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在LC中的应用

王俭;范明;修瑞龄;杨训;安宁;杨和清;李石沙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丝线结扎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用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3 159例LC 手术中,97%(12 745/13 159)不使用钛夹而采用普通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结果占总病例73.0%的单纯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囊炎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1 min.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52 min.全部病例无一例因此方法处理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而发生术后胆漏、出血等并发症,恢复较快,术后3~5 d出院,患者体内无金属异物存在,无相应不良影响.结论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操作简单,结扎可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和邻近器官,降低术中风险,避免金属异物留置体内引起的不良影响,拓宽手术指征,更适用胆囊急性炎症期、胆囊颈管增粗的病例,其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1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胆管癌栓是肝癌出现胆管转移后而形成的,由胆总管癌栓造成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病例少见,约占肝癌的0.7%~1.1%,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1992年6月至2001年6月10年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共收治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患者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个月至2年.既往有明确肝炎病史6例.

    作者:王磊;周亚男;张越;张文良;王举;王广义;谭毓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新位点——PPARδ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决择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由于该病的病变复杂多样性,术后残留病变、残留结石及症状复发与首次手术的决择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仍然是外科难治的疾病,存在再次手术等诸多问题,仍需要我们充分重视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缬沙坦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急性胰腺炎(AP)因其发病机理复杂而治疗棘手.新近研究[1]发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AP病程中异常升高,并加重胰腺持续缺血,机体微循环紊乱,使AP病情进一步恶化.据此,本研究通过复制大鼠AP模型,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大鼠AP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东;吴德全;姚磊;王秋实;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囊收缩素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CCK在体内分布广泛,一方面通过引起糖尿病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生,另一方面其本身及其受体异常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与CCK有关的基因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和胆囊结石共同的病理基础.结论 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孙登群;孟翔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SSX-1 mRNA为特异性标记检测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

    目的探讨以SSX-1基因 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5例HCC患者及20例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SSX-1 mRNA检测.用同样方法检测HCC组织、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SX-1 mRNA的表达.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对RT-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SSX-1 mRNA在 HCC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15/25)和40%(10/25).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到的cDNA确为SSX-1基因.SSX-1基因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肝炎病毒感染及短期(半年)复发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33%(3/9)AFP正常(<20 μg/L)的HCC患者外周血中有SSX-1基因表达.结论 SSX-1 mRNA在HCC外周血中高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具有辅助定性诊断价值;部分AFP正常(<20 μg/L) HCC患者的外周血中有SSX-1 mRNA的表达,提示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HCC的检出率.

    作者:王新建;夏敏;王连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的正确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6 220例,其中胆囊管结石265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顺利完成LC 256例,中转开腹9例,无胆管损伤、出血、胆囊管残余结石病例的发生,2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后治愈.结论严格规范的操作,良好显露胆囊三角,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胆囊管结石的关键.

    作者:王敬民;孙登群;杨柳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的体会

    目的评价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在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例采用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采用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均获成功,无并发症.结论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临床疗效可靠,有推广价值.

    作者:莫伟明;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对照关系.方法 35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400、600及800 s/mm2.35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 b值选800 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洋;宋彬;吴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s2O3对人乳腺癌中NF-κB p65、survivin和caspase-3的作用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As2O3对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共2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及不同浓度(1.5、3.0 mg/kg)的As2O3组(简称As2O3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中NF-κB p65蛋白及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As2O3组明显低于顺铂组和对照组(P<0.01),顺铂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则相反(P<0.01).NF-κB p65蛋白、survivin蛋白及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间相互呈正相关,而三者的表达均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As2O3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活性抑制survivin,从而激活caspase-3,诱导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马银斌;吴诚义;陈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在微创外科时代对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再认识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当前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已能做出准确的手术前诊断和结石在肝脏中的定位,对肝脏的伴随改变亦能达到清楚的认识.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困难胆囊切除术16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复杂胆管疾病胆囊切除术的处理方法,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160例困难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对其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结合术中B超和胆管造影检查,顺逆结合,解剖、明确三管关系后切除胆囊132例,取出结石行胆囊部分切除术26例,行肝叶楔形切除2例,其中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7例,胆肠Roux-en-Y吻合5例,结扎副肝管4例.结论仔细解剖、辨清三管关系是预防困难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留峥;于杰;肖仲贤;冉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MRCP结合常规MRI诊断Oddi括约肌狭窄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胆管结石并发症的防治

    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原发性肝内胆管的结石病,是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肝胆管结石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病理改变,而以其高发病率及感染、癌变、胆汁返流、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症状反复、肝脏损害等并发症成为胆道外科尚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作者:程南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预防Whipple术后胰瘘(附27例报告)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 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作者:王秉成;徐元灯;朱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出血的原因与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5年2月我院进行的LC术后并发出血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动脉出血21例,胆囊床出血4例,网膜出血6例,trocar穿刺孔出血4例,不明出血部位2例.直接开腹手术7例,腹腔镜再次手术止血并获成功21例,腹腔镜止血失败中转开腹手术4例,非手术止血成功5例.36例顺利恢复出院,死亡1例.随访36例(其中失访1人),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为胆囊动脉出血;治疗以腹腔镜再次探查止血为主,但不能忽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姜世涛;孙登群;王敬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妊娠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妊娠的指征,母体和胎儿/新生儿存在的风险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肝移植术后多数育龄妇女可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先兆子痫、继发于免疫抑制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剖宫产几率增加是母体的主要风险.胎儿/新生儿的风险主要是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胎儿畸形、免疫缺陷和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及细菌感染.结论在多数患者,肝移植术后妊娠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在妊娠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在妊娠期应多科联合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前应制定一个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的肝移植术后妊娠指南.

    作者:陈真;文天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19例诊治分析

    我院1980~2004年共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1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11例,女8例,年龄22~65岁.发生于回肠12例,空肠7例.出现腹痛17例,肠梗阻9例,腹部肿块8例,消化道出血3例.术前诊断为原发性小肠肿瘤6例,肠梗阻9例,肠穿孔腹膜炎2例,疑为其他疾病而剖腹探查2例.平滑肌瘤3例,腺瘤、脂肪瘤各2例,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均行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切除3例,小肠节段性切除16例.

    作者:陈恩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