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妊娠

陈真;文天夫

关键词:肝移植, 妊娠, 指征,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妊娠的指征,母体和胎儿/新生儿存在的风险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肝移植术后多数育龄妇女可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先兆子痫、继发于免疫抑制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剖宫产几率增加是母体的主要风险.胎儿/新生儿的风险主要是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胎儿畸形、免疫缺陷和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及细菌感染.结论在多数患者,肝移植术后妊娠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在妊娠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在妊娠期应多科联合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前应制定一个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的肝移植术后妊娠指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 年10 月至2005 年4月期间1 750例LC中,8例胆管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和特点.结果胆管横断伤4例,胆总管完全夹闭1例,胆总管3/4夹闭1例,电灼伤迟发性肝总管穿孔1例,肝总管撕裂伤1例.结论术中术者只要能遵循一定的手术程序,掌握LC的重要技术原则和技术要点,就能够很好地防止LC中胆管损伤的发生.

    作者:赖良;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在急诊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是需立即处理的急症.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约50.3%因黑便、33.1%因呕血就诊,初诊时80%的病例出血原因不明,处理非常棘手,且死亡率高达5.4%.近年来在对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介入医学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定位精确,不受解剖部位和消化道蠕动的影响,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众多研究表明,介入方法治疗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达80%~95%,且疗效肯定,复发率为0~20%.

    作者:贺庆;官泳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1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胆管癌栓是肝癌出现胆管转移后而形成的,由胆总管癌栓造成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病例少见,约占肝癌的0.7%~1.1%,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1992年6月至2001年6月10年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共收治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患者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个月至2年.既往有明确肝炎病史6例.

    作者:王磊;周亚男;张越;张文良;王举;王广义;谭毓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

    目的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CD59,并利用壳聚糖(chitosan)组装成纳米微粒复合体,转染小鼠NIH3T3细胞.方法应用PCR方法,从CD59-pGEM-T Easy Vector克隆相关的DNA序列,插入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中,构建pSecTag2/HygroB-CD59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利用壳聚糖包裹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并用抗CD59抗体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59基因大小为312 bp,与Genbank中记载的人CD59 cDNA序列结果完全一致.利用壳聚糖-CD59纳米微粒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转染细胞CD59呈弥漫性胞浆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为进一步探讨及研究转基因肝脏奠定了基础.

    作者:乔庆;窦科峰;陈勇;张静;李剑平;王映梅;毛海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可诱发肝胆管癌,通常认为是继发于结石、炎症的刺激导致胆管黏膜上皮包括腺体的损伤、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后癌变.并发肝胆管癌的患者常具有长期的肝胆管结石病史,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并经历多次手术仍未得到彻底的病灶切除的特点,由于多为小组病例报道,其临床特点、对外科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与一般胆管癌有何不同,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发病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4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有完整病史资料的88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88例患者病史不典型,以上腹部疼痛常见,所有病例均伴有慢性胰腺炎.B超检查8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76例,胰腺钙化5例;CT检查5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7例,钙化4例,其中有5例疑伴胰腺癌;MRCP检查47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5例,胰腺钙化1例,胰腺钙化伴胰管扩张1例,其中6例疑伴胰腺癌.56例行手术治疗,53例痊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1例胰管结石伴酒精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第23 d死于肝、肾功能衰竭.25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7例痊愈,8例好转出院.另7例主动放弃治疗.结论 B超是胰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MRCP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胰管结石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或疑伴胰腺癌时,手术是其佳选择.

    作者:李建水;张肇达;唐勇;何满西;蒋力生;胡伟明;雷俊阳;严德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MRCP结合常规MRI诊断Oddi括约肌狭窄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内脏反位腹腔镜下左肝及胆囊切除1例报告

    患者,女,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半月入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巩膜无黄染,无发热,双肺无异常,心音右侧为强,腹平软,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左上腹叩诊呈浊音,右上腹肝浊音界消失.ECG诊断为右位心.胸部透视证实心影呈右位心型,心尖向右下方,右侧膈下区见胃泡影,左侧未见.

    作者:刘伟;江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尼美舒利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COX-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降低QBC939细胞COX-2和PC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尼美舒利显著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机理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小肠套叠误诊6例报告

    我院1997~2004年期间共收治成人小肠套叠32例,误诊6例(18.75%),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55岁.1例亚急性,5例急性.5例入院后24 h内手术,1例29 d后手术.病程长短不一,症状不典型,腹部绞痛伴呕吐6例,饱胀痛5例,便血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5例,2例休克.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胆管残余结石等.术中见套叠长度6~11 cm,病理检查:肠壁变形4例,多发息肉1例,肠壁穿透伤1例.

    作者:吾斯曼·亚森;库尔班·木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嵌顿性胆囊结石的经验

    目的探讨嵌顿性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用LC治疗嵌顿性胆囊结石3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8例成功施行LC,7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发生胆瘘,无胃肠道、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臻完善,嵌顿性胆囊结石选择LC,一次性切除病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汤庆峰;戴德祥;王绍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抗磷脂抗体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cy 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患者血浆中Hcy 和APLA均升高,Hcy 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c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作者:张英男;孙庆峰;王海涛;姜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和术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肝胆管结石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腹腔镜、纤维胆道镜等多路微创手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愈率.

    作者:孙学军;卢乐;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囊收缩素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CCK在体内分布广泛,一方面通过引起糖尿病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生,另一方面其本身及其受体异常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与CCK有关的基因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和胆囊结石共同的病理基础.结论 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孙登群;孟翔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s2O3对人乳腺癌中NF-κB p65、survivin和caspase-3的作用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As2O3对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共2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及不同浓度(1.5、3.0 mg/kg)的As2O3组(简称As2O3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中NF-κB p65蛋白及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As2O3组明显低于顺铂组和对照组(P<0.01),顺铂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则相反(P<0.01).NF-κB p65蛋白、survivin蛋白及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间相互呈正相关,而三者的表达均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As2O3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活性抑制survivin,从而激活caspase-3,诱导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马银斌;吴诚义;陈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癌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和BRCA1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 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34.9%(15/43),hTERT mRNA和BRC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5.0%(2/40),77.5%(31/4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95,P<0.01).结论 BRCA1蛋白弱表达与乳腺癌hTERT转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机理.

    作者:陈莉;姜军;杨新华;范林军;陈显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的处理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临床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1月6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的临床症状、穿孔部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溃疡穿孔,分别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死亡,1例转院,4例完全治愈.结论术中根据患者条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重视术后引流,早期肠内营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钟克力;夏利刚;陈小春;王东;潘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新位点——PPARδ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