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期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

陈安平;胡铤;李华林;王佳牧;索运生;刘安;易斌;张胜龙

关键词:腹腔镜, 胆管镜, 十二指肠镜, 括约肌切开术, 胆总管结石
摘要:目的 总结运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镜下取石术及液电碎石术+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71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完成LC后,经胆囊管残端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并经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腔.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汇合处切口、经胆囊管与胆总管联合切口或经胆总管直接切口,插入胆管镜进入胆总管腔内用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然后,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刀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继续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取石.结果 同期三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胆总管内径为4~8 mm.经胆囊管途径延长切口放置导管59例,经胆总管切口途径放置导管22例(其中10例因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输尿管导管能够成功进入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腔,但不能引导进入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腔内而失败,从而改为从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另做一条纵行切口进入胆总管腔内).经胆管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64例,联合十二指肠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7例.71例均取净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5例,轻症胰腺炎1例.无胆管残留结石,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同期三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可行、有效和安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0例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胃管引流管移除时间分为早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和晚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主要分析指标为鼻胃管重置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2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的鼻胃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③2组患者术后主要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多因素分析,晚期移除鼻胃管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移除鼻胃管组(P=0.014).④早期移除鼻胃管组患者的平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P=0.013)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0.001)均较晚期移除鼻胃管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若患者术前无明显胃排空梗阻症状,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尽早拔除鼻胃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谭春路;张浩;李可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癌中TOP2A与蒽环类药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 (TOP2A)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的关系,以及TOP2A对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中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获得TOP2A与蒽环类药物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TOP2A基因与HER2基因共同位于17q21,是HER2的下游基因.HER2与TOP2A基因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关于HER2与TOP2A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反应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根据TOP2A基因状态来预测患者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可能更为准确.TOP2A的基因扩增与过表达表现出不一致性,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它们有可能代表不同分子亚型的特点.目前,足量的临床研究可以说明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蒽环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因此在乳腺癌中蒽环类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机制不一定只是通过抑制TOP2A,可能比预测的更为复杂.结论 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只是通过观察TOP2A来预测蒽环类药物的疗效似乎比较局限.

    作者:杨燕华;王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5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腹腔镜下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PPD)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治疗组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LPD组及LPPPD组.结果 本组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5例患者中有25例行LPD,有20例行LPPPD.①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为(472.95±33.47) min,术中出血量为(202.84±108.74) mL,术后ICU监护时间为(1.29±3.04)d,术后住院时间为(15.07±5.48)d.LPD组和LPP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减压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PPPD组的术后ICU监护时间明显长于LPD组(P=0.028).②术后并发症情况:有25例(55.56%)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其中胰瘘10例,胆汁漏1例,胃排空障碍6例,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2例,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术后腹腔积液1例,乳糜瘘1例.LPD组和LPPP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具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PD组术后死亡1例.结论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是可行的、安全的;另外LPPPD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幽门切除术后引起的消化液的返流等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华;王明俊;王昕;阿里;彭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七叶皂苷钠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肠粘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5 mg/kg)和七叶皂苷钠组(七叶皂苷钠2 mg/kg),每组10只;另随机取10只大鼠开腹后立即缝合作为假手术组.均经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前1d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d,1次/d.术后1周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取粘连肠段测定羟脯氨酸水平;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钠能明显改善肠粘连程度(P<0.01),能显著降低粘连肠段羟脯氨酸水平(P<0.0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1).结论 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看,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作者:徐丽;孙慧萍;李冬梅;李霞;曹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长久以来,脾脏被认为是并非人体生命支持所必需之器官,且因其血供丰富,质地柔软,容易破裂,许多外科医生通常选择脾脏切除术来治疗脾脏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以及脾脏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认识[1-2],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都倾向于实施保留脾脏实质的治疗方式.1 保留脾脏的手术方式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多种保留部分脾脏实质的方法.对于脾脏单发且表浅的巨大囊肿,开窗引流作为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治疗方式曾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开展[3].然而在一篇随访时间长达12个月的文献[4]中报道,脾脏囊肿开窗引流术后的复发率高达64%.自体脾脏组织移植是另外一种保留脾脏功能的方法,然而其应用受到脾脏再生能力、移植脾脏功能保留的限制[5].另外,开腹脾脏部分切除因为其创伤较大以及美容效果差,术后恢复时间长,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而机器人辅助的脾脏切除术则有治疗成本高、不易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等缺点.

    作者:彭兵;王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浸润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 检测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浸润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乳腺癌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乳腺癌手术方式、防治复发、乳腺重建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乳腺珠蛋白(hMAM) mRNA在15例乳腺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相应表面皮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患者肿瘤表面皮肤hMAM mRNA表达,并且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0.00% (6/15),乳腺增生组织中为53.33% (8/15),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表面皮肤均未检出hMAM mRNA表达;60例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3% (50/60),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检查出3例(5.00%) hMAM mRNA表达阳性.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明显增高(P<0.05).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及肿瘤分期无关,但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患者的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者.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结果初步得出,在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高表达,hMAM mRNA在乳腺癌的皮肤浸润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腋窝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乳腺癌患者中容易发生肿瘤皮肤浸润.

    作者:李文仿;张丹峰;王群;赵宗彬;王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

    肝中叶是指肝左内叶和右前叶,包括Couinaud肝段划分法中的Ⅳ、V、Ⅷ段,邻近第一、二、三肝门及肝后下腔静脉,是进出肝脏重要管道的枢纽区.肝中叶切除术用于治疗局限于Ⅳ、V、Ⅷ段的肝胆疾病,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其他肝脏良性肿瘤、胆囊癌、肝门部胆管癌、肝中央区肝胆管结石病、寄生虫病等,与超左半肝及超右半肝切除术相比,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脏中央区肝胆疾病能保留更多的功能性肝实质,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特别适合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在我国,80%的肝细胞癌患者合并肝硬变,实施肝切除术时保留更多功能体积的肝组织至关重要.但肝中叶切除需完成左、右两侧切面的肝实质离断,涉及肝实质深部重要管道结构的处理,肝切除过程中必须确保肝左外叶及右后叶入肝及出肝管道结构的完整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在合并肝硬变或肿瘤较大、累及肝门等情况下难度和风险更大,即使在开腹条件下,也属极具挑战性的术式[1].

    作者:郑树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同期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

    目的 总结运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镜下取石术及液电碎石术+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71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完成LC后,经胆囊管残端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并经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腔.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汇合处切口、经胆囊管与胆总管联合切口或经胆总管直接切口,插入胆管镜进入胆总管腔内用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然后,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刀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继续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取石.结果 同期三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胆总管内径为4~8 mm.经胆囊管途径延长切口放置导管59例,经胆总管切口途径放置导管22例(其中10例因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输尿管导管能够成功进入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腔,但不能引导进入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腔内而失败,从而改为从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另做一条纵行切口进入胆总管腔内).经胆管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64例,联合十二指肠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7例.71例均取净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5例,轻症胰腺炎1例.无胆管残留结石,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同期三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可行、有效和安全.

    作者:陈安平;胡铤;李华林;王佳牧;索运生;刘安;易斌;张胜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微创优势明显,已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绝大多数腹部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深刻影响着当代外科医生的手术理念.但由于胰腺解剖位置深在,血管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因此,腹腔镜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显得落后.近年来,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胰腺外科医生认真学习并掌握腹腔镜手术方法,积极探索,使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本中心已顺利进行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laparoscopic central pancreatectomy,LCP)、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并于近顺利完成LPD联合右半肝切除术.现就本中心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谈谈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牟一平;鲁超;金巍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肠道肿瘤术后肠梗阻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8例胃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中不全性肠梗阻46例,完全性梗阻12例.17例行保守治疗;41例行剖腹探查术,其中探查发现嵌顿性腹内疝4例,肠扭转4例,粪石性梗阻1例,肠套叠2例,粘连性肠梗阻9例,肿瘤复发者21例.术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者32例,其中肿瘤复发者19例.PET-CT提示无明显肿瘤病灶但探查发现复发转移者14例.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反复发作的肠梗阻多为肿瘤复发,提示预后不良.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联系;PET-CT对于多发性结节性转移灶的检测并不敏感.

    作者:田君;姚学权;吴晓宇;曹勤洪;陈彻;周亮;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显金;陈佳慧;杜江;王崇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功能、血红素加氧酶-1 (HO-1)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保护机制做一初步探讨.方法 64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参附干预组、参附+锌原卟啉Ⅸ(Znpp)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分离不夹闭股动脉,分离血管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股动脉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夹闭股动脉缺血3h,再灌注4 h;参附干预组:夹闭股动脉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夹闭股动脉缺血3h,再灌注4h;参附+Znpp干预组:术前30 min腹腔注射Znpp 5 mg/kg,余同参附干预组.再灌注完毕后取材,取外周静脉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脏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各肢体缺血再灌注造模组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除参附干预组外,P<0.05),GPT、GO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参附干预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血清GPT、GOT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升高(P<0.05).③与参附干预组比较,参附+Znpp干预组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清GPT、GOT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肝组织HO-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肝脏功能损伤,给予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可以减轻肝脏损害程度,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参附注射液预处理上调HO-1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作者:谭萍;张凌云;张国欣;刘叶荣;何炎鸿;刘志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Whipple术后鼻空肠与空肠造口营养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Whipple术后经鼻空肠和空肠造口对肠内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实施的Whipple术患者87例,按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组(47例)和空肠造口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情况及胰肠吻合口漏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1、3、5d血糖及血CL-、Na+、K+的浓度.结果 空肠造口组患者呕吐、腹胀及咽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2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3、5d的血糖及血CL、Na+、K+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hipple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减少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和减少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方面与经鼻空肠行肠内营养比较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费用,且住院时间、术后血糖及血电解质浓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贾世峰;闫丰;朱红成;焦桂梅;刘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收集国外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国内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SC作为胰腺癌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肿瘤免疫调控的核心,与胰腺癌细胞及星状细胞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MDSC可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且胰腺癌患者外周血MDSC数目与其预后呈明显负相关,但尚缺乏MDSC与胰腺癌化疗及转移的相关研究.结论 以MDSC为靶点的胰腺癌综合治疗具有光明的前景,但仍需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乔飞;廖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48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且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X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8例XGC患者中表现为右上腹痛40例(83.3%),黄疸18例(37.5%),发热12例(25.0%).术前行B超检查45例,诊断为胆囊炎42例,其中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8例,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囊占位15例,拟诊胆囊癌9例;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3例.行CT检查30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25例,胆囊占位11例,其中6例考虑胆囊癌伴邻近肝脏浸润.行MRI检查22例,18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考虑为胆囊癌.3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肝方叶部分切除术.4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XGC.4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6个月~9年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XGC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性的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B超等检查不易确诊,胆囊壁内结节影有诊断意义;确诊靠病理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完整切除胆囊,不宜扩大手术范围,预后良好.

    作者:龚海燕;戈伟;蒋松松;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17例临床报道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急性胆囊炎先行PTGD后二期LC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17患者PTGD术后均成功实施二期LC,PTGD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PTGD管平均留置时间27.4 d(21~31 d).LC采用单孔法33例,三孔法84例,全部病例均治愈.手术平均时间为48.5 min (32~92 min),腹腔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为2.3 d(2~4 d).无中转开腹者,无胆管损伤、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为急性胆囊炎.本组随访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二期LC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于浩;刘武;姜洪磊;金俊哲;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期间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本组38例胰头癌患者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1.6%,1年累积生存率为38.7%,2年累积生存率为12.9%.②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rs=0.421,P=0.008)及TNM分期(rs=0.746,P=0.000)有关,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有关(rs=0.543,P=0.001),肿瘤大小也与TNM分期有关(rs=0.475,P=0.003).③单因素分析影响胰头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表明,性别(P=0.045)、肿瘤大小(P=0.004)、分化程度(P=0.003)、TNM分期(P=0.000)、远处转移(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7)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④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的结果显示,中、高分化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分化患者(x2=11.356,P=0.003);TNM Ⅰ+Ⅱ期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Ⅲ+Ⅳ期患者(x2=15.970,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远处转移患者(x2=9.248,P=0.00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的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x2=10.144,P=0.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李诗杰;胡军红;谢永铮;任学群;贾富鑫;刘江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经验(附128例报道)

    目的 总结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各种情况下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为128例LC术中遇有操作困难的患者施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患者中113完成LC,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5.50 d); 15例中转开腹完成,住院时间为7~9 d(平均7.46 d).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余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28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9.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仔细解剖,谨慎操作,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多数困难LC能顺利完成,遇复杂情况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作者:付振刚;陈广瑜;成广海;高辉;申海军;詹建兴;王斌;胡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清醒,营养中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形对称.腹式呼吸存在,右下腹有一包块,略压痛,较固定,无波动感;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B超检查示右下腹包块,考虑阑尾炎.术前诊断:右下腹包块,慢性阑尾炎?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囊状扩张,约9 cm×4 cm×4 cm大小,与周围组织略粘连固定,术中诊断为阑尾囊肿(图1).分离周围粘连后行阑尾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图2).术后3d再次开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宋国权;康士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标准PD术的15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以及性别、年龄因素对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胰瘘发生的诊断预测价值.对两名影像诊断医师测量的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可靠性分析.对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做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本组术后共发生胰瘘46例(30.1%).②性别、年龄与术后发生胰瘘无关(性别:x2=1.698,P=0.193;年龄:x2=0.016,P=0.900);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是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胰管直径:OR=0.275,95%CI为0.164~0.461,P=0.000;胰腺厚度:OR=1.319,95%CI为1.163~1.496,P=0.000).③对胰腺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rs=-0.120,P=0.145,提示二者间无相关性.④胰管直径在预测胰瘘发生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为0.745~0.883,P<0.001),佳临界值为3.5 mm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6%和78.3%;胰腺厚度在预测胰瘘发生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为0.674~0.849,P<0.001),佳临界值为31mm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0%和85.7%.⑤两名诊断医师测量的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的ICC值分别为0.984和0.992,提示二者诊断一致性较高.结论 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PD术后胰瘘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吴明蓬;张笑;刘曦娇;黄子星;宋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