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路;张浩;李可洲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显金;陈佳慧;杜江;王崇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凝血酶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研究,术后观察组术后3d每天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对照组仅行负压引流,统计2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拔管时间及拔管后皮下积液例数;对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根据拔管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皮下积液观察组抽尽积液后采用凝血酶皮下积液腔注射并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仅行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处理,统计2组的皮下积液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观察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明显少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时间明显早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后对照组(P<0.05),术后第2d引流液颜色明显较术后对照组浅(P<0.001).皮下积液观察组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在积液量少的患者中与皮下积液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或大量积液患者中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较皮下积液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术后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并缩短拔管时间,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对中~大量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行凝血酶皮下积液腔内注射可促进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周文;谭成;邹巍;贲鄂宜;廖峰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0例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胃管引流管移除时间分为早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和晚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主要分析指标为鼻胃管重置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2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的鼻胃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③2组患者术后主要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多因素分析,晚期移除鼻胃管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移除鼻胃管组(P=0.014).④早期移除鼻胃管组患者的平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P=0.013)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0.001)均较晚期移除鼻胃管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若患者术前无明显胃排空梗阻症状,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尽早拔除鼻胃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谭春路;张浩;李可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肠粘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5 mg/kg)和七叶皂苷钠组(七叶皂苷钠2 mg/kg),每组10只;另随机取10只大鼠开腹后立即缝合作为假手术组.均经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前1d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d,1次/d.术后1周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取粘连肠段测定羟脯氨酸水平;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钠能明显改善肠粘连程度(P<0.01),能显著降低粘连肠段羟脯氨酸水平(P<0.0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1).结论 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看,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作者:徐丽;孙慧萍;李冬梅;李霞;曹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收集国外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国内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SC作为胰腺癌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肿瘤免疫调控的核心,与胰腺癌细胞及星状细胞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MDSC可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且胰腺癌患者外周血MDSC数目与其预后呈明显负相关,但尚缺乏MDSC与胰腺癌化疗及转移的相关研究.结论 以MDSC为靶点的胰腺癌综合治疗具有光明的前景,但仍需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乔飞;廖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升高在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多种指标诊断急性复杂阑尾炎的准确性.结果 复杂阑尾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水平明显高于非复杂阑尾炎患者(P<0.001).STB升高诊断复杂阑尾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33.3%和86.2%,而血清直接胆红素(SDB)升高(≥6.65μmol/L)诊断复杂阑尾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1%和63.5%.系统炎症反应(SIRS)评分与STB联合诊断具佳诊断效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1,而血清白细胞计数(特异性40.7%)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结论 SDB升高诊断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的准确性较佳,STB与SIRS评分联合诊断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复杂阑尾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晨;周荣幸;杨启晨;张捷;林圯昕;熊先泽;程南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升高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9年1~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进行手术治疗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共398例.根据术前血小板计数分组,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者为正常血小板组,血小板计数高于300×109/L者为高血小板组,分析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小板组TNM分期Ⅲ、Ⅳ期肿瘤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P=0.034).②正常血小板组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均要明显早于高血小板组(P<0.05),2组在首次进食、拔引流管、拔尿管、拔胃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单独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9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8个月.随访期间有7例患者出现复发,高血小板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3.5%比1.0%,P=0.013);有35例患者死亡,高血小板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15.7%比6.0%,P=0.002).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有关,血小板计数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缓,且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更高.
作者:阳川华;周晓爽;赵芹;魏梦欢;甘志明;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胰胃吻合(PG)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及其并发症.方法 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术理论、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 鉴于PG术理论及操作优势,其在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上又逐渐被关注.PG术在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但对于减少PG术后并发症优越性的探讨尚未统一.结论 PG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重要术式之一,其PG术的选择尚需结合术者及患者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李志鹏;郑万仁;李岩;曾兆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肝中叶是指肝左内叶和右前叶,包括Couinaud肝段划分法中的Ⅳ、V、Ⅷ段,邻近第一、二、三肝门及肝后下腔静脉,是进出肝脏重要管道的枢纽区.肝中叶切除术用于治疗局限于Ⅳ、V、Ⅷ段的肝胆疾病,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其他肝脏良性肿瘤、胆囊癌、肝门部胆管癌、肝中央区肝胆管结石病、寄生虫病等,与超左半肝及超右半肝切除术相比,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脏中央区肝胆疾病能保留更多的功能性肝实质,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特别适合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在我国,80%的肝细胞癌患者合并肝硬变,实施肝切除术时保留更多功能体积的肝组织至关重要.但肝中叶切除需完成左、右两侧切面的肝实质离断,涉及肝实质深部重要管道结构的处理,肝切除过程中必须确保肝左外叶及右后叶入肝及出肝管道结构的完整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在合并肝硬变或肿瘤较大、累及肝门等情况下难度和风险更大,即使在开腹条件下,也属极具挑战性的术式[1].
作者:郑树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微创优势明显,已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绝大多数腹部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深刻影响着当代外科医生的手术理念.但由于胰腺解剖位置深在,血管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因此,腹腔镜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显得落后.近年来,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胰腺外科医生认真学习并掌握腹腔镜手术方法,积极探索,使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本中心已顺利进行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laparoscopic central pancreatectomy,LCP)、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并于近顺利完成LPD联合右半肝切除术.现就本中心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谈谈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牟一平;鲁超;金巍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清醒,营养中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形对称.腹式呼吸存在,右下腹有一包块,略压痛,较固定,无波动感;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B超检查示右下腹包块,考虑阑尾炎.术前诊断:右下腹包块,慢性阑尾炎?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囊状扩张,约9 cm×4 cm×4 cm大小,与周围组织略粘连固定,术中诊断为阑尾囊肿(图1).分离周围粘连后行阑尾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图2).术后3d再次开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宋国权;康士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运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镜下取石术及液电碎石术+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71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完成LC后,经胆囊管残端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并经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腔.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汇合处切口、经胆囊管与胆总管联合切口或经胆总管直接切口,插入胆管镜进入胆总管腔内用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然后,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刀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继续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取石.结果 同期三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胆总管内径为4~8 mm.经胆囊管途径延长切口放置导管59例,经胆总管切口途径放置导管22例(其中10例因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输尿管导管能够成功进入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腔,但不能引导进入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腔内而失败,从而改为从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另做一条纵行切口进入胆总管腔内).经胆管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64例,联合十二指肠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7例.71例均取净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5例,轻症胰腺炎1例.无胆管残留结石,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同期三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可行、有效和安全.
作者:陈安平;胡铤;李华林;王佳牧;索运生;刘安;易斌;张胜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43岁,因“发现右下腹肿物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意间发现下腹部有一大小约6 cm包块,无疼痛,近来自觉肿物增大,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情况:T36.7℃,P 75次/min,R 17次/min,BP 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腹可见一大小约10 cm×6 cm肿物,肿物表面皮肤无红肿,质韧、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腹部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患者2年前有剖宫产史.择期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约8 cm×4 cm×3 cm大,位于右侧腹直肌下缘,呈浸润性生长,侵犯腹直肌腱膜,扩大切除肿物及部分腹直肌腱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4d后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示:韧带状瘤.
作者:周强;李振凯;孙立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期间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本组38例胰头癌患者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1.6%,1年累积生存率为38.7%,2年累积生存率为12.9%.②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rs=0.421,P=0.008)及TNM分期(rs=0.746,P=0.000)有关,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有关(rs=0.543,P=0.001),肿瘤大小也与TNM分期有关(rs=0.475,P=0.003).③单因素分析影响胰头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表明,性别(P=0.045)、肿瘤大小(P=0.004)、分化程度(P=0.003)、TNM分期(P=0.000)、远处转移(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7)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④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的结果显示,中、高分化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分化患者(x2=11.356,P=0.003);TNM Ⅰ+Ⅱ期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Ⅲ+Ⅳ期患者(x2=15.970,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远处转移患者(x2=9.248,P=0.00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的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x2=10.144,P=0.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李诗杰;胡军红;谢永铮;任学群;贾富鑫;刘江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且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X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8例XGC患者中表现为右上腹痛40例(83.3%),黄疸18例(37.5%),发热12例(25.0%).术前行B超检查45例,诊断为胆囊炎42例,其中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8例,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囊占位15例,拟诊胆囊癌9例;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3例.行CT检查30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25例,胆囊占位11例,其中6例考虑胆囊癌伴邻近肝脏浸润.行MRI检查22例,18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考虑为胆囊癌.3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肝方叶部分切除术.4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XGC.4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6个月~9年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XGC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性的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B超等检查不易确诊,胆囊壁内结节影有诊断意义;确诊靠病理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完整切除胆囊,不宜扩大手术范围,预后良好.
作者:龚海燕;戈伟;蒋松松;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Whipple术后经鼻空肠和空肠造口对肠内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实施的Whipple术患者87例,按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组(47例)和空肠造口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情况及胰肠吻合口漏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1、3、5d血糖及血CL-、Na+、K+的浓度.结果 空肠造口组患者呕吐、腹胀及咽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2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3、5d的血糖及血CL、Na+、K+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hipple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减少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和减少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方面与经鼻空肠行肠内营养比较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费用,且住院时间、术后血糖及血电解质浓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贾世峰;闫丰;朱红成;焦桂梅;刘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功能、血红素加氧酶-1 (HO-1)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保护机制做一初步探讨.方法 64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参附干预组、参附+锌原卟啉Ⅸ(Znpp)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分离不夹闭股动脉,分离血管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股动脉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夹闭股动脉缺血3h,再灌注4 h;参附干预组:夹闭股动脉前10 min以7.5 mL/kg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夹闭股动脉缺血3h,再灌注4h;参附+Znpp干预组:术前30 min腹腔注射Znpp 5 mg/kg,余同参附干预组.再灌注完毕后取材,取外周静脉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脏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各肢体缺血再灌注造模组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除参附干预组外,P<0.05),GPT、GO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参附干预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血清GPT、GOT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升高(P<0.05).③与参附干预组比较,参附+Znpp干预组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清GPT、GOT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肝组织HO-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肝脏功能损伤,给予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可以减轻肝脏损害程度,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参附注射液预处理上调HO-1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作者:谭萍;张凌云;张国欣;刘叶荣;何炎鸿;刘志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急性胆囊炎先行PTGD后二期LC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17患者PTGD术后均成功实施二期LC,PTGD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PTGD管平均留置时间27.4 d(21~31 d).LC采用单孔法33例,三孔法84例,全部病例均治愈.手术平均时间为48.5 min (32~92 min),腹腔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为2.3 d(2~4 d).无中转开腹者,无胆管损伤、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为急性胆囊炎.本组随访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二期LC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于浩;刘武;姜洪磊;金俊哲;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浸润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乳腺癌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乳腺癌手术方式、防治复发、乳腺重建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乳腺珠蛋白(hMAM) mRNA在15例乳腺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相应表面皮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患者肿瘤表面皮肤hMAM mRNA表达,并且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0.00% (6/15),乳腺增生组织中为53.33% (8/15),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表面皮肤均未检出hMAM mRNA表达;60例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3% (50/60),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检查出3例(5.00%) hMAM mRNA表达阳性.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明显增高(P<0.05).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及肿瘤分期无关,但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患者的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者.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结果初步得出,在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高表达,hMAM mRNA在乳腺癌的皮肤浸润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腋窝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乳腺癌患者中容易发生肿瘤皮肤浸润.
作者:李文仿;张丹峰;王群;赵宗彬;王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PlGF的生物学作用、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PlGF是一种分泌型同源二聚体糖蛋白.PlGF具有调节滋养细胞功能的作用,诱导炎症反应,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能够促进肿瘤生长和血管形成,针对PlGF抗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缺乏大宗的临床试验.结论 虽然对于PlGF在肿瘤中的作用的研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也看到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相信随着研究进展,PlGF可能成为肿瘤研究、治疗的新突破点.
作者:罗金龙;姜淮芜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