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碘地区甲状腺肿演变模式的探讨

刘晓莉;邹啸威;孙辉;张德恒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新生
摘要:目的 探讨缺碘地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癌的演变模式.方法 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1980年1月至1994年12月期间切除的216例缺碘地区甲状腺肿患者标本中,按Hedley法以流式细胞仪筛选出24例异倍体标本,再将同一部位的石蜡包埋组织块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层黏蛋白(LN)、第Ⅶ因子相关抗原(FⅦ-RAg)及p5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甲状腺滤泡增殖活性、间质变化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24例异倍体病例PCNA染色,其标记指数(PCNA-LI)与细胞增殖指数(PI)一致,均呈现高值.不规则的非滤泡状实质性结构、小滤泡以及含泡状大滤泡的多层壁中,PCNA阳性细胞丰富.LN染色发现具有强增殖能力PCNA阳性细胞突破基底膜,形成坏死病灶.第Ⅶ因子相关抗原染色与LN染色结果相结合,发现滤泡上皮增殖明显的部位,血管新生与间质增殖也加剧,为上皮细胞的增殖提供营养和优越的环境.结论 甲状腺滤泡上皮增殖、间质增生及血管新生均参与结节形成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生,相应区域应视为癌前病变,提示了缺碘地区甲状腺肿的演变模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92例(423个)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资料,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参照标准,采用T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423个甲状腺结节中,TI-RADS分级为1~5级者其恶性结节所占百分率分别为0(0/129)、6.3%(11/176)、33.3%(10/30)、86.8%(46/53)和100%(35/35).对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检查TI-RADS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309/321)、83.3%(85/102)、93.1%(394/423)、94.8%(309/326)和87.6%(85/97),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Youden指数分别为5.77、0.04和79.6%.TI-RADS分级的良、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回声质地、内部构成和钙化灶方面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查中,应用T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马步云;Parajuly Shyam Sundar;彭玉兰;时莹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795例常规体检者中痔病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1795例常规体检者中痔的患病情况,探讨痔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1795例常规体检者肛门疾病的检查资料,并分析痔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795例受检对象均系伏案工作者,平时运动较少.其痔的患病率高达67.02%(1203/1795),其中混合痔的患病率[53.37%(958/1795)]和构成比[79.63(958/1203)]高(P<0.05);痔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在60岁以后患病率达到较高水平(>70%);30岁前女性患病率为61.11%(44/72),明显高于男性的22.50%(9/40),P<0.05;30岁后男女痔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坐姿工作人群,肛门疾病中痔的患病率较高,且以混合痔为主,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

    作者:徐红;黄卫国;郭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再手术128例体会

    目的 探讨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的原因、特点和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再手术临床资料.结果 残余或复发结石位于肝外胆管68例,肝内胆管48例,肝内、外胆管12例.再手术行残株胆囊切除术2例(1.5%),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4例(50.0%),肝左外叶切除或肝左叶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29例(22.7%),肝右叶、段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4.7%),同时行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管空肠吻合术13例(10.2%),单独或联合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4例(10.9%).术后痊愈出院12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14.1%),其中切口感染10例,胸腔积液3例,胆肠瘘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的124例中117例获随访1~2年,89例(76.1%)恢复满意,18例(15.4%)恢复较好,10例(8.5%)经B超、CT、MRCP等检查证实再次复发胆管结石,其中6例经再次手术治愈,4例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好转.结论 术前全面了解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确认,并结合术中造影、胆道镜以及术者的经验技术,术后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残石、结石复发及再手术的关键因素.

    作者:袁通立;刘小河;黄义;余彬;周敬武;易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疾患,在成人触诊中达2%~6%,在超声检查中可达19%~35%,或40%以上[1,2].高频超声已使得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对结节性质的判断.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的临床意义在于对甲状腺结节的形态学及声学特性的描述,如数目、大小、边缘、回声等,以及综合分析这些改变而做出良、恶性判别;还在于检查资料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长期随访和治疗的意义,特别是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检查,以及对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评估.

    作者:方凌云;严天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6~12月期间收入我院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并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168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图按弹性硬度分为0~Ⅳ级(0~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8例患者共208个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125个;甲状腺腺瘤36个;甲状腺恶性肿瘤41个,其中39个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个为甲状腺髓样癌,1个为甲状腺菲霍奇金淋巴瘤;其他结节6个,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个、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个、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2个.弹性分级为0~Ⅱ级的结节148个,Ⅲ~Ⅳ级者60个.根据病理学结果,良性结节占0~Ⅱ级的97.3%(144/148),占Ⅲ~Ⅳ级的38.3%(23/60);恶性结节占0~Ⅱ级的2.7%(4/148),占Ⅲ~Ⅳ级的61.7%(37/60).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敏感度为90.2%(37/41),特异度为86.2%(144/167),准确度为87.0%(181/208).结论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能反映甲状腺结节的相对硬度,为诊断提供有用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作者:王毅钧;丛淑珍;赵刚;吴泽宇;彭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治疗效果和效益进行比较评价.方法 7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6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观察组).对2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胆红素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休养时间及治疗费进行综合测量及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间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胆红素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休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置管引流在达到传统T管引流治疗效果的同时,住院时间、休养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后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博;程洁;袁志林;张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及其机理

    目的 探讨胃转流术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n=10)和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0),另取20只非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手术组(NO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C组,n=10).DO组和NO组大鼠行胃转流术,DC组和NC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前、术后72 h和1、4及8周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血清二肽基肽酶-Ⅳ0.05);DO组大鼠术后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至术后4周达低,术后8周略有上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DO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空腹血糖均明显高于相应时相的NO组和NC组,但低于DC组(P<0.05);DC组大鼠术前及术后各时相空腹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组和NC组大鼠组内不同时相以及相同时相2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组大鼠血清DPP-Ⅳ浓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DO组和NO组大鼠术后血清DPP-Ⅳ浓度进行性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同组术前结果(P<0.05);DO组大鼠术后各时相血清DPP-Ⅳ浓度均明显低于相应时相DC组(P<0.05),NO组大鼠术后各时相血清DPP-Ⅳ浓度也明显低于相应时相NC组(P<0.05);DC组和NC组大鼠手术前、后各时相血清DPP-Ⅳ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O组与DC组间以及NO组与NC组间大鼠血清GLP-1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O组和NO组大鼠术后血清GLP-1浓度开始明显升高(P<0.05),至术后4周达高,术后8周稍下降,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DO组大鼠术后各时相血清GLP-1浓度均高于相应时相DC组(P<0.05),也高于相应时相NO组(除术后72 h外,均P<0.05); NO组大鼠术后各时相血清GLP-1浓度均明显高于相应时相NC组(P<0.05),NO组内术后血清GLP-1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DC组和NC组同组内大鼠手术前、后血清GLP-1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DPP-Ⅳ低分泌和GLP-1的升高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胃转流术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

    作者:王跃生;史逸华;陈福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TEC与CEF方案在乳腺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TEC与CEF方案在乳腺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对100例术前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行术前化疗,按配对分组法均分为TEC组与CEF组,3个疗程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化疗疗效和毒性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EF组中4例ⅢB期患者在化疗2个疗程后因效果不佳而退出研究.TEC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cCR)7例,部分缓解(cPR)34例,病情稳定(SD)9例;总缓解率(RR)为82.0%(41/50),降期率为64.0%(32/50).CEF组患者cCR 2例,PR 32例,SD 12例,RR为68.0%(34/50),降期率为40.0%(20/50).TEC组患者在化疗临床疗效和降期率方面明显优于C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结转阴率分别为54.1%(20/37)和57.1%(2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发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TEC组高于CEF组(P<0.05),但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CEF方案,且耐受性好.

    作者:徐有富;唐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手术中或手术后意外发现甲状腺癌的合理处理

    临床上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甲状腺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性炎症、炎症、肿瘤等.随着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19%~67%,其中5%~15%的结节为甲状腺癌,而新发甲状腺癌中其肿瘤直径49%≤1cm,87%≤2cm[1].甲状腺单发结节直径>0.7 cm,恶性风险逐渐增加;直径≥1 cm的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比例高达7%~29%[2,3].术前明确每个结节的良、恶性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包括甲状腺癌灶微小、隐蔽,多位于甲状腺体中甚至背侧;或由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结节更为明显,而忽视了甲状腺癌结节的存在等.

    作者:孙辉;刘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

    目的 探索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方法及其监测鉴定手段.方法 常规分离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L-谷氨酰胺和20 ng/ml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高糖型DMEM培养液培养,分别在不同时间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情况,测定培养液中的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水平,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g的表达.结果 培养约8 d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长满约80%的培养瓶底,符合传代标准;在培养45 d内生长良好,经5~6传代后细胞逐渐老化.细胞培养液中Tg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呈抛物线形变化,培养约14 d Tg达到峰值(985.2 μg/L);TPO在细胞培养液中始终未检测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Tg表达阳性.绪论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培养条件可以使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传5~6代,细胞存活约45 d.建立了简便、系统的监测及鉴定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活性手段,提示在14 d左右该细胞用于基凶研究较为合适,为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机理及其特征提供了一种合适替代工具.

    作者:边学海;赵吉生;张秀英;张纯海;付言涛;赵丽娜;孙辉;郑泽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恶化,高频彩超在临床的普及应用,被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日益增多.这些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主要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仅约5%~15%为恶性,这部分患者绝大多数应该选择手术治疗.良性结节中,除有压迫症状(气管、食管)、继发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骨后甲状腺肿、影响美观并造成心理负担等需要手术治疗外,仅需非手术治疗.因此,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显得十分重要.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随访观察、抑制治疗、囊内无水乙醇注射术、<'131>I治疗等.

    作者:朱精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粗针组织活检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组织活检(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超声引导下CNB及术后石蜡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活检取材满意度为100%;2例出现穿刺后局部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缓解.347例患者CNB病理学结果显示:117例考虑为恶性,其中11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未分化腺癌,1例为鳞癌;230例考虑为良性,其中53例为甲状腺炎,14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为甲状腺腺瘤,20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炎.132例行手术治疗(113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为恶性,19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为良性),其中127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与术后石蜡病理学结果相符,5例为假阴性.132例手术患者中,结节直径≤0.5 cm者4例,0.5~1 cm者59例,1~2 cm者46例,>2 cm者23例,其穿刺病理学结果准确率分别为75.0%(3/4)、98.3%(58/59)、97.8%(45/46)和91.3%(21/23),提示结节直径在0.5~2 cm者穿刺病理学结果符合率高.超声引导下CNB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6.21%(127/132)、95.76%(113/118)、100%(14/14)、100%(113/113)、0.74(14/19)、4.24%(5/118)和0(0/14).结论 超声引导下CNB对甲状腺结节具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广;边学海;张纯海;付言涛;赵涛;孙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galectin-3与几种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galectin-3的结构、配体、组织分布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在几种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galectin-3在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表达,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黏附、凋亡和血管形成,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结论 galectin-3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婷婷;程若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生长抑素联合抗生素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家兔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变化,以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抗生素应用对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建立家兔急性胆囊炎动物模型,45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组3组.对照组家兔给予头孢唑啉钠及甲硝唑静脉注射,实验组家兔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皮下注射,空白组家兔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3 d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NF-α及CRP浓度,并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家兔胆囊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超微结果改变.结果 术后3 d实验组家兔血清TNF-α浓度为(401.6±48.7)pg/ml,明显低于空白组的(806.7±61.2)pg/ml和对照组的(767.3±67.4)pg/ml(P=0.000;P=0.000),而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实验组家兔血清CRP浓度为(16.2±1.1)mg/L,明显低于空白组的(72.8±8.9)mg/L和对照组的(55.4±1.2)mg/L(P=0.000;P=0.000),而空白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光镜观察结果: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家兔胆囊纤维素及脓性渗出物明显减少,固有层水肿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炎症反应明显减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胆囊组织细胞间连接相对完整,线粒体和内质网水肿以及空泡变性明显减轻.结论 生长抑素能降低家兔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清TNF-α和CRP浓度,减轻胆囊的炎症反应,并对胆囊黏膜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之拓;杜建波;韩冰;侯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以Crurasoft重建食管裂孔在老年GER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以Crurasoft补片重建食管裂孔并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在老年胃食管反流(GER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3年期间我科共收治老年(≥65岁)GERD患者22例,其中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并以Crurasoft补片无张力重建食管裂孔者10例(直径≥5 cm者2例,<5 cm者8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并以间断缝合方式重建食管裂孔者12例(直径≥5 cm者2例,<5 cm者10例).对2组患者手术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1年的症状变化(烧心、反酸、吞咽困难、呼吸道疾患)、胃镜检查情况、食管下段压力(LESP)及24 h pH检查(DeMeester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补片组手术时间长于缝合组(P<0.05),缝合组有2例术后发生折叠胃底移位致症状复发.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症状,与术前比较其GERD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补片组的GERD症状评分又低于缝合组(P<0.05);缝合组术后1年其烧心及反酸症状较术后3个月有所加重(P<0.05).2组患者术后的胃镜、LESP及pH复查情况较术前均有所改善,胃黏膜改变评分及24 h食管pH评分明显降低,LESP明显升高(P<0.05);其中补片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应时间的缝合组(P<0.05);缝合组组内术后1年时的LESP及24 h食管pH评分较术后3个月又明显降低或升高(P<0.05).结论 腹腔镜下Crurasoft补片重建食管裂孔并行Nissen胃底折叠术是治疗老年GER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费阳;李基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在胆道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46例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4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45~270 min(平均120 min),残株胆囊切除时间为(40±10)min,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时间为(150±50)min,胆总管切开取石+等离子碎石+T管引流时间为(180±40)min,术后出血及漏胆腹腔镜探查术时间为(40±15)min.结石一次性取尽23例,术后残余结石2例,住院4~21 d,平均8.6 d.胆管残余结石患者在术后1个月后经T管瘘道用胆道镜取石.术中十二指肠球部损伤3例,及时发现修补;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2例和漏胆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术后电话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异常.结论 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作者:郭献廷;许俊峰;王育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联合手术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联合手术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8例均顺利完成联合手术,无中转开腹.一期胆总管缝合病例中有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漏胆,3 d后停止,超声检查无异常、拔管出院.所有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3 h,随访3~48个月(平均35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处理腹腔内多个病灶,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领域,值得推广.

    作者:张达;甘启祥;夏时昌;权大荣;任中志;贾继刚;谢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linamarase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研究

    目的 构建含木薯linamarase(lis)基因的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PCR法从木薯的DNA中扩增出lis基因,将其克隆至pcDNA3.1(+)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lis.通过脂质体法将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肝癌细胞系HepG2/li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法鉴定lis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Lambert法对细胞内lis酶的活性进行分析;采用MTT法观察稳定转染细胞系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裸鼠成瘤实验分析其体内成瘤特性.结果 lis基因能稳定整合于真核细胞中,并包装出具备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蛋白.lis在细胞中的稳定表达对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周期、体内成瘤性等生物学特征并无明显影响.结论 成功构建含lis基因的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为将lis自杀基因系统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军;朱靓;郑瑞国;李海民;陈明浩;马俊;窦科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galectin-3和CD105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galectin-3和CD1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及30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远离癌组织4 cm以上)中galectin-3蛋白和CD105蛋白的表达[以微血管密度(MVD)反映CD105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至癌组织中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且galectin-3蛋白表达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420,P<0.01).结论 galectin-3和CD105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高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潜在敏感指标.

    作者:李宏伟;李艳红;黄勇;张海;王铁山;胡海霞;熊正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体会

    目的 探讨经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路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体会.方法 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我院对1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甲状腺手术,手术切口采取皮内缝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3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10~100 ml(平均40 ml);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量15~30 ml(平均20 ml);手术切口长3~7 cm(平均5 cm),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3~6 d(平均4.5 d).术后无出血,无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0.5~8年(平均5.5年),12例患者(9%)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年(平均1.5年);8例患者结节<1 cm.给予临床观察;其余4例患者经相同入路经二次手术治愈,随访无复发,未发现甲状腺癌.结论 经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路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不损伤或横断舌骨下肌群,术中出血少,无颈部肌肉瘢痕粘连影响外观之虑.

    作者:李振峰;霍仁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