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蓬;张笑;刘曦娇;黄子星;宋彬
目的 总结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各种情况下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为128例LC术中遇有操作困难的患者施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患者中113完成LC,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5.50 d); 15例中转开腹完成,住院时间为7~9 d(平均7.46 d).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余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28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9.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仔细解剖,谨慎操作,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多数困难LC能顺利完成,遇复杂情况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作者:付振刚;陈广瑜;成广海;高辉;申海军;詹建兴;王斌;胡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胰胃吻合(PG)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及其并发症.方法 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术理论、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 鉴于PG术理论及操作优势,其在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上又逐渐被关注.PG术在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但对于减少PG术后并发症优越性的探讨尚未统一.结论 PG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重要术式之一,其PG术的选择尚需结合术者及患者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李志鹏;郑万仁;李岩;曾兆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8例胃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中不全性肠梗阻46例,完全性梗阻12例.17例行保守治疗;41例行剖腹探查术,其中探查发现嵌顿性腹内疝4例,肠扭转4例,粪石性梗阻1例,肠套叠2例,粘连性肠梗阻9例,肿瘤复发者21例.术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者32例,其中肿瘤复发者19例.PET-CT提示无明显肿瘤病灶但探查发现复发转移者14例.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反复发作的肠梗阻多为肿瘤复发,提示预后不良.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联系;PET-CT对于多发性结节性转移灶的检测并不敏感.
作者:田君;姚学权;吴晓宇;曹勤洪;陈彻;周亮;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标准PD术的15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以及性别、年龄因素对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胰瘘发生的诊断预测价值.对两名影像诊断医师测量的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可靠性分析.对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做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本组术后共发生胰瘘46例(30.1%).②性别、年龄与术后发生胰瘘无关(性别:x2=1.698,P=0.193;年龄:x2=0.016,P=0.900);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是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胰管直径:OR=0.275,95%CI为0.164~0.461,P=0.000;胰腺厚度:OR=1.319,95%CI为1.163~1.496,P=0.000).③对胰腺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rs=-0.120,P=0.145,提示二者间无相关性.④胰管直径在预测胰瘘发生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为0.745~0.883,P<0.001),佳临界值为3.5 mm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6%和78.3%;胰腺厚度在预测胰瘘发生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为0.674~0.849,P<0.001),佳临界值为31mm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0%和85.7%.⑤两名诊断医师测量的胰管直径值和胰腺厚度值的ICC值分别为0.984和0.992,提示二者诊断一致性较高.结论 术前CT测量的胰管直径和胰腺厚度对PD术后胰瘘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吴明蓬;张笑;刘曦娇;黄子星;宋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显金;陈佳慧;杜江;王崇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Whipple术后经鼻空肠和空肠造口对肠内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实施的Whipple术患者87例,按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组(47例)和空肠造口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情况及胰肠吻合口漏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1、3、5d血糖及血CL-、Na+、K+的浓度.结果 空肠造口组患者呕吐、腹胀及咽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经鼻空肠营养管组(P<0.05).2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3、5d的血糖及血CL、Na+、K+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hipple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减少术后出现呕吐、腹胀、咽部疼痛等不良情况和减少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方面与经鼻空肠行肠内营养比较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费用,且住院时间、术后血糖及血电解质浓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贾世峰;闫丰;朱红成;焦桂梅;刘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凝血酶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研究,术后观察组术后3d每天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对照组仅行负压引流,统计2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拔管时间及拔管后皮下积液例数;对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根据拔管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皮下积液观察组抽尽积液后采用凝血酶皮下积液腔注射并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仅行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处理,统计2组的皮下积液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观察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明显少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时间明显早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后对照组(P<0.05),术后第2d引流液颜色明显较术后对照组浅(P<0.001).皮下积液观察组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在积液量少的患者中与皮下积液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或大量积液患者中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较皮下积液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术后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并缩短拔管时间,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对中~大量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行凝血酶皮下积液腔内注射可促进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周文;谭成;邹巍;贲鄂宜;廖峰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清醒,营养中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形对称.腹式呼吸存在,右下腹有一包块,略压痛,较固定,无波动感;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B超检查示右下腹包块,考虑阑尾炎.术前诊断:右下腹包块,慢性阑尾炎?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囊状扩张,约9 cm×4 cm×4 cm大小,与周围组织略粘连固定,术中诊断为阑尾囊肿(图1).分离周围粘连后行阑尾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图2).术后3d再次开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宋国权;康士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运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镜下取石术及液电碎石术+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71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完成LC后,经胆囊管残端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并经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腔.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汇合处切口、经胆囊管与胆总管联合切口或经胆总管直接切口,插入胆管镜进入胆总管腔内用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然后,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刀在输尿管导管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继续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取石.结果 同期三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71例,胆总管内径为4~8 mm.经胆囊管途径延长切口放置导管59例,经胆总管切口途径放置导管22例(其中10例因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输尿管导管能够成功进入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腔,但不能引导进入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腔内而失败,从而改为从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另做一条纵行切口进入胆总管腔内).经胆管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64例,联合十二指肠镜下取净胆总管结石7例.71例均取净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5例,轻症胰腺炎1例.无胆管残留结石,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同期三镜多入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可行、有效和安全.
作者:陈安平;胡铤;李华林;王佳牧;索运生;刘安;易斌;张胜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超声检查:前列腺左后方有8.5 cm×7.8 cm大的低回声包块,界限清,形态规则,有完整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检查:直肠、前列腺左侧见一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图1),CT值23~41 HU,直肠、前列腺受压.MRI检查:盆腔直肠、前列腺左侧可见类圆形的异常信号(图2),T1W1呈稍低信号,T2W2呈稍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直肠、前列腺受压向右移位.采用腹腔镜下包块切除术.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头低足高30°,术者站于患者右侧,脐孔10 mm戳孔置人30°镜头,左、右脐旁腹直肌外缘置5 mm戳孔为副操作孔,右下腹10 mm戳孔为主操作孔.
作者:杨孙虎;侯军丽;阿不都斯木;马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因“双下肢胀痛1周”于当地医院入院.B超提示左下肢静脉血栓,予以长期口服华法林2.5 mg抗凝,1次/d.2周后缓解不明显,自行加量至5 mg,1次/d,持续约2个月.未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后因腹痛、腹胀20+d,加重3d,伴血尿、下肢肿痛不适并双下肢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由急诊科收入我科.入院后留置导尿,可见肉眼血尿.凝血功能检查:PT>120.0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168.4 s,空腹血糖4.78 g/L.尿常规:潜血(+++),RBC 250/HP,蛋白质(++++).入院后查体:心率136次/min.腹部膨隆,右侧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且以右下腹为重,肠鸣音减弱.腰背部叩痛明显.
作者:古建辉;李云涛;刘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0例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胃管引流管移除时间分为早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和晚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主要分析指标为鼻胃管重置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2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的鼻胃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③2组患者术后主要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多因素分析,晚期移除鼻胃管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移除鼻胃管组(P=0.014).④早期移除鼻胃管组患者的平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P=0.013)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0.001)均较晚期移除鼻胃管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若患者术前无明显胃排空梗阻症状,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尽早拔除鼻胃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谭春路;张浩;李可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NF)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肛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PN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创,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痊愈18例,死亡4例.痊愈病例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PNF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愈PNF、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路瑶;李春雨;袁鹏;李羽西;林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急性胆囊炎先行PTGD后二期LC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17患者PTGD术后均成功实施二期LC,PTGD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PTGD管平均留置时间27.4 d(21~31 d).LC采用单孔法33例,三孔法84例,全部病例均治愈.手术平均时间为48.5 min (32~92 min),腹腔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为2.3 d(2~4 d).无中转开腹者,无胆管损伤、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为急性胆囊炎.本组随访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二期LC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于浩;刘武;姜洪磊;金俊哲;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且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X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8例XGC患者中表现为右上腹痛40例(83.3%),黄疸18例(37.5%),发热12例(25.0%).术前行B超检查45例,诊断为胆囊炎42例,其中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8例,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囊占位15例,拟诊胆囊癌9例;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3例.行CT检查30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25例,胆囊占位11例,其中6例考虑胆囊癌伴邻近肝脏浸润.行MRI检查22例,18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考虑为胆囊癌.3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肝方叶部分切除术.4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XGC.4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6个月~9年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XGC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性的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B超等检查不易确诊,胆囊壁内结节影有诊断意义;确诊靠病理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完整切除胆囊,不宜扩大手术范围,预后良好.
作者:龚海燕;戈伟;蒋松松;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 (TOP2A)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的关系,以及TOP2A对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中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获得TOP2A与蒽环类药物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TOP2A基因与HER2基因共同位于17q21,是HER2的下游基因.HER2与TOP2A基因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关于HER2与TOP2A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反应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根据TOP2A基因状态来预测患者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可能更为准确.TOP2A的基因扩增与过表达表现出不一致性,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它们有可能代表不同分子亚型的特点.目前,足量的临床研究可以说明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蒽环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因此在乳腺癌中蒽环类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机制不一定只是通过抑制TOP2A,可能比预测的更为复杂.结论 TOP2A是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但只是通过观察TOP2A来预测蒽环类药物的疗效似乎比较局限.
作者:杨燕华;王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浸润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乳腺癌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乳腺癌手术方式、防治复发、乳腺重建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乳腺珠蛋白(hMAM) mRNA在15例乳腺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相应表面皮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患者肿瘤表面皮肤hMAM mRNA表达,并且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0.00% (6/15),乳腺增生组织中为53.33% (8/15),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表面皮肤均未检出hMAM mRNA表达;60例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3% (50/60),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检查出3例(5.00%) hMAM mRNA表达阳性.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明显增高(P<0.05).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及肿瘤分期无关,但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患者的乳腺癌肿块表面皮肤中hMAM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者.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结果初步得出,在乳腺癌组织中hMAM mRNA高表达,hMAM mRNA在乳腺癌的皮肤浸润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腋窝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距乳头中央距离<4 cm乳腺癌患者中容易发生肿瘤皮肤浸润.
作者:李文仿;张丹峰;王群;赵宗彬;王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升高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9年1~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进行手术治疗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共398例.根据术前血小板计数分组,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者为正常血小板组,血小板计数高于300×109/L者为高血小板组,分析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小板组TNM分期Ⅲ、Ⅳ期肿瘤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P=0.034).②正常血小板组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均要明显早于高血小板组(P<0.05),2组在首次进食、拔引流管、拔尿管、拔胃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单独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9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8个月.随访期间有7例患者出现复发,高血小板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3.5%比1.0%,P=0.013);有35例患者死亡,高血小板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小板组(15.7%比6.0%,P=0.002).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有关,血小板计数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缓,且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更高.
作者:阳川华;周晓爽;赵芹;魏梦欢;甘志明;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长久以来,脾脏被认为是并非人体生命支持所必需之器官,且因其血供丰富,质地柔软,容易破裂,许多外科医生通常选择脾脏切除术来治疗脾脏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以及脾脏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认识[1-2],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都倾向于实施保留脾脏实质的治疗方式.1 保留脾脏的手术方式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多种保留部分脾脏实质的方法.对于脾脏单发且表浅的巨大囊肿,开窗引流作为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治疗方式曾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开展[3].然而在一篇随访时间长达12个月的文献[4]中报道,脾脏囊肿开窗引流术后的复发率高达64%.自体脾脏组织移植是另外一种保留脾脏功能的方法,然而其应用受到脾脏再生能力、移植脾脏功能保留的限制[5].另外,开腹脾脏部分切除因为其创伤较大以及美容效果差,术后恢复时间长,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而机器人辅助的脾脏切除术则有治疗成本高、不易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等缺点.
作者:彭兵;王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miR21在不同分期直肠癌中的表达量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检测2012年8~10月期间在我院胃肠外科中心经病理检查新确诊的40例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的表达量.结果 40例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相对应癌旁正常组织(4.122±1.973比1.825±0.661,P=0.000).N1~N2期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N0期(4.852±2.344比3.391±1.171,P=0.019),Dukes C~D期直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明显高于A~B期(4.787±2.304比3.386±1.203,P=0.021).miR21在N0、N1、N2分期中的表达量呈递增关系,且N2分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N0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56±1.500比3.391±1.171,P=0.01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1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时(即N1~N2期),其AUC值为0.698 (95% CI为0.530~0.865),敏感度为50.0%,特异性为90.0%;在预测中晚期肿瘤时(即Dukes C~D期),其AUC值为0.689 (95%CI为0.524~0.855),敏感度为42.9%,特异性为94.7%.结论 miR21的高表达与直肠癌N分期和Dukes分期有潜在联系,提示miR21可能是潜在的术前预测直肠癌N分期和Dukes分期的指标.
作者:杨韵;彭伟;汪晓东;唐恬;段宝凤;夏霖;舒晔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