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兵兵;耿小平;朱立新;熊奇如;范上达
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胆汁(CB)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生长的影响,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0例CB和20例正常胆汁(NB)对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CB与NB比较,前者可明显促进GBC-SD细胞增殖,用CB处理48 h后GBC-SD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5).CB组S期细胞比例为(49.26±8.07)%,明显高于NB组的(25.54±6.57)%,P<0.05; CB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40.59±9.12)%,明显低于NB组的(60.64±13.42)%,P<0.05.CB组和NB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0±1.16)%和(3.91±1.76)%,P>0.05.结论 CB具有潜在的促增殖活性,且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吴高松;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腹部疾病(主要是肝脏、胰腺)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 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肝脏、胰腺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腹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严重度评价、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897年瑞士的Schlatter为胃癌患者施行了首例全胃切除手术,换言之,全胃切除手术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全胃切除手术诞生之日,几乎就是消化道重建争论之始.近几十年,有关全胃切除手术后如何重建消化道的论文数不胜枚举,各种重建术式不下50种,把重建术的讨论形容为老生常谈一点也不过分.时至今天,医学科学如此昌盛和发达,还有必要讨论这一话题吗?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对其术后相关影像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各项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过程中能产生相应的生理学及物理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等各方面的相关改变.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易江;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 039例胆囊切除术中26例Luschka胆管损伤的情况. 结果 26例中15例于术中发现胆漏点,行缝扎止漏成功,5例行缝扎失败者和3例未找到胆漏点者,经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现3例,其中1例经鼻胆管引流治愈; 1例经再手术引流治愈; 1例再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较难避免,术中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术后发现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和充分引流.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金荣;朱上林;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业华;张思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几种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在动物活体的灭活效果.方法取家兔28只,按编号法随机分为: 生理盐水组(对照组),95%酒精组、5%四环素组和复方苯酚组(灭活组).行胆囊管结扎,胆囊造瘘置管并分别注入上述药物留置15 min.2周后处死动物,对胆囊、胆管及胆囊邻近肝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且活动良好.肉眼观察,对照组和5%四环素组7只鼠胆囊腔均无明显变化; 95%酒精组中2只鼠胆囊腔闭塞,2只缩小,3只无变化; 复方苯酚组中,4只鼠胆囊腔闭塞,3只胆囊腔缩小.组织学观察,95%酒精组及复方苯酚组中7只鼠的胆囊粘膜全部破坏(7/7),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而5%四环素组有一定效果(5/7),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95%酒精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智;彭宣芙;王立新;张能维;邓绍庆;周孝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介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大肠癌诊治中使用的新进展.方法对近几年来国外关于18F-FDG PET显像对大肠癌诊治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18F-FDG PET显像对早期诊断大肠癌复发、转移及大肠癌的分期均优于CT及MRI检查.结论 18F-FDG PET显像可以作为诊断大肠癌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温广华;邓候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嵌顿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采用小切口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30例临床经验.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50 min,平均住院时间10 d,术后并发肛门Ⅰ度水肿4例,术后当天排尿困难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且疗效满意.
作者:曹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复习国外近5年的文献并加以综述. 结果 SLN状态可以准确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群的肿瘤转移情况,对SLN行集中、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发现传统病理学检查遗漏的微转移灶,从而使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上调.结论结直肠癌SLN活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有望为临床判断区域淋巴结群受累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手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以前的差异,探讨对本病治疗的方向.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0年病例,并与我院1950~1981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发病率显著降低,从46.08%降至15.62%; ②发病年龄延后10~20岁; ③入院时病情相对较轻,有休克者从51.39%降至22.80%; ④病死率明显下降,从25.78%降至3.50%; ⑤再手术患者显著增加,从12.12%增至55.20%.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患者就诊早,及时的治疗,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药品与医学的发展等有关.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仍需足够重视,因术后T管造影和B超检查发现肝内残石或胆管狭窄者,高达85.1%,复发再手术率达55.2%,远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远期效果,应在急诊手术引流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一步检查和彻底处理肝内病变.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院为2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其中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124.8±22.8) mg/L和(1 524.8±328.6) μg/24h,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22例,全肝移植4例,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230.4 ±29.6) mg/L,尿铜水平均<50 μg/24h.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全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320.2±36.8) mg/L、(380.4±45.6) mg/L、(360.5±37.6) mg/L、(356.2±27.6) mg/L和(240.4±22.8) μg/24h、(86.5±10.6) μg/24h、(54.2±6.8) μg/24h及(46.8±3.4) μg/2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216.8 ±20.4) mg/L、(248.5±32.6) mg/L、(285.4±44.3) mg/L、(260.2±36.6) mg/L和(380.8±37.6) μg/24h、(150.6±24.5) μg/24h、(75.5±9.6) μg/24h及(60.3±5.8) μg/24h.结论全肝移植和亲体肝移植是治疗Wilson's病的有效方法,不仅解决肝功能不全的问题,而且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峰;成峰;王学浩;李相成;孙连宝;李君;李国强;钱晓峰;汤琪云;夏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国内1980年以来报道的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5例的文献资料及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近腹股沟处包块及腹痛、腹泻伴便血; 术前诊断为盲肠癌3例,急、慢性阑尾炎各4例,菌痢2例,阑尾脓肿、疝囊嵌顿、腹壁脓肿及肠梗阻各1例.结论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疾病,诊断强调术中仔细鉴别,B超、胃肠X线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作者:刘文莉;李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且无法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内镜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94%)成功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内引流通畅,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后7 d及14 d复查肝功能和B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胆总管直径明显变细(P<0.01).其中6例3周内恢复正常.早期并发症(置入不带膜金属支架后7 d内): 1例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存活时间为186.93 d(54~426 d),平均支架引流有效期为156 d(51~426 d),有3例(20%)发生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是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夏焱;朱玉华;张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科1995~2002年收治了26例老年坏疽性胆囊炎(gangrenous cholecystitis,GC)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60~70岁,平均66岁.本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0例,胆总管结石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5例.B超为西门子SL-250型,凸型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进行胆囊检查,对于急性或化脓性胆囊炎根据病情即时检查.
作者:刘俊;王彦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4~2003年我院共收治47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男18例,女29例.年龄36~90岁,平均60.2岁,其中大于60岁者26例.上肢动脉栓塞11例,下肢动脉栓塞36例,其中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腹主动脉骑跨栓4例.发病前合并房颤18例,糖尿病4例,心肌梗塞2例,心脏附壁血栓2例,心衰3例(行介入治疗后发生1例).47例中4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DSA后手术.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赛力木;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