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君;姚学权;吴晓宇;曹勤洪;陈彻;周亮;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目的 总结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NF)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肛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PN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创,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痊愈18例,死亡4例.痊愈病例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PNF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愈PNF、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路瑶;李春雨;袁鹏;李羽西;林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肠粘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5 mg/kg)和七叶皂苷钠组(七叶皂苷钠2 mg/kg),每组10只;另随机取10只大鼠开腹后立即缝合作为假手术组.均经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前1d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d,1次/d.术后1周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取粘连肠段测定羟脯氨酸水平;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钠能明显改善肠粘连程度(P<0.01),能显著降低粘连肠段羟脯氨酸水平(P<0.0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1).结论 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看,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作者:徐丽;孙慧萍;李冬梅;李霞;曹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收集国外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国内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SC作为胰腺癌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肿瘤免疫调控的核心,与胰腺癌细胞及星状细胞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MDSC可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且胰腺癌患者外周血MDSC数目与其预后呈明显负相关,但尚缺乏MDSC与胰腺癌化疗及转移的相关研究.结论 以MDSC为靶点的胰腺癌综合治疗具有光明的前景,但仍需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乔飞;廖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运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镜下取石术及液电碎石术+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71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完成LC后,经胆囊管残端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并经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腔.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汇合处切口、经胆囊管与胆总管联合切口或经胆总管直接切口,插入胆管镜进入胆总管腔内用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然后,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刀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继续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取石.结果 同期三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胆总管内径为4~8 mm.经胆囊管途径延长切口放置导管59例,经胆总管切口途径放置导管22例(其中10例因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输尿管导管能够成功进入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腔,但不能引导进入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腔内而失败,从而改为从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另做一条纵行切口进入胆总管腔内).经胆管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64例,联合十二指肠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7例.71例均取净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5例,轻症胰腺炎1例.无胆管残留结石,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同期三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可行、有效和安全.
作者:陈安平;胡铤;李华林;王佳牧;索运生;刘安;易斌;张胜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腹腔镜下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PPD)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治疗组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LPD组及LPPPD组.结果 本组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5例患者中有25例行LPD,有20例行LPPPD.①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为(472.95±33.47) min,术中出血量为(202.84±108.74) mL,术后ICU监护时间为(1.29±3.04)d,术后住院时间为(15.07±5.48)d.LPD组和LPP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减压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PPPD组的术后ICU监护时间明显长于LPD组(P=0.028).②术后并发症情况:有25例(55.56%)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其中胰瘘10例,胆汁漏1例,胃排空障碍6例,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2例,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术后腹腔积液1例,乳糜瘘1例.LPD组和LPPP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具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PD组术后死亡1例.结论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是可行的、安全的;另外LPPPD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幽门切除术后引起的消化液的返流等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华;王明俊;王昕;阿里;彭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miR21在不同分期直肠癌中的表达量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检测2012年8~10月期间在我院胃肠外科中心经病理检查新确诊的40例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的表达量.结果 40例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相对应癌旁正常组织(4.122±1.973比1.825±0.661,P=0.000).N1~N2期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N0期(4.852±2.344比3.391±1.171,P=0.019),Dukes C~D期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A~B期(4.787±2.304比3.386±1.203,P=0.021).miR21在N0、N1、N2分期中的表达量呈递增关系,且N2分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N0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56±1.500比3.391±1.171,P=0.01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1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时(即N1~N2期),其AUC值为0.698 (95% CI为0.530~0.865),敏感度为50.0%,特异性为90.0%;在预测中晚期肿瘤时(即Dukes C~D期),其AUC值为0.689 (95%CI为0.524~0.855),敏感度为42.9%,特异性为94.7%.结论 miR21的高表达与直肠癌N分期和Dukes分期有潜在联系,提示miR21可能是潜在的术前预测直肠癌N分期和Dukes分期的指标.
作者:杨韵;彭伟;汪晓东;唐恬;段宝凤;夏霖;舒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各种情况下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为128例LC术中遇有操作困难的患者施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患者中113完成LC,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5.50 d); 15例中转开腹完成,住院时间为7~9 d(平均7.46 d).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余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28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9.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仔细解剖,谨慎操作,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多数困难LC能顺利完成,遇复杂情况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作者:付振刚;陈广瑜;成广海;高辉;申海军;詹建兴;王斌;胡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升高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9年1~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进行手术治疗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共398例.根据术前血小板计数分组,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者为正常血小板组,血小板计数高于300×109/L者为高血小板组,分析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小板组TNM分期Ⅲ、Ⅳ期肿瘤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P=0.034).②正常血小板组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均要明显早于高血小板组(P<0.05),2组在首次进食、拔引流管、拔尿管、拔胃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单独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9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8个月.随访期间有7例患者出现复发,高血小板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3.5%比1.0%,P=0.013);有35例患者死亡,高血小板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15.7%比6.0%,P=0.002).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有关,血小板计数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缓,且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更高.
作者:阳川华;周晓爽;赵芹;魏梦欢;甘志明;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8例胃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中不全性肠梗阻46例,完全性梗阻12例.17例行保守治疗;41例行剖腹探查术,其中探查发现嵌顿性腹内疝4例,肠扭转4例,粪石性梗阻1例,肠套叠2例,粘连性肠梗阻9例,肿瘤复发者21例.术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者32例,其中肿瘤复发者19例.PET-CT提示无明显肿瘤病灶但探查发现复发转移者14例.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反复发作的肠梗阻多为肿瘤复发,提示预后不良.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联系;PET-CT对于多发性结节性转移灶的检测并不敏感.
作者:田君;姚学权;吴晓宇;曹勤洪;陈彻;周亮;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显金;陈佳慧;杜江;王崇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急性胆囊炎先行PTGD后二期LC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17患者PTGD术后均成功实施二期LC,PTGD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PTGD管平均留置时间27.4 d(21~31 d).LC采用单孔法33例,三孔法84例,全部病例均治愈.手术平均时间为48.5 min (32~92 min),腹腔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为2.3 d(2~4 d).无中转开腹者,无胆管损伤、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为急性胆囊炎.本组随访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二期LC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于浩;刘武;姜洪磊;金俊哲;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期间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本组38例胰头癌患者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1.6%,1年累积生存率为38.7%,2年累积生存率为12.9%.②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rs=0.421,P=0.008)及TNM分期(rs=0.746,P=0.000)有关,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有关(rs=0.543,P=0.001),肿瘤大小也与TNM分期有关(rs=0.475,P=0.003).③单因素分析影响胰头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表明,性别(P=0.045)、肿瘤大小(P=0.004)、分化程度(P=0.003)、TNM分期(P=0.000)、远处转移(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7)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④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的结果显示,中、高分化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分化患者(x2=11.356,P=0.003);TNM Ⅰ+Ⅱ期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Ⅲ+Ⅳ期患者(x2=15.970,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远处转移患者(x2=9.248,P=0.00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的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x2=10.144,P=0.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李诗杰;胡军红;谢永铮;任学群;贾富鑫;刘江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小肝癌切除术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我中心小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82例患者,根据术后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槐耳颗粒组(51例)及索拉菲尼组(31例),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学特征及术后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服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 ①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肿瘤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槐耳颗粒组和索拉菲尼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无瘤生存率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9).③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槐耳颗粒组有19例(37.3%),而在索拉菲尼组有10例(32.3%),2组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④槐耳颗粒组共有6例次(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3例,疲劳2例,腹泻1例.索拉菲尼组共发生13例次(11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2例,疲劳2例,腹泻4例,手足综合征2例,脱发1例,皮疹1例,高血压l例.索拉菲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槐耳颗粒组(35.5%比9.8%,P=0.026).结论 对于已经行根治性切除的小肝癌来讲,槐耳颗粒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可靠的安全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雷建勇;严律南;曾勇;文天夫;李波;王文涛;徐明清;杨家印;吴泓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升高在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多种指标诊断急性复杂阑尾炎的准确性.结果 复杂阑尾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水平明显高于非复杂阑尾炎患者(P<0.001).STB升高诊断复杂阑尾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33.3%和86.2%,而血清直接胆红素(SDB)升高(≥6.65μmol/L)诊断复杂阑尾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1%和63.5%.系统炎症反应(SIRS)评分与STB联合诊断具佳诊断效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1,而血清白细胞计数(特异性40.7%)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结论 SDB升高诊断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的准确性较佳,STB与SIRS评分联合诊断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复杂阑尾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晨;周荣幸;杨启晨;张捷;林圯昕;熊先泽;程南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 (TOP2A)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的关系,以及TOP2A对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中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获得TOP2A与蒽环类药物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TOP2A基因与HER2基因共同位于17q21,是HER2的下游基因.HER2与TOP2A基因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关于HER2与TOP2A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反应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根据TOP2A基因状态来预测患者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可能更为准确.TOP2A的基因扩增与过表达表现出不一致性,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它们有可能代表不同分子亚型的特点.目前,足量的临床研究可以说明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蒽环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因此在乳腺癌中蒽环类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机制不一定只是通过抑制TOP2A,可能比预测的更为复杂.结论 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只是通过观察TOP2A来预测蒽环类药物的疗效似乎比较局限.
作者:杨燕华;王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肝中叶是指肝左内叶和右前叶,包括Couinaud肝段划分法中的Ⅳ、V、Ⅷ段,邻近第一、二、三肝门及肝后下腔静脉,是进出肝脏重要管道的枢纽区.肝中叶切除术用于治疗局限于Ⅳ、V、Ⅷ段的肝胆疾病,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其他肝脏良性肿瘤、胆囊癌、肝门部胆管癌、肝中央区肝胆管结石病、寄生虫病等,与超左半肝及超右半肝切除术相比,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脏中央区肝胆疾病能保留更多的功能性肝实质,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特别适合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在我国,80%的肝细胞癌患者合并肝硬变,实施肝切除术时保留更多功能体积的肝组织至关重要.但肝中叶切除需完成左、右两侧切面的肝实质离断,涉及肝实质深部重要管道结构的处理,肝切除过程中必须确保肝左外叶及右后叶入肝及出肝管道结构的完整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在合并肝硬变或肿瘤较大、累及肝门等情况下难度和风险更大,即使在开腹条件下,也属极具挑战性的术式[1].
作者:郑树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清醒,营养中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形对称.腹式呼吸存在,右下腹有一包块,略压痛,较固定,无波动感;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B超检查示右下腹包块,考虑阑尾炎.术前诊断:右下腹包块,慢性阑尾炎?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囊状扩张,约9 cm×4 cm×4 cm大小,与周围组织略粘连固定,术中诊断为阑尾囊肿(图1).分离周围粘连后行阑尾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图2).术后3d再次开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宋国权;康士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0例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胃管引流管移除时间分为早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和晚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主要分析指标为鼻胃管重置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2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的鼻胃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③2组患者术后主要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多因素分析,晚期移除鼻胃管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移除鼻胃管组(P=0.014).④早期移除鼻胃管组患者的平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P=0.013)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0.001)均较晚期移除鼻胃管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若患者术前无明显胃排空梗阻症状,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尽早拔除鼻胃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谭春路;张浩;李可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胰胃吻合(PG)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及其并发症.方法 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术理论、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 鉴于PG术理论及操作优势,其在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上又逐渐被关注.PG术在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但对于减少PG术后并发症优越性的探讨尚未统一.结论 PG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重要术式之一,其PG术的选择尚需结合术者及患者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李志鹏;郑万仁;李岩;曾兆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且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X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8例XGC患者中表现为右上腹痛40例(83.3%),黄疸18例(37.5%),发热12例(25.0%).术前行B超检查45例,诊断为胆囊炎42例,其中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8例,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囊占位15例,拟诊胆囊癌9例;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3例.行CT检查30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25例,胆囊占位11例,其中6例考虑胆囊癌伴邻近肝脏浸润.行MRI检查22例,18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考虑为胆囊癌.3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肝方叶部分切除术.4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XGC.4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6个月~9年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XGC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性的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B超等检查不易确诊,胆囊壁内结节影有诊断意义;确诊靠病理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完整切除胆囊,不宜扩大手术范围,预后良好.
作者:龚海燕;戈伟;蒋松松;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