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匀场效果对3.0T质子磁共振波谱水抑制及代谢物定量的影响

谭绍恒;梁长虹;郑君惠;徐莉

关键词:脑, 磁共振波谱, 扫描参数
摘要:目的 探讨匀场线宽对谱线信噪比(SNR)、NAA/Cr、Cho/Cr及抑水效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单体素PRESS序列1H-MRS采集,共得到49条谱线.检查参数为TR 1500 ms,TE 30 ms,NSA 128.记录自动匀场半高全宽(FWHM)和抑水率,把受检者按是否抑水分为匀场较好组(FWHM<10 Hz)和匀场较差组(FWHM≥10 Hz).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Cr_SNR、NAA/Cr、Cho/Cr、抑水率和感兴趣容积(VOI).结果 匀场较好组较匀场较差组的平均Cr_SNR好(t=5.976,P<0.001),NAA/Cr比值(t=2.469,P=0.017)更大,Cho/Cr(t=-4.460,P<0.001)更小,VOI(t=3.862,P<0.001)更大,水抑制更有效(t=3.704,P=0.001).结论 头部单体素3.0T 1H-MRS采集时,较小VOI更易匀场,匀场好的谱线信噪比及主要代谢物相对比值较高,且水抑制效果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武汉地区眼眶滑车钙化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随着CT的广泛应用,眼眶滑车钙化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滑车钙化常被误诊为眼眶金属异物、骨折碎片~[1]或静脉瘤钙化,正确认识眼眶滑车钙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毅;周义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 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 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作者: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 VR、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 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 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心包良、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心包良、恶性病变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6例心包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其中恶性9例,良性7例.测得病灶SUV_(max)值,并观察病灶内部密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对病变或心包穿刺液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良恶性.结果 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SUV_(max)分别为10.1±6.0、3.0±2.1(P<0.01).以病灶SUV_(max)值3.5~4.5作为鉴别心包病变良恶性的阈值,判断心包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5.71%、准确率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18)F-FDG PET/CT可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心包病变的良、恶性.

    作者:邵丹;王淑侠;梁长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家兔急性肺栓塞模型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与核素肺灌注显像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与核素肺灌注显像诊断实验性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24只家兔,20只采用股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成急性肺栓塞模型,另外4只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栓塞后2 h行DEPI及核素肺灌注平面显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在肺叶基础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比较增强DEPI图像上栓塞区与正常肺实质的CT值和强化值(Overlay值).结果 对照组DEPI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栓塞后栓塞区肺灌注图像表现为灌注缺损,核素肺灌注显示栓塞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DEPI和肺灌注平面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50%、95.24%、100%;67.50%、81.25%、64.29%、83.33%.增强后栓塞区和非栓塞区CT值及强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核素肺灌注显像相比,DEPI诊断实验性急性肺栓塞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柴学;张龙江;胡裕效;赵艳娥;薛杨波;胡小波;朱虹;卢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7.0T MRI及Micro-PET无创检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探讨7.0T小动物MRI及Micro-PE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10只46周龄ApoE-/-小鼠建立老年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5只模型于鼠尾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前、后12 h、24 h、36 h 行MR扫描(应用7.0TMR仪);另5只模型于鼠尾静脉注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1 h、2 h、3 h后行Micro-PET显像;取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查.结果 老年ApoE-/-小鼠高脂喂养6个月后,7.0T MRI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鼠尾静脉注射SPIO后36 h发现鼠腹主动脉及两侧髂动脉血管壁T2W像上环形高信号较未注射SPIO前变薄,血管腔较前增宽.鼠尾静脉注射~(18)F-FDG行Micro-PET检测,发现在3 h左右腹主动脉及两侧髂动脉区域有放射性浓聚.病理示腹主动脉壁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聚集.结论 7.0T MRI及Micro-PET可成功检测巨噬细胞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的易损性,为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中娟;邓钢;黄洪波;李爱梅;居胜红;赵瑞;金晖;魏晓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潘金万;梁长虹;阙松林;张水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不常见CT表现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不常见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10例仅接受平扫,15例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2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0例(20/25,80.00%)表现为结节,5例(5/25,20.00%)为肿块;6例(6/25,24.00%)有浅分叶,6例(6/25,24.00%)含钙化成分,2例(2/25,8.00%)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1例(1/25,4.00%)病变周围肺气肿,1例(1/25,4.00%)突入支气管内生长,1例(1/25,4.00%)有短毛刺,2例(2/25,8.00%)见血管集束征;15例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至显著强化.结论 CT能够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特征,关注其不常见表现有利于诊断.

    作者:吴坚;黄杰;杨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漂移校正方法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漂移校正新方法.方法 根据fMRI信号漂移成分的形态特征,采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方法校正fMRI信号的基线漂移.结果 应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测试表明,数学形态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校正fMRI信号的基线漂移.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同时校正线性和非线性漂移,而不需要任何统计学模型假设.

    作者:康韵;叶德荣;魏鹏绪;焦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右旋心合并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

    患儿男,2岁半,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会行走后活动不受限,无发绀、蹲踞现象.查体:T:36.8℃,发育稍差,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强点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侧1.5 cm处,未触及震颤,胸骨右缘第3、4肋间可探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部CR片:心影异常,肺血增多,气管及纵隔右偏.

    作者:蒲英杰;王岳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二维超声斑点追踪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急性期反应

    目的 观察二维超声斑点追踪(2D-STE)是否可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急性期反应.方法 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术后7天分别在CRT关闭(OFF)和开启(ON)状态接受超声检查.将2D-STE测量的左心室短轴前间壁和后壁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_(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将CRT-ON时左心室压力大上升速率(LVdp/dt)的增长率Δdp/dt%>25%定义为急性反应有效.结果 15例患者(62.50%) CRT有反应,CRT-ON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LVdp/dt增大,T_(AS-POST) 缩短.T_(AS-POST) 是预测Δdp/dt%>25%的独立因素,T_(AS-POST)≥130 ms预测CRT急性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4%和70.38%.结论 2D-STE技术能够有助于选择CRT适病例,并预测其急性期反应.

    作者:马春燕;刘爽;任卫东;于波;唐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定量成像技术肺部参数应用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肺功能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确定MSCT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方法 正常志愿者30名接受常规肺功能检查及MSCT检查,在大吸气末及大呼气末屏气扫描,所有数据通过肺计算机辅助检查系统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与肺功能检查(PF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CT扫描所得正常者吸气末肺体积(Vin)和呼气末肺体积(Vex)与PFT所得肺总量(TLC)及残气量(RV)有很好的相关性(r=0.90,P<0.01;r=0.74,P<0.01),Vex/Vin与RV/TLC相关 (r=0.74,P<0.01),Vin-Vex与MVC相关 (r=0.85,P<0.01).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为(-879.51±32.82)HU,单位体积密度为(0.12±0.03)g/cm3,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为(-688.14±62.38)HU,单位体积密度为(0.31±0.06)g/cm3.结论 MSCT肺功能检查所得的一系列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数据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陈淮;曾庆思;关玉宝;高怡;郑劲平;侯欣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ECToolbox软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的适用性

    目的 评价ECToolbox软件中R0、R1、R2公式计算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适用性.方法 64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44例;高血压病20例]接受静息态门控心肌灌注显像(~(99m)Tc-MIBI)和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99m)Tc-RBC),用ECToolbox软件中的R0、R1、R2公式分别计算LVEF,称为R0 LVEF、R1 LVEF、R2 LVEF.将三种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R0、R1、R2公式LVEF值与门控心血池显像LVEF值均有相关性(r=0.905、0.905、0.903,P均<0.05);χ~2检验三种公式LVEF值落入门控心血池显像LVEF值±15%准确率分别为54.30%、71.40%、22.90%,±30%的准确率为81.40%、88.60%、74.30%;Wilcoxon配对检验结果示R1公式计算结果与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R2公式计算结果与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用ECToolbox软件计算CHD和高血压患者的LVEF时,R1公式为适用.

    作者:汪太松;赵晋华;邢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评价血管运动力学方面的应用

    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定性、定量评价血管壁运动及弹性功能的超声技术,能直观、准确地评价管壁运动力学特征,灵敏地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壁弹性及运动特征的改变;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运动时受力及旋转情况,为研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VVI在研究机体其他部位血管的运动力学特征亦有报道.本文对VVI技术在血管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作者:白冰;赵宝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出血对脑胶质瘤分级评估的价值

    目的 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肿瘤内出血量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初步评价SWI技术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价值.方法 30例脑胶质瘤患者均接受SWI序列扫描.用测量软件逐层测量SWI序列所显示的出血成分面积.比较高度恶性胶质瘤组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在SWI序列上显示的肿瘤出血率及出血量.结果 30例脑胶质瘤患者,SWI序列显示的高度恶性胶质瘤组的出血率(80.00%)大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4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高度恶性胶质瘤组在SWI序列上显示的出血量大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5,P=0.026).结论 利用SWI序列显示的脑肿瘤内出血量对术前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月洁;黄砚玲;王永峰;金晓青;徐娅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体外磁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在体MRI观察

    目的 采用高场MR在体监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内的分布与迁移.方法 首先进行BMSCs体外培养,然后采用SPIO标记BMSC;采用Feeney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TBI).脑损伤24 h后于损伤区周围立体定向移植BMSCs,并于移植后1、3天及1、3周行MR检查.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标记BMSCs的细胞内含有棕黄色铁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呈阳性;电镜下胞浆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铁颗粒.细胞移植后MRI可见移植部位在MR各序列上均呈点状低信号,尤以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显示明确.结论 高场MRI能够在活体内连续示踪观察SPIO标记的BMSCs的分布与迁移,且SWI序列为敏感.

    作者:李华丽;程敬亮;张勇;王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6例胰腺多囊性病变

    胰腺多囊性病变是一组极其少见的疾病.本文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间由我科超声诊断并经其他检查证实、有完整资料的6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菅梅;高军;许新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对兔肝VX2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肝左叶植入VX2 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开腹游离肝动脉,经肝动脉楔入法分别给予空白海藻酸钠微球(A组)、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B组)、超液化碘油(C组)、超液化碘油+阿霉素(D组),对照组(E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后第3周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取肿瘤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结果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情况.结果 A、B、C、D、E五组间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67%、50.00%、100%、83.33%、6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计数分别为55.36±7.02、41.27±8.45、82.42±6.23、67.81±11.42、62.46±7.54,C组MVD值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MVD值低于D组(P<0.05).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MVD相关系数为0.726(P<0.01).结论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化疗栓塞可使兔VX2肝移植瘤VEGF表达和MVD数目下降,但不排除其快速闭塞肿瘤血管,导致肿瘤明显坏死.

    作者:许开元;邹英华;齐宪荣;胡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前列腺囊腺瘤1例

    患者男,71岁.10年前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渐加重,出现尿线细,排尿无力,尿路中断,尿后滴沥.1周前酒后排尿困难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点滴状排尿,伴尿痛,无血尿、腰痛及畏寒发热.1天前因出现尿闭而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直肠指诊:前列腺Ⅲ度增大,中央沟消失,质地中,表面光滑,无结节,肛管括约肌张力正常,指套无染血.PSA:24.55 ng/ml.经直肠超声所见:正常前列腺形态消失,在前列腺位置见一大小10.8 cm×8.9 cm×8.3 cm肿物,内见无回声及高回声区,呈网格状,边界尚清,肿物内探及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增强CT:盆腔内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约10.0 cm×8.8 cm×7.0 cm,囊性为主,并可见分隔,增强后病灶周边与分隔明显强化,部分病灶与前列腺及膀胱界限不清,前列腺显示不清,膀胱受压向左前方移位(图1A).

    作者:李春媚;陈敏;赵伟峰;张宏;李飒英;王文超;张晨;周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

    目的 探讨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CCAM)的超声表现,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情况.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于胎儿胸腔多切面扫查,观察肺部肿块发生的位置、形态、大小;随访CCAM的大小、声像图变化及是否出现合并症.结果 产前诊断19胎CCAM,13胎引产后病理证实,1胎出生后死亡,5胎于36周前肺部肿块消失.肺部病灶声像图变化特点:Ⅰ型囊性肿块逐渐缩小,直至消失;Ⅱ型囊性部分渐渐变小,数目减少,强回声部分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相同;Ⅲ型实质性肿块由强回声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近似,或由Ⅲ型逐渐演变为Ⅱ型然后随孕周增加恢复为正常肺组织回声.随访中10胎(10/19,52.63%)CCAM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出现心脏、纵隔移位、胸腹腔积液和(或)胎儿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可靠方法;可从超声观察角度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胎儿纵隔、心脏移位、胸腔积液、胎儿水肿或合并其他发育异常是终止妊娠的指征.

    作者:常红梅;孙玲玲;邓学东;梁泓;赵一平;樊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