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李华;蔡常洁;杨扬;陈伟
患儿,男,4+月,因左侧腹股沟区包块4个月,左侧阴囊排便3个月入院.4个月前患儿因左侧腹股沟区不可回纳性包块2 d入本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拟急诊行嵌顿松解、疝囊高位结扎术,但家属认为患儿年龄太小不愿手术治疗,自动离院.
作者:魏艇;周昉;刘文英;罗启成;刘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利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的医疗优势,摸索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有计划地建立胆管癌新鲜组织标本库,为系统开展胆道肿瘤研究做好准备.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以胆道肿瘤为主要诊断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手术标本21例,包括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或)癌旁组织,将切取的组织块分割后装入编号的灭菌贮藏管,迅速放入液氮转移罐,深低温冰柜保存.全部组织标本均经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予以鉴定,并取其中部分组织使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鉴定以判断组织成分的完整性.结果 21例标本中肝内胆管癌4例,肝门胆管癌6例,肝外胆管癌7例,壶腹癌4例.由于肿瘤标本大小不同,所切取的组织块数目各异;因手术难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组织留取平均时间为(47.60±43.87)min.所取组织经Trizol试剂提取后,可见离心管底部沉淀的呈黄白薄片状的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得出其A260/A280=1.6~1.8,总RNA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见明显的28s和18s条带,而且28s条带的亮度大约是18s的2倍;2例超过2 h的标本的A260/A280<1.6,且电泳显示28s和18s条带不清、消失及拖尾.结论人类遗传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实验建立的胆管癌组织标本留取操作流程可保证标本库质量.标本的留取必须在知情同意和保证留有足够的用于病理诊断的组织前提下,由有经验的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完成;标本离体时间应掌握在1 h之内,应常规将标本分割多管保存.
作者:万涛;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我院共收治SAP患者1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静脉导管腹腔引流组(简称静脉导管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68例),两组常规治疗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APACHEⅡ评分,并监测腹腔引流和腹内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和第5天,静脉导管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0).静脉导管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0),囊肿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0),死亡率(8.9%)与常规治疗组(19.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导管组的腹内压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748和0.923,P=0.000.结论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昆;孙诚谊;孙早喜;王义平;张磊冰;黄海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并于术中再次切取组织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检测.结果①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0%(56/64),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3.33%(2/60)],P=0.000.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2/6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梗阻性黄疸组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其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3.33%(20/24).③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DNA异倍体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高分化肿瘤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28,P=0.001).结论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并钳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表达检测及DNA倍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作者:李汛;李玉民;梁聚民;周文策;张磊;孟文勃;陈昊;曹农;闵光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对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TNF-α、肝功能指标(ALT、ALP、TB)、内毒素(ET)及IGF-1进行检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相比,IGF-1明显降低(P<0.01),而ET、TNF-α、ALT、ALP及TB均明显升高(P<0.01);在胆道梗阻解除后,IGF-1明显上升,ET、TNF-α、ALT、ALP及TB则明显下降(P<0.01).在良性梗阻性黄疸时,血清中IGF-1浓度的变化与ET的浓度变化呈负相关(r=-0.761,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可影响肝脏分泌IGF-1,而IGF-1则可以作为判断梗阻性黄疸时肝脏功能改变的指标.
作者:尹兰宁;侯治军;宋爱琳;寇治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胰管汇合异常(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junction,APBDJ)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PBDJ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胰液的自由返流及胆囊上皮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可能是重要的癌变机理.结论 APBDJ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建议APBDJ患者应作预防性胆囊切除.
作者:周彦明;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虽然胆管癌并非常见,但其发病率在近30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向.日本病理学会的尸检登记资料,1976~1977年胆管癌病例占全部尸检数的0.31%,而在1996~1997年上升至0.58%[1].在我国,临床上普遍印象是此类病例数亦明显增多.胆管癌的发生率似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有差别[2].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门部胆管癌在胆管恶性肿瘤中常见(约占50%~70%)且起病隐蔽,在患者不表现黄疸时很难早期被发现.胆管癌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肝门部解剖及毗邻关系复杂而重要,加之高位胆管梗阻迅速导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与衰竭,使联合扩大的肝叶切除围手术期的风险更加增大,术后并发症增多,手术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即使以常规肝移植术与之相比,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无论在手术难度、手术时间以及风险方面均可谓高难度手术.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的范围及术式极难成规范,即使是有了术前影像学的充分评估与计划,术中也会遇见许多意外的情况.因此,对外科技术的要求与手术者的耐心往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3].
作者:周宁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丹参、生脉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建立大鼠SIRS动物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5 ml/kg)+脂多糖(LPS,1 mg/kg);丹参组:复方丹参注射液(5 ml/kg)+LPS(1 mg/kg);生脉组:生脉注射液(5 ml/kg)+LPS(1 mg/kg);联合用药组:复方丹参注射液(2.5 ml/kg)+生脉注射液(2.5 ml/kg)+LPS(1 mg/kg).行血常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检测,并行肝、肺及肾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丹参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均能明显降低LPS腹腔注射后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下调过高的炎症反应,并减轻肝、肺、肾等器官的损害,使SIRS大鼠48 h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本实验为丹参、生脉的抗SIRS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马志胜;沈文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VP)的解剖结构及其研究方法.方法用碳素墨汁灌注大鼠肝动脉,经透明化处理后,观察大鼠肝门部PVP的形态结构,并用MoticBuaa3Dvol软件针对PVP空间构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本研究所应用的墨汁灌注透明法能清楚地显示出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分布形式及PVP的平面结构,MoticBuaa3Dvol软件有效地重建出PVP的三维立体构象,效果逼真.结论在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的研究中,墨汁灌注透明法是一简单易行的方法.MoticBuaa3Dvol软件在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岗;黄志强;李滨;姜志国;陈永亮;肖梅;周宁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99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共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石症1 156例,其中75例合并糖尿病,女50例,男25例,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65.5岁.既往有糖尿病史60例,术前发现12例,术后发现3例.行择期手术61例,急诊手术14例.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57例.本组均行胆囊切除术,术前、术后给予普通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与糖之此以1 U:3~5 g为宜.结果: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15例,切口脂肪液化5例,尿路感染6例,低血糖3例,酮症酸中毒1例.无手术死亡,无胆瘘、腹腔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不良反应.
作者:艾尔肯;吕林;李宁;王国伟;汪萍;成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介绍抑癌基因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的改变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抑癌基因DPC4位于18号染色体上,其编码产物为Smad 4蛋白.Smad 4蛋白是转移生长因子-β信号传导通路的中心分子,所有生物学效应都是Smad 4蛋白与不同的Smads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约有50%的胰腺癌发生DPC4基因的缺失或失活,DPC4基因的表达缺失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抑癌基因DPC4的改变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熊开琴;张秀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肝癌HepG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10、102、103、104及105U/L)TNF-α作用于HepG2细胞不同时间(24、48及72 h)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和MMP-9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浆中的VEGF和MMP-9蛋白表达;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测定HepG2细胞VEGF和MMP-9 mRNA含量.结果①不同浓度的TNF-α作用后,HepG2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各浓度TNF-α作用时间延长,HepG2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但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高(P<0.05).②不同浓度的TNF-α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和MMP-9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并在TNF-α浓度小于或等于104U/L时存在浓度依赖性;HepG2细胞VEGF和MMP-9 mRNA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其促进作用的变化趋势同VEGF和MMP-9蛋白含量结果一致,但不存在时间依赖性.③104U/L的TNF-α作用48 h后,HepG2细胞浆中的棕色颗粒明显增加.结论 TNF-α能够在核酸和蛋白水平上促进肝癌细胞合成并分泌VEGF和MMP-9,从而间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朱军华;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自制的KYL液和UW液对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noncirculated isolated perfusion of rat liver),随机以KYL液和UW液对大鼠肝脏保存0、4、8、16、24和48 h,记录胆汁流出量,测定灌注流出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设生理盐水保存阴性对照组,了解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有无保护作用.结果 KYL液保存的大鼠肝脏在保存16 h以内各时相胆汁流出量均较UW液保存者高(P<0.01),灌注流出液AST、ALT和LDH含量与UW液保存者相近,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UW液保存者低(P<0.01);KYL组保存24及48 h时,MDA含量低于UW组,SOD含量高于UW组(P<0.01);光、电镜观察两者形态学变化基本一致.两组所有指标均较生理盐水保存组好,提示KYL保存与UW液一样对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结论自制的KYL液对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总体上与UW液相当,在再灌注后肝细胞胆汁分泌方面和钙拮抗方面略优于UW液,而在防止细胞水肿方面较UW液稍差.
作者:李立;李春满;李晓延;胡明道;冉江华;黄明;张炳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手术切除仍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肝门区紧邻重要血管,操作空间狭小,加之癌细胞特殊生物学行为,常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并沿胆管黏膜下向近侧胆管扩展,侵犯高位胆管和肝实质,发生肝十二指肠韧带或更远处的淋巴结转移.为了获得组织学阴性的切缘,需要实施大范围侵袭性手术,除了胰腺以上的肝外胆管骨骼化切除外,需联合半肝、超半肝和尾状叶切除,肝门区血管切除再建甚至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难度很大,操作复杂,有诸多技术难点[1~3].现就肝门部胆管癌主要手术步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郑树国;董家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胃癌侵犯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的CT表现和解剖基础,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的CT资料,其中GBA受累56例(28.6%),按解剖部位分为近侧胃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PGC)组和远侧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组.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比较PGC组和DGC组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差异.结果 56例中,有46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10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癌侵犯GBA病例的CT征象有: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间的薄层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类圆形淋巴结;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膈下腹膜后间隙淋巴结肿大.PGC组中,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为70.0%(42/60),而在DGC组仅为10.3%(14/13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结论 PGC侵犯GBA的出现率高于DGC.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多排螺旋CT在术前评价GBA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卢春燕;朱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4%(14/123).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胰肠吻合方式及胰管直径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胰瘘相关的变量,即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及胰肠吻合方式.结论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软、术后血红蛋白<90 g/L及常规套入式胰肠吻合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志军;吴阳;彭启平;谢志徵;王陆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对肝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转移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治疗的进展结合文献加以综述.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和继发胆管感染有关;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多种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指标的诊断价值尚不能肯定;手术是惟一可能治愈肝门胆管癌的方法,不能根治的患者可以采用外科旁路解决胆管梗阻和消化道梗阻;单纯化疗疗效差,一般不提倡对肝门胆管癌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结论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波;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19倍,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高达40倍[1].对于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可达45%[2].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拟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其发病机理.
作者:张宪生;邹英华;王维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胆管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通常所谓的胆管癌是指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以往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但是从近年来各国胆管癌的病例报告看,尽管具体病例数不等,仍显示其发病率似有增高的趋势.在我国,胆管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在14~94岁,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59岁,男性多于女性[1].因为该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以往常常被误诊,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很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方法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该病的早期发现及明确诊断成为可能.影像学在对胆管癌诊断、术前评估及选择治疗方法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不可缺少的术前检查手段.
作者:石景森;王曙逢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