P<0.05;Ki-67:rs=0.419,P<0.01)、脉管侵犯(COX-2:rs=0.235,P<0.05;Ki-67:rs=0.461,P<0.01)及组织学分级(COX-2:rs=0.434,P<0.01;Ki-67:rs=0.378,P<0.05)均呈正相关;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s=0.365,P<0.01),而COX-2蛋白阳性表达与此无关(rs=0.135,P>0.05);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皆与患者是否绝经无关(COX-2:rs=0.172,P>0.05;Ki-67:rs=0.163,P>0.05).③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75,P<0.01).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COX-2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吴骥;管小青;顾书成;郑向欣;侍孝红;江小玲;袁牧;张旭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