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丹参、生脉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马志胜;沈文律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复方丹参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生脉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建立大鼠SIRS动物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5 ml/kg)+脂多糖(LPS,1 mg/kg);丹参组:复方丹参注射液(5 ml/kg)+LPS(1 mg/kg);生脉组:生脉注射液(5 ml/kg)+LPS(1 mg/kg);联合用药组:复方丹参注射液(2.5 ml/kg)+生脉注射液(2.5 ml/kg)+LPS(1 mg/kg).行血常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检测,并行肝、肺及肾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丹参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均能明显降低LPS腹腔注射后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下调过高的炎症反应,并减轻肝、肺、肾等器官的损害,使SIRS大鼠48 h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本实验为丹参、生脉的抗SIRS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例报道

    自1986年3月至2004年11月,我院共诊治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34~56岁,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腹胀.早期为阵发性隐痛或绞痛,呈进行性加重,后为持续性痛并有腹膜刺激征.既往有门脉高压、脾大1例,慢性阑尾炎1例,不明原因2例.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7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B超诊断正确率为91.9%(34/37).36例行囊肿切除和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因癌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共随访29例,随访率为78.4%,平均随访43个月,未发现恶变者.结论 B超应作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检查,囊肿切除和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首选术式,早期诊断,早期根治性治疗,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治的关键.

    作者:熊先泽;程南生;彭其芳;易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MDR1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肝细胞标本MDR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参照,胆固醇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中MDR1 mRNA表达水平低与对照组(1.30士0.19 vs2.25±0.28),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与肝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刘君;龙厚勇;明晗昕;安传国;曲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及疗效评价

    肝门部胆管癌在胆管恶性肿瘤中常见(约占50%~70%)且起病隐蔽,在患者不表现黄疸时很难早期被发现.胆管癌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肝门部解剖及毗邻关系复杂而重要,加之高位胆管梗阻迅速导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与衰竭,使联合扩大的肝叶切除围手术期的风险更加增大,术后并发症增多,手术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即使以常规肝移植术与之相比,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无论在手术难度、手术时间以及风险方面均可谓高难度手术.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的范围及术式极难成规范,即使是有了术前影像学的充分评估与计划,术中也会遇见许多意外的情况.因此,对外科技术的要求与手术者的耐心往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3].

    作者:周宁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纤维蛋白原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19倍,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高达40倍[1].对于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可达45%[2].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拟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其发病机理.

    作者:张宪生;邹英华;王维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虽然胆管癌并非常见,但其发病率在近30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向.日本病理学会的尸检登记资料,1976~1977年胆管癌病例占全部尸检数的0.31%,而在1996~1997年上升至0.58%[1].在我国,临床上普遍印象是此类病例数亦明显增多.胆管癌的发生率似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有差别[2].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管癌新鲜组织标本库建立与鉴定

    目的利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的医疗优势,摸索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有计划地建立胆管癌新鲜组织标本库,为系统开展胆道肿瘤研究做好准备.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以胆道肿瘤为主要诊断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手术标本21例,包括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或)癌旁组织,将切取的组织块分割后装入编号的灭菌贮藏管,迅速放入液氮转移罐,深低温冰柜保存.全部组织标本均经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予以鉴定,并取其中部分组织使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鉴定以判断组织成分的完整性.结果 21例标本中肝内胆管癌4例,肝门胆管癌6例,肝外胆管癌7例,壶腹癌4例.由于肿瘤标本大小不同,所切取的组织块数目各异;因手术难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组织留取平均时间为(47.60±43.87)min.所取组织经Trizol试剂提取后,可见离心管底部沉淀的呈黄白薄片状的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得出其A260/A280=1.6~1.8,总RNA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见明显的28s和18s条带,而且28s条带的亮度大约是18s的2倍;2例超过2 h的标本的A260/A280<1.6,且电泳显示28s和18s条带不清、消失及拖尾.结论人类遗传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实验建立的胆管癌组织标本留取操作流程可保证标本库质量.标本的留取必须在知情同意和保证留有足够的用于病理诊断的组织前提下,由有经验的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完成;标本离体时间应掌握在1 h之内,应常规将标本分割多管保存.

    作者:万涛;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保存温度对移植胰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保存温度对移植胰腺功能的影响,确定大鼠胰腺的适保存温度.方法采用原位灌注、单纯低温保存及建立同系大鼠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按不同保存温度(0℃、4℃、8℃、12℃)进行分组,保存6 h后进行移植,通过光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变化,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保存6 h后移植物ATP和总腺苷核苷酸(TAN)含量.移植24 h后,检测血糖、血清中脂肪酶及淀粉酶含量,测定移植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4℃组保存6 h后和移植24 h后的胰腺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其它组.保存6 h后胰腺组织中ATP和TAN水平在4℃组、0℃组、8℃组和12℃组依次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24 h后血糖、血清脂肪酶及胰腺组织中MPO水平在4℃组、0℃组、8℃组和12℃组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4℃对大鼠胰腺是适保存温度,它能够明显减轻大鼠胰腺的冷损伤程度.

    作者:原春辉;刘永锋;程颖;赵宁;梁健;何三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癌侵犯胃裸区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胃癌侵犯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的CT表现和解剖基础,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的CT资料,其中GBA受累56例(28.6%),按解剖部位分为近侧胃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PGC)组和远侧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组.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比较PGC组和DGC组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差异.结果 56例中,有46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10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癌侵犯GBA病例的CT征象有: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间的薄层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类圆形淋巴结;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膈下腹膜后间隙淋巴结肿大.PGC组中,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为70.0%(42/60),而在DGC组仅为10.3%(14/13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结论 PGC侵犯GBA的出现率高于DGC.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多排螺旋CT在术前评价GBA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卢春燕;朱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AnnexⅤ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检测了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P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系后其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S期细胞比率减少(P<0.01),且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0.85,P<0.01);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随MP浓度增加而增高;早期凋亡细胞呈细胞膜绿色荧光.结论 MP诱使人肝癌HepG2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李华;蔡常洁;杨扬;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去甲状旁腺模型鼠的制备

    目的探讨去甲状旁腺(PTG)模型鼠的制备方法,为PTG移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手术切取PTG,并行病理学检查.对术前和术后2、5、10、15和30 d的大鼠血清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进行测定.结果8只鼠的PTG被成功切除,切除率为80%(8/10).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清钙和PT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TG切除组术后2、5、10、15和30 d血清钙和PTH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并明显低于同时相假手术组水平(P<0.01).结论准确切取大鼠PTG,可成功制备去PTG模型鼠.术后10 d可作为异体移植的适宜时间.

    作者:段秀庆;宋纯;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Alu重复序列的特性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Alu重复序列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复习近年来有关Alu重复序列在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结果 Alu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可导致基因缺失、重复,染色体移位导致基因重排,从而使某些癌基因活化,导致一系列的恶性改变.结论 Alu序列是一种多功能的调控序列,在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俊锋;周总光;陈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SUMO-1对p53基因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增强作用

    目的研究小分子泛素样修饰体-1(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SUMO-1在野生型p53基因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含人野生型p53基因质粒pcDNA3-wtp53(pwtp53)、含人双微粒体基因2[(human double minute gene 2(HDM2);鼠同源基因为MDM2]质粒pCMV-HDM1B(pMDM2)、含人SUMO-1基因质粒pcDNA3-His6-SUMO-1(pSUMO-1)和空质粒pcDNA3分别或同时转染HepG2细胞,获得各转染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质粒蛋白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转染pwtp53和pMDM2质粒的HepG2细胞均可见p53及MDM2蛋白条带,同时转染pSUMO-1质粒的细胞分别可见被SUMO-1修饰的相对分子量较大的p53和MDM2蛋白条带,在未转染任何质粒、仅转染空质粒和pSUMO-1质粒的细胞中只检测到少量p53蛋白表达.转染pwtp53及pwtp53+pSUMO-1质粒的HepG2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6.79士1.62)%和(18.15±1.36)%,转染pwtp53+pMDM2+pSUMO-1质粒的细胞凋亡比例为(14.06±1.84)%,转染pwtp53+pMDM2质粒的细胞凋亡比例则下降至(5.17士1.23)%,与前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他转染系细胞中的细胞凋亡比例均≤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SUMO-1通过与p53蛋白的结合或翻译后修饰,抑制MDM2等癌基因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可增强p53抑癌基因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卢星榕;易继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重症胆管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SC)患者的手术时机、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A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31例,死亡25例,总死亡率为16.0%.入院后行急诊手术者32例,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28.1%;入院后经支持治疗、纠正休克和酸碱失衡及抗感染治疗后再行手术者5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17.0%.行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17例,行PTCD治疗12例,行保守治疗42例.结论对ASC患者掌握好手术时机,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重视围手术期支持治疗以及适时手术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颢;王兆刚;田建伟;梁文辉;崔明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中IGF-1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对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TNF-α、肝功能指标(ALT、ALP、TB)、内毒素(ET)及IGF-1进行检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相比,IGF-1明显降低(P<0.01),而ET、TNF-α、ALT、ALP及TB均明显升高(P<0.01);在胆道梗阻解除后,IGF-1明显上升,ET、TNF-α、ALT、ALP及TB则明显下降(P<0.01).在良性梗阻性黄疸时,血清中IGF-1浓度的变化与ET的浓度变化呈负相关(r=-0.761,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可影响肝脏分泌IGF-1,而IGF-1则可以作为判断梗阻性黄疸时肝脏功能改变的指标.

    作者:尹兰宁;侯治军;宋爱琳;寇治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胰管汇合异常与胆囊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胰管汇合异常(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junction,APBDJ)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PBDJ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胰液的自由返流及胆囊上皮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可能是重要的癌变机理.结论 APBDJ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建议APBDJ患者应作预防性胆囊切除.

    作者:周彦明;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胆汁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后胆汁漏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期间,因肝外胆管结石施行胆总管探查后行T管引流的148例和一期缝合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胆汁漏T管引流组有11例(7.4%),一期缝合组有16例(10.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胆汁漏的发生与高血糖(P<0.05)、低血浆白蛋白(P<0.01)、胆总管多次缝合(P<0.01)及胆汁细菌培养阳性(P<0.05)有关,与高龄无关(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做好术中特检,轻柔细致的操作以及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是减少一期缝合胆汁漏发生的关键.

    作者:王毅本;曾小兵;吴弛;朱瑜;刘利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DV-ATV与树突状细胞联合诱导抗胃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负载新城鸡瘟病毒修饰的自体肿瘤细胞瘤苗(NDV-ATV)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抗胃癌效应.方法新城鸡瘟病毒感染MNK45细胞并灭活,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TNF-a体外诱导扩增DCs并负载NDV修饰后的胃癌抗原,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用Cyto Tox 96TM检测其对MNK45细胞体外杀伤效应,并以冻融胃癌细胞抗原为对照.结果负载新城鸡瘟病毒胃癌抗原DCs诱导的特异性CTL对MNK45细胞的杀伤率达(90.15±9.82)%,显著高于冻融抗原的杀伤率[(60.57±5.74)%],P<0.05,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3及SGC901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52.23±6.45)%,(61.75±8.84)%],而对LOVO及HepG2肿瘤细胞无显著杀伤作用[(9.11±3.42)%,(8.30±3.12)%],P<0.05.结论新城鸡瘟病毒修饰的胃癌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可诱导产生高效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提示NDV-ATV联合DCs可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吴淼;余佩武;曾冬竹;雷晓;赵永亮;朱自满;王自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端粒酶基因和DNA倍体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并于术中再次切取组织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检测.结果①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0%(56/64),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3.33%(2/60)],P=0.000.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2/6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梗阻性黄疸组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其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3.33%(20/24).③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DNA异倍体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高分化肿瘤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28,P=0.001).结论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并钳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表达检测及DNA倍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作者:李汛;李玉民;梁聚民;周文策;张磊;孟文勃;陈昊;曹农;闵光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石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1999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共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石症1 156例,其中75例合并糖尿病,女50例,男25例,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65.5岁.既往有糖尿病史60例,术前发现12例,术后发现3例.行择期手术61例,急诊手术14例.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57例.本组均行胆囊切除术,术前、术后给予普通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与糖之此以1 U:3~5 g为宜.结果: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15例,切口脂肪液化5例,尿路感染6例,低血糖3例,酮症酸中毒1例.无手术死亡,无胆瘘、腹腔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不良反应.

    作者:艾尔肯;吕林;李宁;王国伟;汪萍;成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