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为;罗志勇;刘亮平;李越华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用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3 159例LC 手术中,97%(12 745/13 159)不使用钛夹而采用普通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结果占总病例73.0%的单纯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囊炎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1 min.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52 min.全部病例无一例因此方法处理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而发生术后胆漏、出血等并发症,恢复较快,术后3~5 d出院,患者体内无金属异物存在,无相应不良影响.结论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操作简单,结扎可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和邻近器官,降低术中风险,避免金属异物留置体内引起的不良影响,拓宽手术指征,更适用胆囊急性炎症期、胆囊颈管增粗的病例,其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少.
作者:王俭;范明;修瑞龄;杨训;安宁;杨和清;李石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 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作者:王秉成;徐元灯;朱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4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肝叶切除44例;肝段切除11例;肝门部胆管切开并肝膈面实质切开联合取石引流术11例,其中附加胆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10例;肝门部胆管整形、肝管空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30例.全组术中均采用胆道镜检查取石,术后经T管窦道检查取石6例.术后随访1~6年,76例(79.2%)无结石残留或再发.结论据结石部位及肝脏病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是有效治疗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较好方法.
作者:艾可为;罗志勇;刘亮平;李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霍雄伟;马清涌;高燕凤;孙学军;刘浩;盛薇;许延发;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原发性肝内胆管的结石病,是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肝胆管结石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病理改变,而以其高发病率及感染、癌变、胆汁返流、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症状反复、肝脏损害等并发症成为胆道外科尚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作者:程南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 年10 月至2005 年4月期间1 750例LC中,8例胆管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和特点.结果胆管横断伤4例,胆总管完全夹闭1例,胆总管3/4夹闭1例,电灼伤迟发性肝总管穿孔1例,肝总管撕裂伤1例.结论术中术者只要能遵循一定的手术程序,掌握LC的重要技术原则和技术要点,就能够很好地防止LC中胆管损伤的发生.
作者:赖良;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CA50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癌近旁黏膜组织、癌远旁黏膜组织及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MP2和CA50的表达.结果①MMP2和CA50的阳性表达强度及表达阳性率按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远癌旁黏膜组织、近癌旁黏膜组织及大肠癌组织的顺序依次增高,且表达强度和阳性率在4种不同组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大肠癌组织中MMP2表达和CA50表达有一定关系;③CA50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2);MMP2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4,P=0.02).结论 MMP2的过度表达可促进大肠癌的恶性发展,CA50是评估大肠癌细胞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MMP2和CA50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康;孙学军;李四光;尚卫华;贾蓬勃;封怀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 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34.9%(15/43),hTERT mRNA和BRC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5.0%(2/40),77.5%(31/4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95,P<0.01).结论 BRCA1蛋白弱表达与乳腺癌hTERT转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机理.
作者:陈莉;姜军;杨新华;范林军;陈显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后的急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术后1例患者诉右足轻度麻木,出院2个月后消失,无跛行.其余11例患者术后至出院无明显缺血表现.结论对毒品注射所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患者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患肢血供恢复好,且费用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方伟;郭曙光;陈翠菊;周兴立;尹存平;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对照关系.方法 35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400、600及800 s/mm2.35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 b值选800 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洋;宋彬;吴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围手术期易发生感染、脓毒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黄模型,给予力太(Dipeptiven,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含L-谷氨酰胺13.46 g/100 ml),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梗黄大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
作者:宫路路;韩喜春;姜伟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的菌谱差异性与胆源性胰腺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胆囊黏膜和胆总管胆汁进行同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8例患者中胆总管胆汁需氧菌培养阳性31例(64.6%),胆囊黏膜需氧菌培养阳性13例(27.1%),两者均为阳性12例(25.0%);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所培养的菌株存在明显差异,某些菌种仅见于胆总管胆汁,而胆囊黏膜主要以L型细菌为主.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感染细菌主要以大肠杆菌为主,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与细菌向胆囊黏膜迁移并发生变异,以L型细菌的形式潜伏于胆囊有关.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考虑到L型细菌的存在,这对胆源性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刚;孙学军;任宏;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CD59,并利用壳聚糖(chitosan)组装成纳米微粒复合体,转染小鼠NIH3T3细胞.方法应用PCR方法,从CD59-pGEM-T Easy Vector克隆相关的DNA序列,插入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中,构建pSecTag2/HygroB-CD59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利用壳聚糖包裹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并用抗CD59抗体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59基因大小为312 bp,与Genbank中记载的人CD59 cDNA序列结果完全一致.利用壳聚糖-CD59纳米微粒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转染细胞CD59呈弥漫性胞浆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为进一步探讨及研究转基因肝脏奠定了基础.
作者:乔庆;窦科峰;陈勇;张静;李剑平;王映梅;毛海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cy 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患者血浆中Hcy 和APLA均升高,Hcy 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c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作者:张英男;孙庆峰;王海涛;姜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辅助淋巴细胞Ⅰ型(Th1)/T辅助淋巴细胞Ⅱ型(Th2)在肿瘤复发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肿瘤治疗后体内出现Th1向Th2漂移,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导致肿瘤的复发.结论 Th1向Th2型漂移与肿瘤治疗后的复发有关,促使肿瘤治疗后的机体细胞因子由Th2向Th1逆转,重新达到平衡,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沈洪彦;孙治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胆管癌栓是肝癌出现胆管转移后而形成的,由胆总管癌栓造成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病例少见,约占肝癌的0.7%~1.1%,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1992年6月至2001年6月10年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共收治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患者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个月至2年.既往有明确肝炎病史6例.
作者:王磊;周亚男;张越;张文良;王举;王广义;谭毓铨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