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李国东;吴德全;姚磊;王秋实;陈明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血管紧张素Ⅱ, 缬沙坦, 大鼠
摘要:急性胰腺炎(AP)因其发病机理复杂而治疗棘手.新近研究[1]发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AP病程中异常升高,并加重胰腺持续缺血,机体微循环紊乱,使AP病情进一步恶化.据此,本研究通过复制大鼠AP模型,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大鼠AP的治疗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的正确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6 220例,其中胆囊管结石265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顺利完成LC 256例,中转开腹9例,无胆管损伤、出血、胆囊管残余结石病例的发生,2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后治愈.结论严格规范的操作,良好显露胆囊三角,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胆囊管结石的关键.

    作者:王敬民;孙登群;杨柳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囊黏膜和胆总管胆汁菌谱差异性与胆源性胰腺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的菌谱差异性与胆源性胰腺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胆囊黏膜和胆总管胆汁进行同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8例患者中胆总管胆汁需氧菌培养阳性31例(64.6%),胆囊黏膜需氧菌培养阳性13例(27.1%),两者均为阳性12例(25.0%);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所培养的菌株存在明显差异,某些菌种仅见于胆总管胆汁,而胆囊黏膜主要以L型细菌为主.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感染细菌主要以大肠杆菌为主,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与细菌向胆囊黏膜迁移并发生变异,以L型细菌的形式潜伏于胆囊有关.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考虑到L型细菌的存在,这对胆源性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刚;孙学军;任宏;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MRCP结合常规MRI诊断Oddi括约肌狭窄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和术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肝胆管结石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腹腔镜、纤维胆道镜等多路微创手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愈率.

    作者:孙学军;卢乐;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预防Whipple术后胰瘘(附27例报告)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 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作者:王秉成;徐元灯;朱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新位点——PPARδ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对照关系.方法 35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400、600及800 s/mm2.35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 b值选800 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洋;宋彬;吴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4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肝叶切除44例;肝段切除11例;肝门部胆管切开并肝膈面实质切开联合取石引流术11例,其中附加胆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10例;肝门部胆管整形、肝管空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30例.全组术中均采用胆道镜检查取石,术后经T管窦道检查取石6例.术后随访1~6年,76例(79.2%)无结石残留或再发.结论据结石部位及肝脏病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是有效治疗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较好方法.

    作者:艾可为;罗志勇;刘亮平;李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妊娠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妊娠的指征,母体和胎儿/新生儿存在的风险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肝移植术后多数育龄妇女可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先兆子痫、继发于免疫抑制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剖宫产几率增加是母体的主要风险.胎儿/新生儿的风险主要是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胎儿畸形、免疫缺陷和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及细菌感染.结论在多数患者,肝移植术后妊娠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在妊娠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在妊娠期应多科联合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前应制定一个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的肝移植术后妊娠指南.

    作者:陈真;文天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在微创外科时代对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再认识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当前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已能做出准确的手术前诊断和结石在肝脏中的定位,对肝脏的伴随改变亦能达到清楚的认识.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困难胆囊切除术16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复杂胆管疾病胆囊切除术的处理方法,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160例困难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对其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结合术中B超和胆管造影检查,顺逆结合,解剖、明确三管关系后切除胆囊132例,取出结石行胆囊部分切除术26例,行肝叶楔形切除2例,其中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7例,胆肠Roux-en-Y吻合5例,结扎副肝管4例.结论仔细解剖、辨清三管关系是预防困难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留峥;于杰;肖仲贤;冉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出血的原因与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5年2月我院进行的LC术后并发出血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动脉出血21例,胆囊床出血4例,网膜出血6例,trocar穿刺孔出血4例,不明出血部位2例.直接开腹手术7例,腹腔镜再次手术止血并获成功21例,腹腔镜止血失败中转开腹手术4例,非手术止血成功5例.36例顺利恢复出院,死亡1例.随访36例(其中失访1人),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为胆囊动脉出血;治疗以腹腔镜再次探查止血为主,但不能忽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姜世涛;孙登群;王敬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SSX-1 mRNA为特异性标记检测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

    目的探讨以SSX-1基因 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5例HCC患者及20例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SSX-1 mRNA检测.用同样方法检测HCC组织、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SX-1 mRNA的表达.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对RT-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SSX-1 mRNA在 HCC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15/25)和40%(10/25).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到的cDNA确为SSX-1基因.SSX-1基因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肝炎病毒感染及短期(半年)复发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33%(3/9)AFP正常(<20 μg/L)的HCC患者外周血中有SSX-1基因表达.结论 SSX-1 mRNA在HCC外周血中高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具有辅助定性诊断价值;部分AFP正常(<20 μg/L) HCC患者的外周血中有SSX-1 mRNA的表达,提示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HCC的检出率.

    作者:王新建;夏敏;王连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嵌顿性胆囊结石的经验

    目的探讨嵌顿性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用LC治疗嵌顿性胆囊结石3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8例成功施行LC,7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发生胆瘘,无胃肠道、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臻完善,嵌顿性胆囊结石选择LC,一次性切除病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汤庆峰;戴德祥;王绍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内脏反位腹腔镜下左肝及胆囊切除1例报告

    患者,女,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半月入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巩膜无黄染,无发热,双肺无异常,心音右侧为强,腹平软,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左上腹叩诊呈浊音,右上腹肝浊音界消失.ECG诊断为右位心.胸部透视证实心影呈右位心型,心尖向右下方,右侧膈下区见胃泡影,左侧未见.

    作者:刘伟;江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抗磷脂抗体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cy 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患者血浆中Hcy 和APLA均升高,Hcy 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c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作者:张英男;孙庆峰;王海涛;姜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h1/Th2细胞与肿瘤复发

    目的探讨T辅助淋巴细胞Ⅰ型(Th1)/T辅助淋巴细胞Ⅱ型(Th2)在肿瘤复发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肿瘤治疗后体内出现Th1向Th2漂移,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导致肿瘤的复发.结论 Th1向Th2型漂移与肿瘤治疗后的复发有关,促使肿瘤治疗后的机体细胞因子由Th2向Th1逆转,重新达到平衡,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沈洪彦;孙治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及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术前未发现胆囊疾患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43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与神经、体液、胃肠道动力、细菌感染、血液供应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有关,合理的术式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维祥;尹家俊;孟宪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